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第29节

作者: 上医治国1984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作为步兵的苦主,骑兵的发展也是阶段性。在最初的时候,骑兵在字面上的意义不过是骑在马背上的步兵,装备比较简陋,普通的骑兵除了胯下有一匹马代步之外与寻常的步兵并无区别,这就造成了很多的不便,不说骑行过程中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一手揪着马的鬃毛,臀部悬空双腿夹紧马腹以保持平衡,甚是辛苦和疲劳,单就如何上马就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由于战马的个头较高,不是寻常人一下就能跨上去的,至少要会劈叉才行,但不难想象如果一个步兵头戴铁盔、身披重甲再手持利刃全副武装的走到战马面前,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劈叉上马——还没开战说不定就拉了胯了。于是将士们便发明了简易的办法,搬来一块大石头垫着来上马,当然有时候一些善会拍马屁的狗奴才也会卑躬屈膝以身代石让顶头的将军踩着自己上马,这才保证了骑兵将士们在战斗前的身体健康。可让士兵们随身带着几十斤的上马石或是养和士兵数量相当的上马奴并不现实,终于在反复的实践中人们的智慧发挥了作用,有人在马鞍上加装了一个用以蹬踏的吊环,不仅使上下马变得方便快捷,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骑乘的舒适感,这就是马镫的雏形。

  关于马镫,是中国人的发明无疑,但出现的时间尚无明确的记载,大概是在秦朝之后魏晋南北朝之前。这是一个有革命性意义的发明,武术有云:“力从地起”,在有马镫之前,骑兵双脚悬空在战斗中仅靠上半身的力量使用武器,威力自然大打折扣,而有了马镫之后,将士们相当于脚踏实地,使用起较重的长兵器来更加是威力倍增,骑兵冲入步兵堆里长枪一扫往往就扫倒一大片。有时候可以看到在人潮汹涌的战场,牛叉的武将一夹胯下的骏马跃入人群把手中的兵器随便耍上一通,原本拥挤的人群马上会自觉的让出一片圆形的空地,空地圆形的中心点是那个牛叉的武将,圆形的半径等于武将的臂长加兵器的长度,煞是威风。骑兵的优势还在于座下的战马保证了他们在打得赢情况下就一路狂追,一旦打不过了拍拍马屁股就可以走人,留下对方的步兵在原地干瞪眼,这进一步奠定了骑兵在开阔地带野战中的王者地位。

  当年,为了能在平原地区对付高机动性、高冲击力的骑兵,步兵们也是绞尽了脑汁。比如有人发明了步兵结阵的方式对付骑兵,其间还有不少变化,比如在步兵后面安排了弓箭手,意图先远距离杀伤骑兵的,当然也有用两丈长枪戳的,也有用类似撒图钉扎轮胎的,也有近战用砍马脚的,可谓长短器械无所不用其极。但现实往往不如理想丰满,步兵要正面对抗骑兵常常效果欠佳,偶尔能获胜也不敢深入追击,所以步兵在野战中的往往难以与骑兵抗衡。

  那在野战中步兵真的就不如骑兵么?也不尽然,古往今来以步兵对抗骑兵而获胜的例子并不罕见,尤其是历史上诸多名将手下的精锐步兵也常能打败对手的骑兵。既然名将手下的步兵能战胜骑兵,一般将领手下的步兵很难战胜骑兵,那么深究其中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步兵对骑兵胜少负多就在于战斗力的缺乏,而究其战斗力缺乏原因是:
  步兵的战斗力来源于纪律、凝聚力和相互协作能力。

