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34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02 10:55:26
  刘备命令关羽军团北伐襄樊牵制曹操兵力,可从曹操五月份弃守汉中后即令徐晃急赴东面战场救援得到印证。.
  刘备命令关羽军团北伐襄樊`, 這只是樓主自己的推想?
  =
  《三国志》行文简略,出现了大量的史料空白。因为襄樊之战影响深远、蜀汉事业因之急转直下,因此倍受后世关注。各种说法、各种推测层出不穷,争议不断。
  刘备集团在公元219年对曹魏发起猛烈攻势,先后开辟了西线、东线和中线三个战场。其中刘备在西线打了近三年,过程交待得很详细;中线的脉络也很清晰,就是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只有东线战场上的很多事情一直是个谜,可能陈寿本人也不知道,所以关羽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因何发动了这场战争,《三国志》及相关注、引没有直接交代,在《蜀书》先主传、关羽传、法正传和《魏书》武帝纪、曹仁传里都写得含含糊糊。只能从相关记载里进行推测。

  《先主传》里有一个重要的关联事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之前,君臣劝进,其中许靖、诸葛亮等人在劝进书里讲述:““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对此,本贴前文已有分析。个人感觉应该是这样:一、在刘备占益州、关羽治荆州期间,刘备集团的两个版块之间(即荆州关羽和益州的刘备、诸葛亮之间)相互沟通是顺畅的—马超投刘备后,远在东区的关羽写信询问马超情况,诸葛亮在成都回书作答,从这个侧面看,两从版块之间没有任何沟通上的障碍。二、双方既无沟通上的障碍,则对于倾兵围攻襄樊这样的重大军事部署,完全不存在关羽擅自出兵、刘备根本不知情的可能。要么是关羽主动请示出战,要么是因为刘备在汉中打得过于艰难,命令关羽在东线出兵对曹军予以牵制。

  魏书记载得也很乱,但是多传对照,也有相应的脉络。按照《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公元218年秋七月西征刘备,九月份到达长安,第二年三月从长安出发、出斜谷,临汉中,进至阳平关,五月引军还长安,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于禁传里》则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这两下对照,曹操是在公元219年三月份离开长安之前,便“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就是说襄樊之战是当年年初就开始打响的,正是西线战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时期,蜀军前线形势危急,刘备授意关羽围攻襄樊借以牵制曹军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无论是关羽主动请战、经刘备批准后出兵,还是刘备直接授意关羽围攻襄樊,都应该可以表述为“刘备命令关羽军团北伐襄樊”。
  日期:2018-01-03 15:09:58
  蒋琬于公元235年接任大将军,到公元238年奉旨进驻汉中、伺机北伐,期间在成都驻扎了三年,这与先主刘备当年的攻守节奏基本一致,但是比诸葛亮的北伐则有所放缓。
  刘备于公元214年占据益州,次年由于孙权出兵强占荆州南部诸郡,不得已率军东下与孙权对峙。双方弓拔弩张时,恰逢曹操出兵攻打汉中的张鲁。刘备担心腹背受敌,与孙权达成妥协,双方以湘江为界分割荆南。此后又隔了两年才于公元217年的年底发动汉中之战。到公元219年5月,刘备、诸葛亮动员巴蜀上下齐上阵,并在东部战线关羽北伐襄樊牵制曹军的情况下艰难击败曹操,占领汉中,却无力支援东方战线,导致关羽于年底战败阵亡,荆州地盘全部丢掉。

  关羽在襄樊战败后,天下接连发生变故。蜀汉方面痛失其东部领地荆州三郡,曹操则于第二年年初去世,他的继任者曹丕不久便废掉东汉末代皇帝刘协而成立魏政权,正式开启三国鼎立时代。但是在这期间,蜀汉方面在军事上一度长期保持沉寂。作为对曹丕废汉的政治反应,刘备于公元221年5月称帝建国,第二年(公元222年)才决定出兵攻打东吴。
  整体上看,刘备本人囿于益州地区幅员有限,基本上每隔两、三年发动一次战争。
  诸葛亮执政后也始终盘算着实际拥有的战争资源,审慎地把握着征战与休整的节奏,张驰有度、伺机而动。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前后,蜀汉境内叛乱四起,但他仍然沉下心来闭境劝农、修治内政,一直休整了两年,才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起兵平定南中叛乱。从南中凯旋后,诸葛亮又休整了两年,养精蓄锐后才于公元227年进驻汉中,第二年正式出兵北伐。
  诸葛亮是位高度负责认真的政治家,他始终担心先主刘备嘱托的事业别人做不好,也担心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完成“嗣武二帝、龚地天罚”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总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这集中表现在北伐战争期间,他始终坚持驻扎在汉中前线,与东吴方面保持密切沟通,七年间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另有一场抵御曹真司马懿的攻蜀之战,攻伐节奏与刘备时代相比明显加快。

  与诸葛亮的攻守节奏相比,蒋琬明显舒缓了北伐曹魏的节奏和进度。他在取得最高辅政大权之后先是派马岱发动了一次小规模的北伐,到公元238年进驻汉中前线后提出实施东征战略并进行了一系列军事部署,但是东征战略事实上并没有付诸实施,期间只是“以(姜)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现在看来,蒋琬的东征计划没有付诸实施,乃至他执政十年没有发动过大举北伐,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蒋琬去世于公元246年,在他去世三年之后,北方的曹魏政权才发生高平陵事变。而在高平陵事变之前,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蒋琬如果在此期间大举出兵,基本上没有任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机会,除了空耗国力之外别无意义。
  事实上,在此之前,诸葛亮本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后人在评价诸葛北伐时,总是感到蜀军北伐气壮山河、局面轰轰烈烈而实际作战成果则乏善可陈。以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对比,在北方局面稳定的情况下诸葛亮纵然与东吴方面联合出兵,也确实没有取得胜算的机会。这当然是只有后人才能看清楚的情况,当时的实际情况则无法埋怨诸葛亮本人,他毕竟不像演义小说里刻化的那样能够先知先觉、预察未来,这在下面即将详述,回正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