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第24节

作者: 上医治国1984
收藏本书TXT下载
  萧何拱手再拜:“这样的话真是大王之幸。”
  刘邦一时失语,摇头苦笑道:“大将军就大将军吧,你把韩信那小子叫过来我见一见。”
  萧何正色道:“大王,你这什么话,拜大将军是军队里头等的大事,你怎么能跟招个阿猫阿狗一样呼来唤去。就因为你这样,所以像韩信这样的人才要走。如果要拜韩信做大将军,大王你必须择吉日、斋戒、设坛,准备好各种礼仪,隆重的宣布这样重要的决定才像话。”
  刘邦一听还要走一套这么麻烦的手续,估计心里也是后悔得紧,但有什么办法呢,王者一言,驷马难追,错就错了,就这么着吧。

  以前看史书的时候我时常就某件事情做一些假设,以解释事件在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前因,虽然没法验证,只权当自娱自乐。对于韩信逃跑这件事我也做过一些猜测,尽管没有切实的根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得通:
  萧何月下追韩信,也可能是韩信以退为进的策略,假装逃跑又故意让萧何追上自己,通过萧何让刘邦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不然如果韩信是蓄意逃跑,且又行动在前,萧何不是派出大队人马撒网式的追查,只是只身一人哪那么容易就追的上他?甚至我们从日后韩信对萧何无条件的信任(这也是韩信最终致死的原因)来看,两人的交情几乎可以说是深不可测。据此我也可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猜测有可能事情本身就是韩信和萧何两人自导自演的一出双簧:因为韩信却有惊人的才干,而刘邦一直不重视他,所以两人一个假装逃跑,一个假装去追,借此引起刘邦的注意,其实就是在外结伴踏青游玩了两天而已。

  如今历史已然过去,事情的真相或许永远都不可能还原,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是韩信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得到了一展所长的舞台。
  日期:2018-06-02 22:12:22
  烽火再起
  向来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刘邦在南郑修了拜将台,认真的挑选了个黄道吉日,又吃了几天素,戒了几天女色,然后洗白白换上一身新衣服,隆重的拜韩信为大将军。

  然而在常人看来,做出如此重要的一个决定刘邦是很冒失的,甚至说拜将之前刘邦都从没有和韩信面对面的进行过认真交流。虽然对于萧何刘邦是十分信任,但他依然心里没底,拜韩信做大将军之后刘邦才单独会见了韩信,向他表达了自己内心向争夺天下的想法和困难,末了把手一摊:“现在我把栈道都烧掉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韩信没有直接回答刘邦的提问,而是问了一个他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他反问刘邦:“大王你自己掂量掂量,你的勇武、强悍、仁慈、实力各个方面比得上项羽么?”
  面对韩信直截了当毫不顾忌情面的提问,刘邦沉默了很久才回答:“确实比不上。”
  虽然被问得心里很不爽,但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有自知之明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就是刘邦比项羽高明的地方。善于利用自己身边各类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是刘邦最终能够获得胜利的重要原因,而韩信本人需要的也就是这种领导,如果换了是项羽,单就这一句话恐怕韩信就得到油锅里涮上一遭了。
  于是,韩信起身再拜刘邦,以对自己刚才话语的直接和不近人情表示歉意,接着韩信胸有成竹的先给刘邦分析了项羽和刘邦两人的优劣。韩信首先对刘邦深入剖析项羽的性格和缺陷,提出项羽的勇武是匹夫之勇,项羽的仁慈是妇人之仁,项羽的强悍是霸权主义,项羽实力虽强也只是外强中干,并不是不可以被战胜的;然后又指出比之现在的三秦之地诸侯王,刘邦在关中有雄厚的民心,是成就大业的基础;最后韩信给刘邦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主意:派刘邦最亲信的将领樊哙带领一万人开始修复被烧毁的栈道迷惑对手,而刘邦率领主力抄小路重新进入关中。刘邦听后大喜过望,与韩信相见恨晚,马上着手实施韩信的方案。