  同学习骑马射箭一样,纪律、凝聚力、协作能力都来自于长时间的训练。由于把一个农民训练成一个可以上战场自由冲杀的骑兵是需要专门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骑兵通常都是职业选手;而步兵很多都是战前临时抓来的壮丁,是业余选手,这些人可能昨天还在地里抡靶子,今天就要他到战场上抡靶子,一下子那里适应的过来?以职业对业余,都不用打,胜负高下便一目了然。
  所以,尽管通过一些复杂的手段,步兵在与骑兵对战中也可能取胜,但一般情况下要在野外对付一支骑兵部队,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另一支骑兵部队。
  以往长于抓壮丁的刘邦这次要使用骑兵对付项羽,那骑兵又从哪里来呢?继续抓壮丁不成?即便抓来了壮丁什么时候才能学会骑马打仗?这些问题刘邦统统不需要考虑,因为他的部队一路走来走的就是混搭的风格、海纳百川的路线,说白了就是一群杂牌军,里面混杂了许多原本秦朝投降过来的士兵,其中就有不少是骑兵。最初为了组建骑兵部队,刘邦找来了手下的校尉李必和骆甲两人,要任命他们两人做将军,并把组建骑兵部队的事情交给了他们。

  李必和骆甲两人在秦朝的军队中本就是骑士,他们愿意为刘邦将队伍里原来的骑兵召集起来,可因为自己是秦朝的旧臣,自觉公信力不足,就希望刘邦能让手下善于骑射的亲信来做这个将军。于是,以灌婴为将军,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秦朝骑兵为骨干力量的汉军第一支正式的骑兵部队迅速组建了起来,他们要给楚军的骑兵以出其不意的一击。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楚军的前锋部队正渐渐的向荥阳逼近,由于根据以往的经验,汉军的步兵根本不敢在平原开阔地带主动攻击楚军的骑兵,只能是依托城池坚守伺机反击,所以在没有接近荥阳之前楚军的行军队伍十分的松散,反正在马上可以凭高远眺,远远的看见步兵冲过来再排兵布阵也来得及。但这次在荥阳南边的京县附近,楚军看到的只是滚滚的黄尘席卷而来,还没有缓过神来汉军的骑兵已经冲到了身前,战刀已经划过了楚军士兵的胸口,战马踏碎了楚军将士高傲的神经,受到攻击的楚军将士们乱作一团,灌婴这位出身布贩的年轻将军率领汉军刚组建的骑兵军团出其不意的给了准备不足的楚军以重创。

  出师不利的楚军暂时撤退,在一段时间里,楚军没有能力越过荥阳攻击汉国,汉军也没有实力出荥阳进攻西楚国,荥阳成了汉军和楚军僵持的桥头堡。

  日期:2018-06-04 20:51:15
  荥阳之战——刘邦与项羽的第二回合
  从汉二年五月到汉三年四月,在一年的时间里刘邦和项羽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一直是小打小闹,战争进入短暂的平静。在汉二年六月,刘邦还抽空从前线回了趟临时的国都栎阳,就在这时樊哙的部队掘开河水倒灌入废丘,章邯的军队在废丘城里坚持了一年之后最终弹尽粮绝,章邯本人自杀身亡。刘邦终于拔掉了嵌在汉国内部的钉子户,但他回到栎阳并不是为了庆祝,而是要做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把儿子刘盈送回栎阳并确立他储君的地位。经过沛县的那一路狂奔,刘邦再也没胆量把家人留在外头了,于是他带着刘盈一起回到栎阳,正式把刘盈立为王太子,任命丞相萧何辅佐太子镇守后方。
  第二件事是进一步巩固后方,为前线的战斗提供最有利的保障。当时关中整个地区大旱欠收饿殍满地,刘邦下令地方上鼓励关中的灾民“就食蜀、汉”,只要不做流民扰乱社会治安,自愿到蜀地和汉中去谋一日三餐的,政府还可以发给路上的口粮。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既解决了令人头痛的流民问题,又充实了巴蜀地区的人口,更是大得曾经饱受秦朝压榨的关中百姓的民心。不管在哪个的年代,民心的背向都是一个政权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本人不如项羽勇武,刘邦的军队不如楚军善战,但刘邦拥有民心这一最强有力的武器,这才是他最后终能胜利的根本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