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涌动》
第6节

作者: 金泉宁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到新锐派的另一构成,就是大家所说的外来帮,人数较少,代表人物是许世辉。他是名牌大学汽车专业科班出身,放弃了留京机会,直接来到延春汽车集团。外来帮普遍都具备肯吃苦、能力强、作风正派的特点。许世辉刚来报到时,几乎每个集团领导都亲自跟他谈过话,集团的报纸还特意用整整一个版面来报导他的事迹,从学校表现、毕业选择等等诸多方面加以宣传。后来,许世辉一步一个脚印,广受各级领导好评,据说当时为了给他安排一个位置,集团总经理说服人事部门特意成立一个新的科室。外来帮的特点,还有他们的学识和能力,进入“130”工程,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本土帮的冲突越来越大。这是后话。

  与新锐派对应的是传统派,这两者之间本身没有矛盾,甚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仔细捊捊各层关系,有不少还是拐变抹角的亲戚,或者是多年的老邻居老朋友。两派之间,更多的差别是年龄和学历,以及用人理念和企业发展方向上的认知。传统派倾向于维持持续扩张的局面,新锐派则寄希望于深化改革,甩掉企业包袱。传统派比起新锐派更为复杂,实际上分三类,一是延春汽车内部最具实力的“铁帮”。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成员多半是早期发迹于铸造、锻造等工艺厂的工人或者技术员,普遍学历不高,但干劲十足,雷厉风行,非常有执行力。最值得称道的是,不少人受命于危难之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改型工作中,表现突出——“忠诚企业”、“勤勉干练”、“坚韧不拔”。

  当时,延春汽车厂举全厂之力,调集全部精英力量,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卡车改型工作,并作为一项“压倒一切关乎生死存亡背水一战务求必胜”的重中之重任务来抓。彼时,全集团员工的工资无法按时发放,连烧暖气的煤都无力采购,所有员工包括领导层都在严寒中过冬。如果没有十多年前的那次产品改型,延春汽车可能从此走向没落。所以,完全可以把那次产品改型称之为延春汽车的二次创业,在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的摊子上,发挥背水拼搏的精神,实现了垂直转产和产量、质量的双达标。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国难思良将”的古训,在企业最为艰难的时候,有能力有胆识有闯劲的“铁帮”成员,在总经理带领下,为企业的再次创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完全可以理解,当前,延春汽车核心领导层和大部分分厂的一把手都是“铁帮”成员。

  传统派里,还有一个“富帮”。这个“富帮”,是比较有特色的,成员都是延春汽车第一代创业者的后代。“富帮”普遍家境较好,却远远没有“铁帮”的干劲和热情,年龄比“新锐派”大不少,但比起“铁帮”还略小几岁。“富帮”的提拔基本源于父辈的荫庇,工作能力多数平平,但社交和其他方面往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像物资处处长张时运和协配处处长秦柏阳,就属于典型的“富帮”成员。当然,“富帮”是比较零散的组织,也就是一个叫法,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主要是大家没有在一起经历过苦难,往往在利益分配方面还存在矛盾。但是“富帮”和“新锐派”中的大多数成员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冲突,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大多的共性。唯一不同的是,“富帮”的崛起完全是按部就班的,而新锐派的成长轨迹似乎有些拔苗助长,这在后来,给延春汽车集团的发展带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影响。

  在延春汽车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派别,与上面各派迥异,就是以“联营”企业为基础的势力。严格来讲,这是一个更加松散的派系,基本没有形成气候,犹如过眼云烟,在延春汽车历史上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在八十年代末期,国家要求延春汽车发展轻型车,可项目上马后,却立刻陷入了地方政府投资的轻型车厂的重围中,市场充斥着恶性竞争,与规模化生产的初衷大相径庭。一开始,延春汽车采取与周边轻型车厂、发动机厂、齿轮厂等紧密联营的办法,实现生产、管理、经营的一体化。但运行效果并不好,因为延春汽车往这些所谓的联营厂派驻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双方在职能、理念以及利益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些企业甚至认为延春汽车派来的人员打着“联营”的幌子,暗地里则是来搞垮他们,最终是想让延春汽车的轻型车一家独大。再后来,财政部和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延春汽车集团以“承担债务、分期补偿”的方式,收购并重组了这些企业。

