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第10节

作者: 上医治国1984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然比上次多了五六千人,但结果却是一样,刘邦在丰邑城下只能望城兴叹徒呼奈何,雍齿时不时还在城头露面,面露嘲讽的神情刺激在城外的刘邦。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在丰邑城下死皮赖脸的磨蹭了多日反复被雍齿刺激的刘邦听到了一个消息:景驹的队伍已经被另一支楚军的打散,他本人也死在了逃亡的途中。
  获胜的这支楚军为首的将军叫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在消灭景驹后手上已经有十万之众,现在正在不远的薛县附近,是一个颇有实力的人物。被雍齿刺激得不轻的刘邦没有丝毫的犹豫,留下大部队继续围城,自己只身带着百十个随从连夜就投奔项梁的帐下。
  我相信刘邦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本人的公关交际能力却非同一般,以至于初次见到刘邦的项梁也不含糊,直接拨给刘邦五千人马和五员将领助他攻打丰邑。得到增援的刘邦士气大振,终于把雍齿赶出了丰邑。

  胜利后刘邦痛打落水狗,不仅是丰邑,楚地也不让他待了,一路撵着直接把雍齿赶到了魏国。
  夺回丰邑终于让刘邦出了心中的一股恶气,但他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在见识过秦军的残暴,项梁军队的雄壮之后,站在丰邑城头的刘邦开始感到沛县虽好,但是地方太小了,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自己的力量又太弱,他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和空间。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片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土地,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去闯荡一番。既然已经走上了反抗强秦的道路,就不能退缩犹豫或苟且偷安,只能一往无前。

  人生一世,横刀立马,建功立业,大丈夫当如是也!
  日期:2018-05-31 22:54:27
  第三章 乱世英豪
  项氏家族

  离开沛县的刘邦自然选择投奔了项梁。这不难解释,因为项梁在当时的各路义军中是一棵大树,而大树底下好乘凉。刘邦在项梁的军中待了一个多月后,第一次见到了刚刚从前线得胜归来的项羽。
  项羽是项梁的侄子,项羽其父姓项,名、字、生卒年、事迹统统不详。项羽九岁时秦国名将王翦攻陷楚国,楚国的最后一任国君昌平君熊启战死,项羽的祖父项燕兵败自杀,从此项羽便跟着叔父项梁生活。
  出身将门的项梁本人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经常因为触犯法律及招惹仇家而长期处于逃窜流亡之中,最后跑到了会稽郡的吴中地区才安定下来。吴中地区靠近帝国的边疆,原本属楚国的故地,又是政府控制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正是可以让项梁阴养死士谋求大计的好地方。成年后的项羽身长八尺余,才气过人,能举起千斤铜鼎,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时作为平民的他服过徭役——发生这样的事情除了说明政府对当地控制力量薄弱之外是没法解释的。秦帝国是一个行事完全以法律条文为准绳的国家,秦法明确规定凡正常成年男子均需无偿的为国家提供力役服务。当时朝廷对于判断一个平民是否达到应该服徭役的标准,甚至犯罪是否应当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并不是根据年龄——彼时没有完善的出生证明制度,谁知道你是不是离成年始终差两个月?当时秦朝使用了一个比较直观而且很难作假的指标,那就是根据身高。按朝廷的规定:凡身高六尺五寸以上者就需要承担国家的徭役,身高六尺就要负完全刑事责任。身高超过八尺的项羽居然能堂而皇之的逃避徭役,这反过来也说明了当时远离咸阳的吴中地区确实是反政府分子的乐土。

  史书上说项羽从小不爱读书,认为识字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因此至少是个半文盲;又不肯习武,觉得舞刀弄剑的也就是对付个把人;他自己想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不愿深入研究,所以项羽是个无文化、无技术、无见识的“三无”青年。但从后来的事情来看,或许这个评价有失公允。首先在那个时代,文盲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那时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而读项羽最后留下的《垓下歌》可以体会到他还是多少有一点文艺范,至少文化水平肯定不止他说的认识自己的名字而已;其次,项羽的武艺惊人,时常以一敌百的他格斗技能不管是当时还是今日,都不是高手两个字能概括得了的,至少是高手高手之高高手的水平;然后再说兵法,对于一个“战必胜、攻必取”的将领,要是我根本不好意思在他面前谈“兵法”二字。

  所以结合项羽是在项梁身边长大的这一情况,估计使得项羽如此表现的原因也可能是在于项羽看来项梁的水平就是这样:识得一些字,谈不上文采;会几下子,三脚猫功夫;背的了兵法,不一定能灵活运用。老师没有一桶水,怎么给的了学生一碗水,于是学生项羽在老师项梁那里才会表现得这也不学那也不学。
  年纪轻轻的项羽自认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项梁,天底下也没几个英雄好汉能入自己的法眼。于是当嬴政恰好巡游到楚地,项羽第一次见到帝国执政者时便大不以为然的说;“我是可以取代他的。”。
  项梁一听这话便急忙捂住了项羽的嘴不让他再说下去,不是项羽说的这句话不对,也不是项梁没有类似的想法,只是项羽说的不是时候。年轻的项羽没意识到,尽管项梁可能不是一个出色将才,但他却是一个帅才,因为他还是有一个擅长的东西:战略眼光。
  这也是项羽和项梁最大的差距所在。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项梁的苦心经营下项氏一族在吴中地区又逐渐的兴旺起来。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项氏早就有了造反的打算,可是项梁背地里扩充自家实力,在当时吴中地区有识之士的眼里也确实不争的事实。
  在吴中,项梁一面通过主持包括婚丧嫁娶在内的各种民事活动在乡亲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一面在暗地里培养了一批所谓的“死士”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据说当时项梁培养了九十个忠心耿耿的手下,也可以称得上人才济济,这些手下人中以武士居多,甚至有类似鲁智深那样能倒拔垂杨柳的壮士;也有一些熟读兵书会出谋划策的谋士。当然这些人叫什么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其中有一个人叫参木的谋士,这个人并没有万人敌的武艺,但在一众人中他对项梁尤其的重要——因为他会铸私钱。

  铸私钱在哪个朝代都是犯禁的勾当,可历朝历代都屡禁不止,原因很简单——犯罪的门槛太低。那时候的铜钱谈不上什么防盗版技术,即便有一些防盗版的手段也很容易被破解。所以只要你有铜,再找几个熟练工人,照着样子搞个手工作坊土法开炼就可以,反正铜在矿里,矿在山里,你炼还是不炼,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在项梁的授意下参木经常装生病躲在密室里铸私钱,并且参木这人的胃口还不小,对一文钱一个的铜板根本不屑一顾,净挑那些面额大的“大钱”来铸,然后用这些钱来暗地里购置甲胄兵器,想来项梁就是靠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迅速的发家致富成为一方豪强。这样一来,项家在当地就成为地下势力的“话事者”,也就成为了社会安定的隐患。可在这种政府控制力量薄弱的地方,地方长官甚至连自己的位置都坐不稳,只要你不公开打出旗号闹事,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