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第7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卫武公姬和在后世一直被儒家称为谦谦君子,他在位时始终励精图治,虚心纳谏,使得卫国国力强盛,民众安居乐业,深受国人爱戴,在诸侯国中也负有盛名,诗经中有一首《淇奥》就是歌颂他的。卫武公当时年逾八十,属于德高望重者,其含金量不言自愈。
  在西周末年,卫武公和晋文侯是实力最强诸侯之一。
  当然,申侯也必须过滤不利于自己的人,否则的话,他还应该传讯于虢石父的封国——虢国,虢国可是拱卫王室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日期:2018-01-03 16:43:47
  善后处理,同样彰显申侯的公关能力。
  首先,他邀请四国诸侯商议大位,此时诸侯理所当然一致认为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于周礼所不容,提议将褒姒伯服贬为庶人,虽然现在这两人都是下落不明。诸侯又表示一致拥护宜臼即天子位,掘突还主动请缨,亲自领兵到申国迎接新天子还朝。

  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这一年,公元前770年。
  然后,侯爵身份的卫武公被赐予公爵待遇,同时担任大周司徒。对于卫武公来讲,这无疑是又在增加了他的赫赫盛名。
  河内之地加封给晋国,晋文侯扩张雄心也得到了满足。
  郑桓公得到了谥号“桓”,这是伟大的意思。世子掘突世袭郑伯,加封田地千顷,另外接替父亲继续担任大周的卿士,申侯又把小女儿许配给掘突。申侯的小女儿此时年纪还小,掘突需要等到她成年才能迎娶,不过没关系,在此之前掘突尽可另娶他国女子,但只能作为侧室,把郑国夫人之位空悬即可。这也是列国国君及世子们常规做法,他们的婚姻多是政治联姻,夫人之位都要留给值得留给的人选。

  秦国被晋升为伯爵国,位列于诸侯,秦人终于摆脱了附庸身份,实现了历代先人的夙愿。
  日期:2018-01-03 16:52:34
  记载中没有看到缯国的封赏,这个确实不能在明面上表示,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私下里缯国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还有虢石父、尹球、祭公三人,虽然误国误民,但是先世有功,又是因为死于王事,只削去本人爵号,子孙仍然可以世袭爵位。
  死人活人各得其所。
  周平王对外公感激不尽,非要晋升他为公爵,被申侯拒绝了。
  看起来申侯似乎什么都没得到,其实他得到的最多:绝地反击,四处公关,垃圾股摇身一变一飞冲天。害死了周幽王,幽王的儿子平王却对他感激不尽;害死了郑桓公,却让郑桓公的儿子掘突变成了自己的女婿。申侯公关能力可谓一绝。
  日期:2018-01-03 16:57:15
  ~~东周开始了~~

  犬戎人来镐京这一趟,虽说折了些人马,但并没有伤到元气,而且见识了镐京的繁华,熟悉了东来路径,从此之后,轻车熟路,屡犯周境,伤了元气的周王室无力抵抗。没过多久,岐丰地区竟然有几乎一半都被犬戎占领,而且他们屡屡骚扰到镐京城外。而周王宫被烧抢之后破坏严重,断垣残壁,一片荒凉景象,加上国库被抢,年轻的周平王没有力量也没有心思进行重建。周幽王的丧期过后,周平王向大臣们提出了盘算许久的想法:放弃镐京,把国都迁往洛邑。

  日期:2018-01-03 17:45:53
  周武王灭商之后,定都镐京,然而考虑到镐京地理位置太过偏西,已经成为中原之主的大周不能有效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因此周武王设想在伊水、洛水之间兴建都邑作为陪都,但未能实行就驾崩了。周公继承了他的意志,在辅政周成王的第五年,他向殷商旧族和诸侯国宣布营建洛邑的命令,“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建大社于国中”。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尚书.洛诰》中详实的记载一窥洛邑城的宏大规模。

  在此后的二三百年间,大周始终使用的是两京制,这一模式也被后来的汉唐承袭了下来。
  日期:2018-01-03 17:50:30
  关于迁都,大臣们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以太宰周公(周朝建立后,周武王特将周王朝的发源地周原赐予四弟旦为采邑,为公爵,故称周公,其后代也皆称为周公,这同郑国国君都可以称郑伯一样。不过历代周公详细世系及名字记载不全。)为首,他们完全赞同周平王的计划,表示如果再重建镐京王宫,必然劳民伤财,要是犬戎乘机进攻,怎么办?所以迁都洛邑是最明智的。这一派人数较多。

  司徒卫武公等人则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镐京地理位置太重要,是天下形胜之地,披山带河,沃野千里,洛邑虽然是天下的正中心,但是四面受敌,当初兴建两个都城但却驻扎镐京,就是因为要振天下之要,留洛邑用作巡视。而现在放弃盘踞三百年的镐京,迁都到前途茫茫的洛邑,只怕王室就要日渐衰败。卫武公又委婉地劝周平王此时应该练兵训武,积蓄力量征伐犬戎,把犬戎的首领抓到镐京献祭,以雪国耻,他还勉励平王,“尧舜在位时,茅茨土阶;大禹在位时,居卑宫不以为陋。王朝的兴盛不在于宫殿建的豪华与否!”但是附和卫武公的人很少,困难面前逃避的人还是居多数,大夫们都不愿面对犬戎的兵锋,只想安安稳稳地睡觉。

  日期:2018-01-04 10:37:33
  如何选择在于最终决策者。
  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从谥号就能看出周平王绝非开拓型君主,他表示“老司徒乃安常之论,非变通之言!”
  基调就这么定了下来。
  日期:2018-01-04 10:43:14

  于是太史择日,太祝主持祭拜宗庙,将迁都缘由详细汇报给列祖列宗。到了日期,太宗抱上祖宗牌位先行一步,周平王及百官随后。
  秦伯嬴开亲自领兵一路保驾护航,一直护送到洛邑。
  周平王看到洛邑市井繁华,宫阙壮丽,比之镐京一点不差,他很是开心,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完全正确的决定:不管怎么说,总算将大周国祚延续了下来。
  但是史学家们对此并不买账,他们在周平王所延续的大周王朝名字上以方位冠之,称之为东周,而对应性将之前的镐京之周称为西周,或者以洛邑为周成王时期所建而称之为“成周”,而把镐京之周称为“宗周”,以标榜宗主之意。
  秦伯嬴开护送任务圆满完成,向周平王辞行,周平王再次封赏了他——将岐丰之地封给秦人。
  日期:2018-01-04 11:21:25
  周平王这么做大有开空头支票的的嫌疑,因为此时岐丰之地已经被戎人占据了。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平王的心思,周人崇尚祖先崇拜,因此放弃祖先的发祥地实在是心有不甘情非得已,所以他许诺秦人,若能把犬戎赶出去,这片地就归到你秦国。如果秦人不能战胜犬戎,那么这个许诺就无法兑现;如果秦人击败了犬戎,岐丰之地成为秦国领地,当然也就具备了重回周王室控制的可能。
  嬴开回国后,立即整顿兵马,攻击犬戎。在之后的日子里,一代代老秦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把犬戎杀得七零八落,残余部队一路向西逃去,岐丰之地最终尽归秦国,秦国在得到正式封号之后又一次实现历史性飞跃,成为西方大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