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第15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诸侯国君有双重身份,他们同时还是天子的臣属,所以他们觐见天子时还是要自称“臣”,一些古装电视剧中诸侯国君觐见天子时还是一句一个“寡人”,我想周天子有剐了他的欲望。还有一些国君见了自己老妈也是一句一个“寡人”,我想他老妈肯定想给他一个大耳刮。 
  日期:2018-01-10 21:17:51
  天子则称异姓诸侯“伯舅”,而管同姓诸侯叫“叔父”,这是本家与姻亲关系。
  诸侯国的大臣在本国国君面前要称“臣”,在天子面前则自称“陪臣(臣子的臣子)”,在他国国君面前自称“外臣”。如两国会见时尊称对方为“贵国”,尊称对方国君为“贤侯”、“君侯”,而己方则谦称“敝国”或者更谦卑的“敝邑”,称呼己方国君为“寡君”。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称呼一个重要特点,即对他人使用尊称,对自身则使用谦称,这种习俗也为后世所沿用。
  卿大夫称呼其国君、家臣称呼其所属卿大夫也可以用“主”、“主公”、“主君”。
  日期:2018-01-10 21:38:02
  另外还有一个很常见的尊称,“子”,在春秋初期“子”是对身居高位公卿的敬称,如齐国的高子、国子,这是对周天子高配给齐国的世卿大族高氏、国氏宗主的尊称。到后来,卿大夫皆可称子,再后来此称呼也被一般人所用,用于同僚之间,甚至子女称呼父亲,夫妻称呼对方。当然最常见的还是用来称呼受尊敬的学者,就是我们熟知的老子、孔子、孟子了,此时“子”变成了老师、先生的意思。

  日期:2018-01-10 22:17:29
  以排行相称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称呼。兄弟姐妹之间的排行按其大小分别是伯(孟)、仲、叔、季。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伯就是长的意思,按照宗法制,长子继承家业,弟弟必须对长兄服从。“伯”通“霸”,所以春秋时代最绕不过的称呼——“霸主”并非霸道、强横的意思,其实质含义是盟国之长。
  “孟”也是长兄,不同的是伯是嫡长子,而孟是庶长子。孟字是个象形字,古人第一个孩子出世,要向神明祭祀,孟字就像是将孩子放入器皿向神明祈求得到保佑的过程,其长子的含义即由此而来。

  “仲,中也,位在中也。”像孔子字仲尼,即排行老二。
  “叔,少也。”通“俶”,表示新生的,才起来的意思。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季就是最末的。如吴王寿梦四个儿子,最末的叫做札,人们就称其为季札,或者尊称他为季子。
  日期:2018-01-10 22:49:20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恰好生四个孩子。如果孩子远多于四子,那么该如何称呼呢?
  比如周文王儿子众多,“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其中二子发因为成为天子故尊称武王发,否则的话是可以称为“仲发”,第三子至第九子都称叔,其中四子周公旦也用了尊称,“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所以称为“叔旦”也是完全可以的。而幼子才称“冉季载”。

  如果一家有三个孩子,那么该如何称呼呢?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称作太伯、仲雍、季历。
  也就是说无论哪种情况,长子称“伯”,次子称“仲”,“季”都是最末的,余下的都可称“叔”,“叔”是具有伸缩性的。
  《左传》中以排行称谓的人非常多,这类称呼后来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礼貌性称呼,如大叔、大伯。
  日期:2018-01-11 18:31:00
  春秋战国时期,女人的名字除了父母及丈夫外,别人是不可直呼,只能以尊称或代称称呼。因此彼时女人的真实名字几乎没有留存在史书中的。
  天子的正妻称“王后”,侧室则称“妃”。诸侯国君的正妻称“夫人”,侧室称“妾”。但她们在自称时一般会谦称“妾”,地位低下的自称“婢子”。另外王后可以自称“老妇”,夫人也可以自称“小君”。

  前文说过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其实女儿也可以称“公子”,不过最常用的还是“翁主”。
  史书在记载女性时一般采取国名+姓、谥号+姓或者夫谥+姓的方式。
  如称呼齐国宗室女子,她出自齐国,本姓“姜”,即可称“齐姜”;同理“陈妫”就是陈国宗室女子的称呼,“陈”是国名,“妫”为本姓。这是最常见的称呼方式。
  再如鲁惠公的妻子出自宋国,她被称作“声子”,这就是谥号+姓的称呼方式,“声”是她的谥号,“子”是姓。 同理,鲁桓公夫人是齐国宗女,她被称作“文姜”,“文”是她的谥号,“姜”是姓。其实按照常规的称呼法称其为“齐姜”也是可行的,事实上春秋时期被称作“齐姜”的女子是非常多的,因为姜姓齐国本就是姬姓诸侯联姻的常规选择。
  再如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母亲是晋国宗女,被称作“庄姬”,“庄”是其夫君赵朔的谥号,“姬”是姓。这就是夫谥+姓的称呼方式。
  另外,人们还习惯于用一些特征性的词+姓来称呼女子。如王室之女,被称作“王姬”,姬是姓,王表示此女出自王室; 如鲁国有两位“哀姜”,这是因为鲁国人哀悯她们的遭遇,就用“哀”字加其本姓称呼之;如西施、东施,这是以居住的地方(两人分别居住东、西村)加姓称呼她们。还有就是用排行+姓称呼,如著名的“孟姜女”,“孟”是老大,“姜”是其姓。
  还有一种就是把氏字缀到姓后的称法,如齐国女子,就称作姜氏,陈国女子就称作妫氏。

  从以上例子也可看出,不管哪一种称呼法,都遵循着“女子称姓”的基本理念。
  日期:2018-01-11 19:16:28
  说了这么多,大家大致明白了,我们在提到古人时常常说的并不是其真正的“姓名”,有时称的是名,有时称的是谥号,有时称的是字,当然还有一些更特殊的情况。这确实够乱,笔者在写这些人物也一度想应该统一标准比如用氏+名的方式,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决定实用更加务实的标准,即“约定俗成”的讲法。比如国君类一般用谥号,避免郑寤生、吕小白这样的叫法,而是用郑庄公、齐桓公称法。特殊类人物就用大家更耳熟能详的称呼法,如楚国令尹斗毂於菟,大家更熟知他的字,子文;郑国执政公孙侨,大家用的最多的也是他的字,子产;如管夷吾、屈平,大家更还是习惯称他们为管仲、屈原;再如孔丘、孟轲,笔者认为还是用尊称孔子、孟子要好。

  不过遇到常规类人物,笔者尽量采用氏+名的方式。
  日期:2018-01-11 19:51:23
  周王室的辉煌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而诸侯们开始蠢蠢欲动,未来的天下将是他们的主场,他们将在这片土地上纵横捭阖,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秦伯嬴开去世了,其子秦文公继位,秦文公收编周朝遗民,进攻戎狄,扩张地盘,然后公开祭祀上帝,这在周礼中可是属于僭越,因为只有天子才有祭祀上帝的权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