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都护府之辉煌录》
第7节

作者: 天生只爱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渊是一个老奸巨滑的政治家,他跟突厥人作交易是为了利用突厥人,内心深处其实对突厥人极为反感。可是突厥人干得也不是什么慈善事业,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利用的?从上文突厥发家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厥人在国际关系上的合纵连横简直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从突厥起家起就与中国有着割不断地联系,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突厥人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统一的中央帝国的能量会有多么地巨大。天幸隋帝国自作孽,一个刚要雄起的大帝国就毁在了隋炀帝自己的手上。突厥人遇到如此天赐良机,哪里会就此轻易放过?当时中原大乱之后大量中国人北逃塞外,躲避兵灾,因此突厥人对当时中原局势的把握极为精确,他们的目的便是尽可能地扶植中国境内的割据势力来打击当时还未灭亡的隋帝国,最理想就是让整个中国陷入永久地战乱,北中国的各种割据势力均必须唯突厥马首是瞻,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势力再度统一中国。因此在李渊与突厥和谈的时候突厥明确地表示了反对李渊打着立隋主的旗号起兵,一定要李渊自立山头。之后当大唐建国有统一天下的征兆之时又纵容刘武周攻取了李渊起兵的根据地太原,来牵制唐帝国统一的步伐,最后甚至扶植了自己之前极力反对的杨隋后人来与草创的唐帝国相抗衡。这种种表现看似矛盾,但究其实质,其实都是为了为了阻止中央帝国的再次统一。 

  在隋末群雄并起之时,李渊对突厥未必是最恭顺的一个,但是所获得的帮助却可以说是最多。李渊起兵之时,当时的童谣就传唱曰:“童子木上悬白幡,胡兵纷纷满前后。”当时李渊的军队半数均是白旗,可见突厥兵数量之多。为什么李渊能获得突厥人如此巨大的帮助呢?这就不得不提当时仅仅是李渊次子的李世民。在李渊和突厥的和谈中,李世民可谓是一个关键性地人物,正是由于他才促成了李渊和突厥的结盟。李世民和突厥之间关系之紧密,从其后刘武周攻陷太原的事件中更是能明显地看出来。当时李渊于关中称帝,眼见新生的唐帝国就有席卷天下之势,此时受到突厥大举支持的刘武周立刻入侵太原,李渊四子李元吉甚至不敢接战便狼狈逃回长安。可是李渊派李世民为帅之后,突厥人却态度大变,加入了唐军的阵营,可见李世民与突厥人的关系非比寻常。那么李世民和突厥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从后来的渭水之盟上李世民自己的话中可以知道他与突厥的突利可汗有着香火之盟,可以说是兄弟,可见其关系的密切。李渊起兵之时不单单获得了东*突厥的帮助,甚至连西突厥的部众都前来投靠,在他们中最有名的当属我们在演义中非常熟悉的史大奈了。提起史大奈,喜欢听评书的朋友一定知道他与秦琼秦二哥打擂台这一段,可是真实历史中的史大奈可不像演义中仅仅是个小角色,他的本名叫作阿史那大奈,是西突厥中的贵族特勤。由于在隋朝西突厥处罗大汗在内斗中失国,不得归化入中原,而阿史那大奈便是跟随者之一,其族中地位除了处罗和其弟之外是第三号人物,在跟随炀帝东征之后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率其部落居于楼烦郡,隐为一方之重,李渊起兵之后即率部落之兵从龙,隶秦王李世民帐下转战四方,为唐帝国的草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后被赐姓为史。当然此部突厥人与东*突厥的援兵性质则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对东*突厥人仅仅是利用的话,史大奈部则是嫡系部队,备受信任,从一开始的击破隋将桑显和之役算起,他参加了大唐开国之后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如攻破长安,平薛举、王世充,灭窦建德、刘黑闼等战役,功劳极大,最后官居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唐代官制,武卫大将军是皇帝身边的禁军指挥,为正三品,都督则是方面军总司令,为从二品,检校是暂任的意思,他是皇帝身边亲卫,自然不可能去地方,因此是遥领,国公则是封爵,为从一品,死后又被追封为辅国大将军,为武官散阶的正二品。光这些官职等级并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将演义中与之打擂的秦琼秦二哥与之对比一下便可一目了然,秦琼最后被封为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转封为胡国公。上柱国为武官勋级,为正二品,国公与史大奈同级,左右武卫大将军亦同级,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史大奈无论是职位的重要程度还是官职品轶与秦琼均不相伯仲,由此可见史大奈在初唐之地位。