  经过数月准备,汉军主力从当时也鲜为人知的陈仓故道重返关中,偷袭雍王章邯。虽然汉军的行动出乎意料,但章邯还是在第一时间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但无奈这时候汉军的大部队已经出了陈仓古道把住了进出的隘口,于是双方在陈仓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陈仓一战,刘邦的对手是曾经数一数二的名将章邯。但这个时候的章邯已不是一年前那个叱咤风云几乎凭一己之力就能扫平反秦武装的名将,他在漳水边的投降,让自己失去了作为将领的斗志,二十万关中子弟兵因为他的投降一夜之间被坑杀,让他在关中地区民心尽失。封王之时项羽对刘邦是满怀戒心的,任命三个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秦之王,旨在以三人在关中的威望来镇守三秦之地,堵住刘邦东进道路。但不管是章邯、司马欣还是董翳,除去自身水平差距外,他们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就是被关中父老们视为二十万关中子弟被害的元凶魁首,加上之后项羽和诸侯军队对咸阳及周边地区的烧杀抢掠,使得百姓们更加记恨他们这些放弃抵抗自保求荣的降将。这三个人虽然是秦朝旧将,但他们在关中百姓中极不得民心,因此他们的统治基础是不稳定的。因此,即便是曾经的名将,内失斗志外失根基的章邯面对此时实力还并不怎么强的汉军,也只能是节节败退,从陈仓退到好畤,再退到废丘。随后刘邦命手下大将樊哙率部分军队将废丘团团围住,意在困死章邯,而自己与韩信则继续进兵,同为三秦之王的司马欣和董翳则与韩信之前预料的一样望风而降。

  刘邦占领了三秦之地,对于一直对刘邦态度上犹豫不决的项羽来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这个时候或者说在此之后一段时间的刘邦力量依然很弱小,并不具备和项羽正面抗衡的实力,如果项羽集中力量对付刘邦,刘邦集团很可能数月之内就得吹灯拔蜡。然而当时的局势就如同刘邦手下的将军、韩襄王的庶子韩信(此韩信非彼钻裤裆的韩信)对刘邦分析的那样:“现在天下未定,大家人心思动,正是东进争权天下的时机,如果再过一段时间天下平静了,人人都向往过平静的日子,大王再想翻身就没有机会了。”

  所谓的天下未定,人心思动,指的不仅是刘邦自己手下那些出身楚地的士兵,还包括这样一些人:击败田都、杀死田市、田安并三齐自立的齐国王族田荣,实力派江洋大盗彭越以及因未得到封王待遇而怀恨在心的“贤者”陈馀。
  田荣、彭越、陈馀这三个人各有各的来头。

  田荣是齐王田市的族叔,本也是齐国的王族之后。战国末年天下大乱,田荣和族兄田儋也趁势拉起了一支队伍恢复了齐国要称霸一方。在那个章邯横扫天下的日子,公开拉起武装反秦称王基本上是一件稳赔不赚的买卖,田儋、田荣也不例外。当章邯攻打魏王魏咎时大破魏齐联军,田儋被杀死在临济城下,田荣仓皇逃窜,这时候是项梁在东阿击败章邯的秦军才救了田荣一命。但项梁追击章邯时田荣却因为忙于齐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不肯出兵援助项梁,间接导致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所谓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出于对田荣的怨恨,项羽在分封天下时索性将齐国一分为三,把田荣扶植起来的齐王田市(田儋的长子)贬到了胶东,另立齐国的将军田都做了齐王。对于项羽这个带有个人恩怨的决定,原本可以据理力争的田市选择了默然接受,而本应对项羽怀有亏欠之心的田荣却勃然大怒,当然也可能是趁机发难,于是田荣干脆利落的赶跑了田都,干掉了田市,顺便捎上一个完全无辜,只因为姓了田的济北王田安,重新合并三齐之地做了齐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