《纷繁三国之季汉人物战争考》
第4节

作者: 年昔逸尘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刘备正式大举进军汉中前,曾派遣马超、张飞等人进行试探。而曹操也正是从建安二十三年七月起便开始治兵演武,积极的防备刘汉来犯。
  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夏侯渊败亡,张郃独木难支,曹操率军抵达汉中的时候,可以说,曹操的军事准备时间长达半年!不可谓准备的不充分,但是奇怪的是,如此充分的准备之下,他在汉中却仅仅与刘备僵持了仅两个月就失败而撤出汉中。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除却刘汉全军士气高昂、战力较强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赵云这一次的汉水之战。可以这么说,汉水之战不仅对曹操准备半年的粮草造成了相当的毁坏,而且更是在两军对峙时期,率先击溃了曹军的士气。同时予以曹军大量的杀伤,所以说,种种因素的结合下,使得曹操在与刘备相持了不到两个月后,只能无奈的放弃了汉中。
  所以说,这一战再一次凸显赵云勇武的同时,更是体现了他超众的军事才华。就此一战来说,黄忠,不如赵云。
  其实,除却这一战之外,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街亭失守而全军无功。而在这次北伐中,赵云所率军队是作为一支疑兵来抗衡曹真的大军的(大众当之)。
  因此,赵云在兵力上是极度弱势的(兵弱敌强)。可是,当全军回撤,曹真大军压来的同时,赵云所率军队,却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不致大败)。反观同时期的街亭回撤,则远远不如赵云(兵将不复相录)。对此,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也是颇为的疑惑。但是,赵云的副将邓芝,告诉了他答案。
  “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听到邓芝的回答,诸葛亮大为赞叹,因为他相信,子龙一定会是他收复中原的最佳依仗!而这,才是赵子龙身为一个良将的最佳证明!
  日期:2018-04-22 13:22:15

  (四)智勇双全 国士无双
  其实,要是单纯的以为他仅仅只是一个懂得带兵打仗的武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智,并不局限于军阵之智。对于政治朝堂、军国之事赵云也是表现出了自己不同的一面。
  当初刘备平定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四郡之后,以赵云为桂阳太守。前桂阳太守赵范想要结纳赵云。因此,便欲将其“有国色”的寡嫂许配给赵云。看着眼前的赵范,赵云也是笑了笑。而后,他是这样回答赵范的。
  “您这是哪里话,你我同姓,卿之兄即云之兄。”
  任凭赵范再怎么说,赵云也没有答应这件事(固辞不许)。
  当时有人也像成全一桩姻缘,因此劝赵云答应赵范的请求。可是,赵云依旧推辞了。他说道:
  “赵范只不过是迫于形式投降,其心未可测。更何况,天下女不少,大丈夫何患无妻!”
  就这样,没过多久,赵范见拉拢赵云不成,果然逃走了。而赵云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的牵连。
  其实赵云的政治警觉不仅此一处,当初他在俘虏自己的同乡,魏将夏侯兰的时候,赵云并没有因为两人少小相知而做出违礼之举。相反的,他因夏侯兰精通法令,而将其推荐给刘备,使得夏侯兰由自己的主公任命成为了军正。
  这样一来,不仅救了夏侯兰,还为刘备招募了人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也正是因此,刘备可以说对赵云的信任达到了只其所请,莫有不从的程度。并且,他知道,自己的子龙不仅仅善将兵,也通治国!
  建安十九年,那一年刘备的心情可以说十分的好。因为那时的他不仅拥有了荆州五郡,还拿下了益州!自己的势力正在逐渐的上涨,似乎距离自己的目标更加的接近了!
  那么,既如此,一切有赖于众卿!他刘备有着先祖之风,绝对不会吝惜赏赐,所以当时朝野之间出现了一种呼声较高的论调。那就是想要将成都城内的中等屋舍以及城外的大部分园地、桑田分赐给有功诸将。

  这一举动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当时的诸将重臣似乎没有人觉得此举有什么不妥。但是当赵云得知了这一消息的时候,他焦急的找到了自己的主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主公,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当听到赵云如此说之后,刘备一下子惊醒过来。这一刻,他才开始真正的审视起自己势力的构成。要知道,益州,并不如荆州那般。相对于本地人来说,他们只不过是外来者,是以武力暂时迫降他人的外来者!当此之际,最重要的是稳定人心的同时,调和自己一方与益州集团的矛盾。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
  更何况,正如赵云所说,自己与刘璋的这一次交战,蜀中百姓在遭受兵戈之苦的同时,也夹杂着对于自己一方的怨恨。那些战死沙场的蜀中士卒里,就有着他们的亲人,又怎么会不怨恨自己!

  试想,若是此时刘备大肆的将成都的一切分赐给自己认为的有功之臣,在益州集团看来,这更是刘备对他们赤裸裸的欺辱与剥夺,百姓又会怎么想?到那时,矛盾只会更加的多,而人心也就难以预测了。看似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却是关联甚多,最重要的还是人心。
  日期:2018-04-22 13:24:43
  所以,看着面前的子龙,刘备很是欣慰的答应了他(先主即从之)。
  由此,赵云的政治眼光可见一斑。其实,除却这件事,包括赵云劝谏刘备国贼乃曹操,不要轻易伐吴的一番话。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不可信的。
  例如清人何焯针对于这两件事说道:
  “云之驳分赐议甚正,然经国之务有诸葛公在,必得其当,未应反待武臣驳议,殆家传掠美耳。其谏伐吴,则又诸葛公所不能得之其主,追思孝直,恐散号列将非所及也。”
  这段话大意是什么呢?简要来说,就是在何焯看来,这等经国大事自有丞相诸葛亮操心,根本轮不到赵云一个武将来驳斥对错。之所以如此写,不过是民间为了美化赵云的溢美之辞而已。

  何焯的话有道理吗?难道蜀汉的所有大小事都要由诸葛亮来提出吗?武将就不能拥有这等政治眼光?因此,他的论点未免太过于武断了。
  而我想,赵云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决定了他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日期:2018-04-23 19:09:11
  (五)虎威翊军 号杂权重

  那么,在我国古代来说,衡量一个朝官的地位,恐怕一大判断标准便是官职的高低了。这一个办法,屡试不爽,而且往往很准确。但是,“往往”也就证明,有的时候,判断一个朝官地位的高低,并不能单单的看其官职的高低,还要看他的实际权力大小,将两者结合起来,似乎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办法。
  在今天,我们都知道,蜀汉有着鼎鼎大名的“五虎上将”,也就是关张赵马黄这五位猛人。但是,看过《三国志》的朋友们也都发现了,那就是在历史上并没有特定的“五虎上将”这个称谓。而且,人们往往会发现,在民间流传的五虎上将里,一直被人看好的赵云似乎地位并不高,甚至说远远不如另外的四个人。而这,也就引出了对于赵云地位高低的一个争论,那么,这就必然要说道赵云的官职变迁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