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37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06 11:00:35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列举了蜀军精锐力量在北伐前期的损失情况:“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其实,蜀汉方面自刘备攻占汉中之后,一直实行错守诸围的防御战略,严防死守各处险要关口,御敌于国门之外,战场上的兵员损失相对有限。诸葛亮策动北伐战争,也一直是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突然出兵,遇到重大失利便撤军休战,期间没有出现类似夷陵之战那样近乎灭顶般的战略溃败,将士的伤亡情况并不庞大。对于蜀汉政权而言,最致命的是超级庞大的后勤物资消耗。作为诸葛亮北伐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统筹者,蒋琬对此无疑有着最深切的感知和体验。

  《三国志》裴注引述《蜀记》记载蜀汉亡国时:“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其中的九十四万人口应该是官方在册数字,如果算上流落蜀地的“游户”和私人部曲、奴仆等隐匿人口,益州总人口应该在一百五十万人以上;“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则应该是一线作战部队,如果加上后勤供应、运输等辅助兵种,直接从军人数可能在二十万人左右。单就这十万一线作战部队而言,其在战时的物资消耗便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天文数字,所有将士不仅要有盔甲、武器,无一例外地还都要吃饭、穿衣、住宿。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一样都不会少。两军对阵,数以万计的军队将士过夜休息就不光是分发铺盖被褥、打个地铺就行,大军还需要搭建营房借以遮蔽风雨,为了防止敌方偷袭,军营外围要搭建寨墙,寨墙外围要挖筑壕沟、布设拦阻工事。后勤部门也不只是要保障供应粮食草料、行军帐蓬、被褥铺盖、灶具炊具,更需要提前寻找水源、开辟运输线路,水源还要防止敌方投毒,食品安全也是个天大的问题。

  后勤部门还需要派出重兵守护粮草等军需物资基础。古代后勤无法同步跟随大军前进,按理说粮草物资存放在大军营地最为安全,但是一线作战部队最注重的是速度和效率,不可能在行军打仗的同时再携带更多军需辎重,这就需要后勤部门在适当的距离之内再修筑一定数量的粮寨,由专门的运粮官后定时去取。这也为敌军截取粮道、偷袭粮寨提供了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军需物资后勤保障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都不是三五天或者三两个月的短期行为。通常情形下,战争一打就是成年累月。诸葛亮平定南中用了将近一年,此后发动北伐战争,数万大军在汉中前线一驻就是7年。天文数字般的庞大物资供应,更需要有大规模的民夫、牲畜、车马等非作战力量予以维持,并需要常年保持运转。诸葛亮有一条教令说:“计一岁远,用蓬、旅、簟千万具。”就是要用一年时间,才能把所需要的帐蓬、船桨和草席运到前线。曹魏方面也有记载:“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见《三国志邓艾传》)。

  从许昌运输军粮辎重到淮南前线,沿途水系发达、一马平川,负责运送军粮物资的“运兵”数量尚且占到了总兵力的一半,更不用说蜀地山川阻隔、道路险峻,运输部队更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军需物资的征调运输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包袱。
  从蜀汉大将魏延提出的子午偷袭计里看,基本上也是“运兵过半”:“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如果按照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计算,一个士兵配备一个运夫只能维持十八天的行军供给,这是在一般条件下行军作战。而魏延从汉中到长安,沿途需要翻山越岭,所谓“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这五千运粮兵所运送的军粮只能维持军队“不过十日可到长安”的军需保障。军队到达长安时,粮食便已消耗殆尽,只能依靠袭取敌军或者当地民众的粮食物资以确保军队供养。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对战争中的钱粮消耗作了准确计算:“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予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或并粮)。叵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放回运夫须有援卒,缘运行死亡疾病,人数稍减,且以所减之食,备援卒所费)。运粮之法,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大意是:军队出征,每个士兵所携带的粮食只能满意他本人维持五天,五天之后便要食用运夫所背负的粮食。如果一个士兵配备一名运夫,运夫可以背负六斗米,一兵一夫可以维持十八天,考虑到返程也要吃饭,只能行进九天;如果两个运夫供应一个士兵,则可以维持二十六天(行军八天之后,其中一个运夫所带粮食已经吃光,就得给他六天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每天吃四升米),考虑到返程的话只能先进十三天;如果三个运夫供应一个士兵,则可以维持三十一天,考虑返程的话只能朝廷十六天。而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人员配给的极限,因为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需要动用三十万运夫从事后勤保障,再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已经非常困难。而在遣送运粮民夫返回的途中,要派士兵护送;在行军途中还需要有人去打水、砍柴,更何况期间随时都可能出现人员伤亡或者生病的情况,他们应该背负的粮食物资都需要有其他人来分担。如果用牲畜运送军需物资,比人力运送效率要高,但是牲畜运送的代价也要更大,因为牲畜要及时放牧,并需要有大量的水和草料。一旦出现牲畜死亡,它们所驮运的粮食都得一同被抛弃。

  魏延的子午偷袭计在后勤保障上其实很有创意,军队到达长安后依靠袭取敌军粮食确保供养。但其冒险之处在于如果敌方坚壁清野,大军将不战而自溃《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说:“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乍看起来大惑不解:敌军的一钟也是一钟,敌军的一石也是一石。为什么夺取敌人的一钟,就当于自己获得了二十钟?只有了解古代军队后勤物资供应的实际状况,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据记载,秦军当年征伐匈奴,由于后勤补给线过于漫长,运输兵员在途中的自身消耗太大,再加之很多运输部队在进入漠北后陷入迷失,根本找不到己方军队,还有一些运兵在途中被劫,结果后方征粮三十石,其中只有一石能运达前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截取敌军的一石粮食,就相当于省掉了后方筹集的三十石)。到隋炀帝运征高丽时,尽管当时的运输系统相对便捷,仍然是后方筹集十五石,运到前线的只剩一石。截取敌军一石就相当于省掉了后方的十五石。 

  运输只是一个后勤供应系统中一个相对单纯的环节。在铺排这些后勤运输事务背后,后方还有大量的军粮筹措、兵员征调、军械物资的原料供应、生产制作,等等,人力物力消耗更为庞大。
  从这个角度看,古代战争中屡屡发生大规模的屠杀战俘事件,也是获胜方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保留数以万计的敌军俘虏,同时也意味着更为巨大的物资消耗,即使给予众多俘虏以最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也会对已方军队的后勤供应造成空前压力,由此导致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在三国时代,各地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每支军队自身拥有的保障物资都不宽裕,供养己方将士已是困难重重,如果平添数以万计的士兵口粮,军需供应将愈发难以为继。

  三国时期,只有刘备集团没有过屠城或者屠杀战俘的记录。这应该与刘备所确立的“武嗣二帝、龚行天罚”基本纲领有关,他们既高调宣扬匡扶汉室、天命正统而站据道义至高点,则对于战时俘获只能通过道义感化而决没有统统杀掉的道理。再加之刘备集团起点太低,始终面临着兵员匮乏的矛盾,客观上也需要有更多的兵力补充。史书记载关羽当年通过水淹七军一战,俘获了数万曹魏士兵。关羽将这些俘虏全部押解到后方江陵,却也给荆州方面带来空前沉重的后勤压力。关羽在无奈之下只好偷袭盟军粮寨以缓解燃眉之急,这给吴主孙权的背盟反戈留下了口实。《资治通鉴》记载:“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