  然而,这些企业有的是经营困难时被收购的,有的是风光无限时被兼并的,因此总体上延春汽车集团不但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还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而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轻型车项目一直不愠不火,除了1995年出现短暂的产销高峰——年产将近十万辆外,后来逐渐走向疲软。因此,延春汽车集团看似“开疆辟土”的大手笔,远远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联营”的势力,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真正融入延春汽车集团的主流。但这里面有一个特例,就是孟兆丰。孟兆丰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从老干部活动中心排名倒数的副科级副主任干起,现在已经是零部件分厂的一把手,据说还是集团副总经理的内定人选。此人不光学历低——初中还没毕业,而且工作能力相当一般,但最后他胜出了。孟的成长道路,可以说是一本充满喜剧色彩的励志书。至于他最后的悲情结局,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是众人七嘴八舌争议的话题。

  再说这个宋德新,陈林杰认为他散布谣言的可能性很小。一是几个集团领导碰头时,他并不在场。另外,要想在一天之内如此广泛地散布谣言,宋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别看他是集团的总经理助理,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级别,远远没有达到实职的权力,身边更不可能有那么多各行各道的朋友。再者,宋是火箭式干部,经历和阅历相对简单,陈认为他的城府还没有如此之深。
  岳秀娴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还是基于两家三年前结下的梁子。可如果排除了宋德新,那还会有谁呢?警方有时破案,会从“谁会是最大的获益者”的角度来寻找线索。

  “别急,小岳,谣言总归是谣言……老张周六离开家之前,跟谁打过电话?”陈林杰不紧不慢地问。
  “协配处的秦处长。”岳秀娴皱着眉头回忆道,“那天他本来是要请秦处长吃饭的,耀国不是在秦手下工作嘛。他打电话就想告诉秦处长,饭局可能要取消……”
  “周日早上,那几个检察院的,是谁领过去的?”
  “这个,我得想想……他进门时,介绍过自己,说是丨党丨委的,姓刘。我听那几个检察院的喊他‘刘主任’来的。”
  “刘玉奇?”说完,陈林杰陷入了沉思中。说到这个刘玉奇,他的升迁经历比较特殊,原本是在生产车间开柴油叉车的工人,完全是秦柏阳一手提拔起来的。几年前,协配处在协作配套厂家管理方面遇到了非常难办的问题,不少厂家向秦柏阳抱怨物流工人故意损坏零件,不给点好处就拖延卸货时间,配套厂家最后越来越被动,承担的损失越来越大。秦柏阳跟多数协作厂家老总的个人关系都不错,接到他们的抱怨,只能硬着头皮去处理。但他转了一圈回来,发现物流部门的领导也只能劝劝底下工人收敛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难办的是,工人根本就不承认是故意摔坏的,因为没有抓到现形,物流工人一口咬定是卸车前从配套厂带来的质量问题。最后,秦柏阳想了一个奇招,就是从这些卸货的物流工人中培养几个小弟,刘玉奇就是其中最得力的一个。在秦的授意下,刘设个圈套,将故意摔坏零件的工人抓了个现形,并向上面如实汇报,这几个工人最后都受到了狠狠的处分。慢慢地,刘玉奇和秦柏阳的关系越来越近,刘非常会来事,逢年过节必须去秦家里串门,从来不说办啥事,就是给领导送点年货。要说秦能当协配处处长,也算阅人无数,对人性的揣摩更是炉火纯青,时间一长,当然会投桃报李,想办法给刘玉奇安排个位置。他先是把刘从物流调到协配处,再将其身份从工人转为干部。这一转变,在延春汽车集团意味着命运的改变。再后来,又是秦极力推荐刘玉奇到党办当主任,实现了从一般干部到科长的升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