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36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23 21:17:47
  在风雷激荡的十九世纪中后期,面对此伏彼起的内忧外患和层出不穷的棘手难题,慈禧太后展现出了过人的意志、卓越的才智和超凡的政治能力,在中国这样的传统男权社会中,一步步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成为清政府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她压制住了手握大权的恭亲王奕䜣,并于1865年免去了其议政王的职务,把奕䜣的定位由坐二望一的“二号首长”调整成鞠躬尽瘁的大管家;她和奕䜣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以非凡胆识裁减了10余万湘军,将曾国藩直辖的2万余军队全部裁撤,又依次裁撤了后续崛起的淮军,避免了地方军事集团“黄袍加身”的风险;她艰难实现了地方实力派的分化和平衡,起先重用左宗棠、沈葆祯压制曾国藩湘系集团,而后扶植李鸿章的淮系牵制湘系集团,接着以左宗棠、张之洞抗衡李鸿章,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代人杰操控于股掌之中。

  学界公认,从1861年辛酉政变开始,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这33年间,在周边国家纷纷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这其中慈禧太后功不可没。
  也是在这33年里,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号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既是清政府救亡图存的绝地反击,也是深入认识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的一场革命性变革,更是恢复中央集权统治的不可多得的政治契机。
  在全面变革中国政治生态、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洋务运动中,慈禧太后并不是主导者和总设计师。她是政治斗争的天才、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师,但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亲自撰写的诏书错字连篇,对迥异于东方文化的西洋文明缺乏理性认知,更不知道该如何效仿,操盘谋划改革的职责只能由“二把手”恭亲王奕䜣具体担起来。
  日期:2018-03-23 21:18:10
  就在恭亲王满怀豪情壮志,准备浓墨重彩抒写大清帝国历史的1861年,诸多欧美国家不约而同地站到了大变革的起跑线上,开始发力追赶世界霸主—大英帝国。1861年1月2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他将与第二年就任王国首相的俾斯麦一道推进军事改革,并于10年后打败法国,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1861年2月18日,撒丁王国国王伊曼钮尔二世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宣告意大利正式统一,一个崭新的列强在欧洲大陆冉冉升起;1861年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解放了2250万多名农奴,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1年4月12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场为期4年的战争消灭了美国的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奠定了坚实根基…

  日期:2018-03-23 21:24:44
  在这些国家,改革由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自上而下接续推进,仍然经历了诸多曲折坎坷,甚至不乏开倒车、走回头路。而在战乱不止的大清帝国,“二把手”恭亲王夹杂在垂帘的太后、传统的官员、守旧的士大夫和愚昧的民众之间,戴着镣铐艰难推动国家的国防、外交、内政改革,其处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更显艰难痛楚。
  日期:2018-03-23 21:26:04
  结果,在中央政府具体操作的改革实践中,几乎干一事败一事、打一仗退一步,在重塑八旗军、筹建“李泰国舰队”、改革京师同文馆等方面接连遭受挫折,不得不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绕开政治改革、专注于经济改革,绕开中央改革、专注于地方改革。
  地方实力派就此占据了洋务运动的主导地位,在军工企业、电报、铁路、矿业、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也进一步挤占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军事、外交资源,弱化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洋务运动的成功,造就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同光中兴”,在大国崛起的幻觉之下,掩盖着大清帝国中央权威的沦丧和秩序的失控。
  日期:2018-03-24 16:41:36
  第三节 洋务运动—恭亲王篇(简介)
  从1861年11月结成政治同盟、协力打倒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开始,到大清帝国“董事会”重组为止,恭亲王奕䜣与两宫皇太后精诚团结的政治格局仅维系了不到五年。
  但这五年,是大清帝国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波澜壮阔的五年,是在生死关头绝地反击、砥砺奋进的五年。以奕䜣和慈安、慈禧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沉着应对国际国内诸多战乱、挑衅和风险,在外交、内政、国防等方面建树卓著,在改革开放上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就,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消灭了过去十四年来一直想消灭而没有消灭的太平天国,让风雨飘摇中的帝国赢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日期:2018-03-24 17:05:03
  第三节 洋务运动—恭亲王篇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劣)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始(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诸)多取巧,满是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政之后,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这封以同治皇帝名义起草的上谕,写于同治五年(1865年)三月初六。全文仅227个字,错漏却多达14处,作文水平略低于当代中学生。作者自然不是时年9岁的同治皇帝,而是他的母亲—30岁的慈禧皇太后。
  慈禧舞剑,意在议政王、和硕恭亲王、领班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奕䜣。
  诏书给奕䜣安上了七宗罪。首先,是正处级小干部蔡寿祺弹劾他的“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四大罪,蔡寿祺在接受组织调查时,承认各项罪名都是“风闻奏事”,没有任何人证物证,基本属于“莫须有”。其次,是“目无君上”、“挟制”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对这两项重罪,因为牵涉到皇家隐私,且是恭亲王“暗使离间”,属于偷偷摸摸的小动作,说出来很不雅观,只能是“不可细问”,让各位领导干部私下里慢慢揣摩。唯一能正经摆到台面上的,是最后一项罪名:对皇帝和两宫皇太后态度很不恭敬,每日召见、引见时“妄自尊大”、“趾高气扬”、口中“胡谈乱道”。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在专制皇权时代,慈禧太后更是拿出了“一人为刚天下柔”的气势,以国家总理奕䜣的态度问题为标靶,赤裸裸地向全天下宣告皇权至高无上、生杀予夺的权威性。三月初七,清廷昭告天下,削去奕䜣所有职务,并安排了相关接替人选,引见皇帝、两宫皇太后的重任也交由咸丰皇帝的其他四位弟弟—惇亲王奕誴、醇郡王奕譞、锺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轮流负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