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第17节

作者: 泪痕春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把安禄山杀了,史思明之类的人造反时,肯定会说了,安老大忠心可表天地,皇帝尚且听信奸臣之言要杀掉。总而言之,不是我们不想听皇帝的命令,实在是因为皇帝已被奸臣控制了。我们现在已毫无安全感可言了。
  关键是,安禄山的人生真的如此定格了,谁敢说安禄山是奸臣?因为安禄山手握着足以造反的资源,却是宁死也不反,如果说安禄山是奸臣,谁是忠臣呢?
  事实上,如果历史真的演变成这样,人们肯定又会说了,如果皇帝当时不杀安禄山,哪会有后来的事呢?这样一折腾,安禄山就算死了,后来肯定也会被翻案的;而且还会成为后世臣子学习的好榜样。
  郭子仪位高权重时,说郭子仪想造反的人也多了。
  事实上,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皇帝一直都像防贼一样的防着郭子仪。
  而郭子仪之所以是郭子仪,就是因为他在皇帝这种猜忌下,也从来都是坦然的把头伸到皇帝的刀锋范围之内。换而言之,皇帝让他到长安城,他就到长安城;从来犹豫都不犹豫一下。[注5]
  这才是传说中的大智慧、大勇气。

  当然了,这也是他遇到了理性的对手,否则,皇帝一个想不开,上去就是一刀,郭子仪估计也没啥事了。
  问题是,郭子仪这样死了。他与安禄山在地下相见,谁会羡慕谁呢?我估计安禄山还得羡慕郭子仪,因为郭子仪这样死了,但是他随时会被翻案的,而且还会成为忠臣学心的表率;子孙后代会受到政府的优待,安禄山估计没有这种机会的。
  至于郭子仪没死,就更不用说了。
  日期:2018-06-06 15:27:02

  安禄山之所以忍不住造反。主要是因为,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唐玄宗所布的局,就是好像存在太多的漏洞。
  第一、基于唐玄宗的角度,自然会认为西北军区的整体实力,远远大于关东三大军区的实力,只要安禄山敢造反,大举调西军东进,直接就可以把安禄山打残了。
  问题是,大规模调动西北军时,存在一个天大的隐患,那就是西北军大规模东调时,回纥、土蕃有可能跟着大举趁火打劫的,到时帝国整个西部地区,还会被回纥、土蕃人席卷而下的。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用西北军牵制关东三大军区的构想,本身就是难以成立的。
  第二、唐玄宗设置的权力格局,显然是西北三大军区,关东三大军区相互制约的。
  问题是,如果关东三大军区开始造反,西北三大军区跟着你在东边唱、我在西边和,这种制约的格局,本身就不存在了。

  第三、大唐皇帝拥有绝对优势的前提,是江南西南会坚决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如果安禄山叛乱后,西南江南跟着遍布叛乱,大唐皇帝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安禄山叛乱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谁也不知道。
  处于安禄山的角度,悲观的分析,自然会认为,他敢造反,西北三大军区会强有力的制约他;西南、江南会坚定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这样一来,安禄山是看不到任何胜算的。
  问题是,处于安禄山的角度,乐观的分析,显然会认为,只要他敢造反,西北、西南、江南也会跟着一块作乱,这样一来,大唐帝国当时就砖崩瓦解了。这样一来,安禄山只要行动够迅速、执行力够强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国的。

  日期:2018-06-06 15:30:32
  在挑战皇权时,人们都容易估计的非常乐观。所以看到郭子仪一心忠于皇帝时,人们都会觉很奇怪,因为郭子仪踮踮脚,也能把皇帝清理出局啊。其实呢,就郭子仪那点实力,他如果造反,结局肯定不会比安禄山强到哪里去。
  安史之乱后的拥兵大佬,前仆后继的试图挑战皇权。但是结果呢?皇帝依然高高在上,叛乱所将领呢?能全身而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郭子仪没有造反,所以人们相信,郭子仪只要造反,就能如何如之何。问题是,以郭子仪的智慧、勇气,显然不会被这种胜算极小、风险极大的事冲昏头脑。
  禄禄山造反之前,他的小弟都对他说,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之何。但是等安禄山开始造时,他终于发现,自己骑虎难下了。

  他希望出现的事,一件也没有出现,西军的政治可靠性虽然出现了问题,但是并没有完全公开,至少强大的西军还是接受皇帝的调动,而且在河北战场上,发挥强大的战斗力。
  西南、江南一直非常稳定。
  回纥、土蕃虽然趁火打劫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唐皇帝优势丧失,相反大唐皇帝还可以他们那里得到援助。
  而几个月后,安禄山的军队不能杀入关中,河北地区在义军、西北军的联合作用下,不断站向大唐皇帝一边。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多少有些绝望了。
  事实上,安禄山造反三五个月后,就渐渐陷入了绝望之中。因为从哪个角度看,好像也是败局已定,只是在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注6]
  但是在关键时候,叛军突然抓住了大奖,因为西北军的政治可靠性终于了出了问题,所以唐玄宗在长安城内孤注一掷,却赌输了。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率众转进入到了西南,安禄山暂时从绝境中走出,但是依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安禄山在此胜利的基础上,再也无法向前推进了,而广阔的占领区内,一直问题不断发生。

  日期:2018-06-06 15:31:29
  总的来说,唐玄宗晚年的这段历史,是以唐肃宗的视角所写。
  所以它的基本论调自然是,唐玄宗晚年老年痴呆了,先是信任杨国忠、安禄山,弄得帝国大乱。后来杀了忠心耿耿的封常清、高仙芝;又逼着忠心耿耿的哥舒翰盲目出战,于是帝国到了灭亡的边缘,而到了此时,唐玄宗依然执行逃跑的路线,在这种万分危急的背景下,唐肃宗为了力挽狂澜,只能急不可耐的当皇帝了。
  而真实的情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
  还真不是吹,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就感觉非常奇怪,因为历史的主角,怎么一个比一个低能弱智啊?至少比我差远了!
  简单的去看,唐玄宗之所以会丢失长安,就是因为他对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西北军高级将领,态度太过刻薄所致,如果唐玄宗能放手信任重用这三个西北军区的主要负责人,安史叛军早就让灭掉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