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20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09 20:38:32
  0220 孔子的“劝”和季康子的“劝”,两者一样吗?

  本章,先来看下季康子。
  季康子:
  姬姓,季氏,名肥。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元前493年,其父季桓子卒,季康子继承父位。公元前484年,齐国入侵鲁国,叔孙氏、孟氏怨季氏专权,不肯听季康子的号令将齐人拦在国土之外。季康子任用孔子的弟子冉有,击退了齐人,接着会同吴国在艾陵大败齐人,史称艾陵之战;同年,季康子使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周游列国十余载的孔子得以回国,并完成他晚年修书的事业。季康子执政期间,推行“用田赋”,改革税赋,为孔子所不满。公元前468年,季康子卒。

  日期:2018-03-09 20:41:12
  ●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使:可有两种说法。一、用、使役;二、让、令。
  两种说法均可,但鉴于孔子的回答并无明显使役民众的意思;故,取第二说即好。
  以:亦可有两种说法。一、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连词,相当于“和”,表示性状的并列;二、同“为政以德”(2·1)中的“以”,介词,用。
  在《论语》中,“以”字出现200多次,但“以”作连词,却只有此处;且《论语》中表并列关系时,多半用“而”或“且”。当然,出现这种特例,不排除为季康子的口语习惯,在他的口语中,“以”便相当于“和”。故,“以”作为连词,尽管在《论语》中只出现于本处,但亦不能轻易予以否认;须结合全文取之。
  劝:同样可有两种说法。一、劝诫;二、劝勉。
  “劝”的确有“劝勉”义,如“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尚书·周书·多方》)中的“劝”,便有此意。然而,若本章中的“劝”,亦取此义,则有些别扭、不自然:季康子问“敬”与“忠”,均是指如何才能让民众恭敬自己、尽心地为自己做事;然而,一秒未到,便又扯到如何让民众相互劝勉,其思维未免过于跳跃。不过,“劝”是否便取第一说,则同“以”一样,亦须结合全文,尤其须取决于孔子的回答,方能取之。

  ● 临之以庄,则敬:

  “君子不自重而不威”(1·8),且“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13·4),以心换心,用庄重的态度对待民众,民众亦会自然地恭敬。
  ● 孝慈,则忠: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8·2),当政者应身体力行,孝顺长辈、慈爱晚辈,践行孝慈,为民众树立榜样,这样会自然地引导民众孝慈,继而尽心做事。相反,当政者如光倡导民众孝慈,而自己却不孝慈,那么民众恐怕亦难信服,又怎么能够指望民众尽心地做事。
  ●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举用善直之人而教育能力不足的人,民众自然便会被劝勉。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孔子持有的政见,确实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季康子所持有的政见,则可从另一段对话中,一探端倪:“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所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便是杀一而儆百,这其实亦是一种“劝”,且这种“劝”是“道之以法,齐之以刑”(2·3)理念下的“劝”。

  因此,我个人认为:季康子的本意是想向孔子请教该如何用“政”和“刑”的理念去劝诫民众,让他们对自己恭敬且能忠心做事;孔子则并未用“政”和“刑”理念去正面回应,而是用“德”与“礼”的理念,来侧面答复,认为欲让民众恭敬自己且能忠心做事,则首先应正己,“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在孔子看来,从政者如果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那么民众便会自然地恭敬与忠心,又何需去强硬地劝诫;即便真的需要“使民以劝”,那亦只是去温和地劝勉。换而言之,本章中的两处“劝”,性质是不同的,此“劝”非彼“劝”。另外,通过上述分析,亦可确定“以劝”中“以”,当取第二说,即:“以”乃介词,用。

  日期:2018-03-09 20:41:38
  【原文】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伯峻先生:
  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了;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也就会劝勉了。”
  论语茶馆:

  季康子问道:“用劝诫的方式,让民众对自己恭敬且能忠心做事,该怎么办?”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民众,民众自然便会恭敬;提倡孝慈并能身体力行,民众自然便会尽心做事;举用善直的人来教化能力差的人,民众自然便会被劝勉。”
  日期:2018-03-10 17:53:40
  0221 孔子醉心官场?“奚其为为政”是发自肺腑还是言不由衷
  本章,湖南师范大学赵又春先生,在解读时认为,孔子所说之语,“显然不是真心话,否则,以前不会为参政多方钻营,后来更不会为谋得官职而去他国漂泊。但对他的这个违心的回答,我们也不必看得太重,竟据此认定孔子是个虚伪的人,这其实只是一个十分关心政治并且大有抱负,又执著于自己政治主张的人,在谋官不得,面对别人‘为什么不去做官’的追问时,所作的一种非常机智的回答”。情况是这样的吗?请看正文分解。

  日期:2018-03-10 17:55:20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或:某人、有人。
  奚:何、为什么。
  政:这里指出仕从政。《论语诠解》上说“政”通“正”,官长、君长;我个人认为,通亦可,不通亦可。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何不入朝为官、参与政务呢?”应该来说,这个问题是比较犀利的。言下之意,你既然这么有政治头脑,却为何混不到一官半职,莫非只会纸上谈兵,或是不懂官场潜规则。当然,亦不排除该人是在替孔子打抱不平。但不管怎样,这的确是比较尴尬且不好回答的问题。
  ● 《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书:《尚书》。
  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出自《尚书·君臣篇》,原文是:“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孔子以意引书,微作改动,其意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么孝悌的风气,便会作用于政治。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犹如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太极高手,通过此“政”非彼“政”的逻辑转换,便轻松地化解了一个有可能让自己尴尬的问题:这亦算参与政务啊,为什么要认为只有当官才算参与政务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