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19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爷爷:国家之间的赔偿已经解决了……但民间也会要求赔偿。现在在中国,开始听到一种声音,要求日本赔偿被害者若干兆日元……赔偿金不管是用税金还是基金的形式来支付,日本今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背上沉重负担。那样的话,就要到处借债了。还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更大的“债”。
  孙子:是什么债?
  爷爷:就是日本人作为犯罪者的“债”。日本是侵略者,是坏蛋……如果这种事情日本人自己作为国家来承认的话,那么,日本人在外国人面前永世抬不起头来……

  日期:2018-03-01 20:43:37
  战后的日本,对战争只是表示遗憾,没有明确表示承担战争责任,没有对中国进行经济赔偿,甚至没有一份正式的书面道歉。时至今日,很多日本人还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好的”,只是给他国带来了“麻烦”,语调如此漫不经心,宛然在谈论晚餐时咽下的一只苍蝇。有的日本右翼人士,始终不肯承认战争的罪恶性,只是遗憾“大日本皇军”没有打赢;更多的日本人,明知侵华日军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战争暴行,但因为认罪会面临巨额索赔问题、会丧失荣誉感、会在“外国人面前永世抬不起头来”,所以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得出了“不能认罪”的结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对于一个背负历史罪孽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反省历史无疑是痛苦的,但越是痛苦越需要反思。
  一个连自己走过的路都不敢正视、做过的事都不敢承担的国家,如何能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力的世界大国?有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二战犹太人遇难纪念碑前跪地忏悔的先例,日本领导人为何不能仿效先贤以彻底悔罪,获取中华民族的谅解和宽容?
  时至今日,历史问题依然是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深渊。跨越这道鸿沟,彻底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关系“正常化”和民族和解,依旧任重而道远。
  日期:2018-03-02 14:21:01
  七 当代日本——历史与现实
  2016年7月,友人赴日考察。
  临行前,此人还是一枚资深愤青兼抗日神剧发烧友,半真半假地说此行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日本地形气候,二是深入摸排风土人情,三是明察暗访军事部署,力争把要“鬼子”老巢打探个底掉,为将来可能爆发的“抗日战争”作出力所能及的积极贡献。
  近一个月后,友人遍历京都、奈良、东京、箱根、札幌诸城,拎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一众朋友相约小聚,为他接风洗尘。
  酒过三巡,谈及日本之行的感受,友人很是感慨地说,真实的日本人与国内舆论宣传完全不一样,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友人言道,最初踏上日本土地时,着实有些战战兢兢和神经过敏,看谁都像是对华不友好的右翼分子,他们的每一个鞠躬、每一个微笑都被解读为笑里藏刀式的阴险狡诈。
  可是,既然身在日本,就不得不跟日本人打交道。
  抵达东京的第二天,友人一行三人(均不懂日语)想去逛银座商业区,却在半途迷了路。三个臭皮匠一寻思,用中文在纸上写下大大的“银座”二字,试探着寻人问路。他们拦下一位60来岁、头发花白、有点络腮胡的痩老头,双方夹七夹八地比画了半天,老头笑着点点头,示意大家跟他走。一走就走了快20分钟,连着经过好几个红绿灯路口。友人心里没底了,暗自嘀咕准是碰上了不怀好意的右翼极端分子。行进间,三个中国人紧急磋商,拟定了好几套应急预案,连中国驻日使馆的电话都翻了出来,捏在手里预备着向祖国求救。三人刚刚会商完毕,小老头就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下了,满面笑容地打着手势,告诉大家对面就是银座,末了还来个九十度的大鞠躬。三人一下子懵了,手忙脚乱地还了一个鞠躬。在过马路时,友人偶一回头,发现小老头还守在原地,直至他们抵达对面方才离去。

  “真没想到,一位素不相识的日本人居然如此热心,陪着我们走了好几公里,这可是连装都装不出来啊。”酒桌上,友人大发感慨:“后来,我们还在京都、奈良和札幌问过路,既找过学生、家庭主妇和情侣,也找过西装革履的白领,无一例外,他们都很客气友好。那位主妇本来要去买菜的,放下自己手头上的事主动帮忙带路,这是我在国内从没碰到过的。”
  友人还提到身边日本人的谦逊、礼貌和体贴,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提到下榻酒店的人性化服务,特别是在“温泉之乡”箱根的小旅馆里领略了塌塌米的极简风格、以及日式茶道的精致和禅味;他还提到日本湛蓝的天空、绿树环绕的城市、东京井然有序的交通、没有垃圾桶却异常洁净的街道,以及比国内桶装纯净水更甘美的自来水,对比北京的雾霾、已成痼疾的交通拥堵和恶劣的生态环境,认为这次旅行完全扭转了他对日本人的旧观,甚至不由得产生了丝丝好感。

  日期:2018-03-02 20:10:58
  听着他滔滔不绝的宏论,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就流传着一句话“留美亲美、留日反日”。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日军将清军打得一败涂地。自此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日本社会长期流行着蔑华、辱华的风气,中国人被轻蔑地称为“支那人”,赴日留学生和旅日华人更是饱受日本人欺侮和讥笑,归国后往往成为“反日”的急先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国终于成为战胜国,但国民党军在战场上动辄一溃千里的表现令日本人鄙夷不已,战后对同是战胜国的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扔了两颗原子丨弹丨的美国顶礼膜拜,对占了北方四岛的俄罗斯敬畏尊重,对中国依然是瞧不起。直至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日本人对打败“联合国军”的中国产生了敬重之心,“支那”一词才真正被“中国”所取代,从日语中消失。

  日期:2018-03-02 20:11:59
  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日本出于对侵华战争的赎罪心理,启动对华政府开发援助,20多年累计发放贷款4批、32272亿日元,约合当时的300亿美元。
  这些贷款,给予中国经济极大助力,当时的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宝钢、南昆铁路、武汉第二长江大桥等均为日元贷款援建项目。
  同时,也应当看到,1989年以前,日本媒体在报道ODA贷款项目时,语调大都带有居高临下的施舍心态,认为“中国穷”,应该“给予一点援助”。1990年后,ODA贷款更是偏离了经济援助的本意,逐步演变为政府间的外交手段。
  不过不可否认,1990年前的中日双边关系,总体处于和谐、友好的氛围,日本人也普遍对中国人抱有好感。据日本内阁府民意调查,19世纪80年代日本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人数比率,一直保持70%到75%的高水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