  日期:2017-09-29 23:14:47
  第四节 英雄儿女

  就在李渊苦心积虑地准备出兵之时隋炀帝杨广正在江都醉生梦死,终炀帝一生,他对于长安的恶感要远远大于好感,这种不可思议的感情其实源自其父亲隋文帝杨坚。我们知道杨坚篡了北周的位,自己坐上了皇帝,可是他这个皇帝的位子却并不是那么稳。杨坚的父亲是上文提到过的杨忠,在西魏的“八柱国”军事系统中他是一个大将军而并没能当上柱国这样的顶级职位,而杨坚在朝中也并没有做出让人信服的功绩来,能够篡位成功实在是因为欺负当时北周的孤儿寡母而上得位,因此无论是资格还是实绩,杨坚均不能让当时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贵族们服气。面对如此情况杨坚只有以刻薄寡恩,大杀昔日同僚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可是这些军事贵族盘根错节互相之间多有联姻,就是杨家自己也是这些军事贵族中的一员,隋朝的统治也依然需要他们的帮助,因此不可能完全清除干净,杨坚引入了科举制度也是为了抵消关陇军事贵族的影响力,但是在当时这仅仅是杯水车薪,完全不顶用。父亲对关陇军事贵族的猜忌也深深影响了儿子,隋炀帝的内心深处也对于处在关陇心脏地带的长安首都有着深深地恶感,因此在巡边失败之后隋炀帝并不是回到长安重整旗鼓,而是去了江都破罐子破摔。隋炀帝觉得长安不好,可是李渊却正相反,李渊是西魏八柱国李虎的后人,是顶级门阀李家的家长,在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号召力数一数二,因此他起兵的唯一目标就是攻取长安,以关中为基业夺取天下。

  誓师起兵的李渊其进展可以用顺利来形容,虽然路途上有隋将宋老生的阻拦,更有潼关这个雄关的阻挡,但是均有惊无险,最终顺利地拿下了长安,鉴于本书侧重于唐代对外西域史,因此不再赘述。李渊定鼎关中之后关陇军事贵族望风景从,而李渊之子李世民更得到了瓦岗山系统的山东豪杰全力支持(注意这里的山东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山东,而是崤山以东的地区,包括现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势力迅速扩张,很快有了统一天下的兆头。当然插一句题外话,其实李渊这个人在隋末群雄当中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地理位置都不是最好的,可是最终能够打下大唐的江山,他子女的功劳实在不能抹煞。如果论培养子女,李渊在皇帝当中当算头一号,二儿子李世民就不用提,大儿子李建成也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史书上并不昭显他的功绩,但是从李渊起兵到后来领军打仗,其能力比之李世民相差也仅是一线,即便是最差的李元吉也是能力敌十人的猛将,在玄武门之变中,经常领军突入敌阵的李世民在单挑中却也不是李元吉的对手,差点反被李元吉干掉,如果不是超级猛将尉迟恭出场救驾,李世民这条命就断送在李元吉的手上了。不单单是这几个儿子,李渊的女儿亦是了得,喜欢演义的朋友肯定知道郡马柴绍这个人,他的夫人是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他们当时均在长安居住,李渊在太原举兵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柴绍就与自己的夫人商议道:“如今岳父举义兵,我要去投奔,可是我俩一起走目标太大,留你一个人又恐身遭不测,这如何是好?”坚毅的平阳昭公主当即回答道:“夫君你先走,不用挂念于我,我一个妇道人家躲藏容易,官府对我们女人也不会太过注意,我自然有法子脱困。”就这样俩夫妇各奔东西,留下来的平阳昭公主转而去了长安附近的鄠县,在那里有公主的一处庄园,安定下来之后公主立刻散尽家财招募当时上山为盗的亡命之徒,组成了一支军队,起兵和李渊呼应。当时有西域胡商在司竹园啸聚一方自称总管,公主就派遣家仆马三宝去晓以利害,后又接连说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这些占山为王的势力来投,声势大振。当时长安留守频频发兵讨伐公主,却均被其击败。公主乘胜追击至盩厔、武功、始平,四周郡县均被攻下。平阳昭公主在军中申明法令,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于是各方势力纷纷效命,很快公主麾下的军队就达七万之众,后来与父亲李渊合军一处共攻长安,与丈夫柴绍各置幕府,其所属军队均号“娘子军”,这也是我们现在“娘子军”这个名词的来历。从平阳昭公主的身上可见隋唐女子英姿勇武丝毫不下于男子,而平阳昭公主也就此成了之后一代代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巾帼女英雄效法的榜样,一直流传至今。因为有大军功,此后李渊每逢节日赏赐家人,平阳昭公主所得的赏赐均与众不同,其逝世之后,李渊给的葬礼仪仗是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当时主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的太常奏道:“按照礼法妇女是不能享有鼓吹的。”而李渊却说:“鼓吹即是军乐,大唐开国之际公主在司竹园起兵于我呼应,亲执金鼓于战阵之上,有克定国家的功勋,公主功在社稷,为何不配享有鼓吹的礼仪?”于是特别加上了这个仪仗来表彰平阳昭公主的赫赫功勋,还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公主为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