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55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3-27 16:58:14
  蜀汉大将军蒋琬去世于曹魏政权内部的高平陵事变暴发的三年前—公元246年。在他执政期间虽然在蜀汉内部倍受质疑,但事实表明他的施政方略并没有明显过失,加之后期主动辞让益州刺史等一线职务,因而无疑是中国古代一位贤明而成功的辅宰,在历史上也有不俗政声。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蜀汉在他执政期间“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应该说他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栽培和重托。如果不是其前任英名盖世,他的贤相事迹和功业原本可以光耀后世。

  蜀汉第二位大将军费祎能够继续沿袭前任的施政思路,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蒋琬的成功。这是古代政治实践中一个极其常见的现象,因为所有切合时宜、行之有效、成就卓著的施政方略在推行过程中,经过全社会的渲染教化之后总是能够形成某种巨大的惯性力,这种惯性很多时候强大到可怕的程度,甚至是在内外环境和政治时机发生变化之后,整个社会仍然要按照其惯常的既定路线继续行进一个漫长的距离。

  蜀汉在费祎施政期间,北方局势持续发生剧烈震荡。随着曹魏宗室与权臣司马懿父子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在费祎接任大将军的第七个年头—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悍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全面铲除曹家(夏侯氏)势力而全面掌握北方局势,这在政权内部随即引起强烈反弹,此后引发了跌宕多年的淮南三叛。王凌叛乱时,司马懿尚且在世并稳定局面,但司马懿当时已经是垂垂暮年、时日无多。他在消除王陵叛变隐患后不久便去世,此后淮南地区接连震荡、一片血海,时局波谲云诡。诸葛亮生前苦苦期待的“天下有变”的局面终于到来。

  然而此时,蜀汉施政者费祎仍然恪守前任蒋琬既定的现实主义中间路线,一味沉湎于保境治民、敬修社稷,他甚至在军事保守主义路线上走得更远:“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蜀汉中后期,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变化,就是随着岁月流逝,当年坚定奉行“武嗣二帝、罚行天罚”基本纲领、激进主战的一大批重量级人物,像吴懿兄弟、王平、邓芝、夏侯霸等先后去世。蜀中名将吴懿、吴班、王平等在蒋琬施政期间已先后离世;曾经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乃至敢于顶撞吴主孙权的强硬派将领邓芝病逝于公元251年—他当年曾经声色俱厉地敬告孙权,天下必须要归统于蜀汉,如果在盟军消灭北方叛逆势力之后孙权仍然坚持“并尊二主”,那么天下一定会兵戈再起,而且蜀汉方面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全面胜利;激进主战的大将张嶷则在公元254年的一次征战中阵亡;坚定支持北伐的大将夏侯霸去世于公元255年前后…

  这样一来,到蜀汉后期真正能够牢记刘备、诸葛亮遗训,坚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政治原则并力主北伐的高级将领,就剩下姜维一个人—按照《三国志》记载推断,蜀汉朝堂上的主战派还有尚书令陈祗,这个人在历史上政声不好,但是他支持北伐事业,对于军事保守主义者尚能形成某种平衡。但是这个陈祗也于公元258年去世。此时,蜀汉军中高级将领张翼、廖化、胡济等无一例外地全部反对姜维北伐。

  从《三国志》有关记载看,到蜀汉亡国时军中仍有大批中下级将领仍然竭力主战,蒋斌(蒋琬之子)、王含、傅佥、柳隐都是在前线坚守到最后一刻。问题在于他们的品秩不高,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话语权。
  轰轰烈烈的姜维北伐,说到底其实是姜维一个人在战斗。其实际情形,纵然有《三国演义》的极力渲染,却总是让人感到寂寥、悲壮而怆凉。
  日期:2018-03-29 10:48:14
  14

  对于蜀汉内部政治生态和舆论动向,很多人在理解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有学者以一成不变的片面眼光解读判研,认为益州方面始终存在着排斥、抵制外来政权的本土势力,这些人当年曾经仇视并抵制刘焉父子的割据统治,在刘备入川同样持排斥、不合作态度,乃至于到了诸葛亮治蜀及蒋琬、费祎和姜维施政期间也始终怀着敌视态度。这些学者解释的原因是从刘焉父子到刘备、诸葛亮,这些外来势力侵占了益州的“蛋糕”,使本土人士始终处于社会治理最低层,只是迫于统治者的打压而冷眼旁边,内心巴不得外这些外来政权早日灭亡。到公元263年魏军大举入侵,这些本土势力终于等到期待已久的机会,这便是谯周劝降后主的政治背景。

  《三国志》及裴注信息等所有史料所呈现的蜀汉局面,都完全不是这样的概念。
  三国时代的益州,在刘焉、刘璋父子治理期间尤其是到了刘璋时代,境内纲常失序、乱象丛生,益州本土确实始终存在着强大的抵制势力,其中张鲁在汉中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刘璋手下的文武官员心各有归—大将庞羲、李异等“恃功骄豪,欲有外意”,张松、法正等秘密与境外势力(刘备)勾结,这是刘璋治下的益州基本局面—纵使在这种情况下,益州本土也远非铁板一块,仍然存在着大批忠诚于刘璋的力量。按照《三国志》记载,在刘璋决定邀请刘备入川抵抗张鲁时,“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于州门以谏”。由于这些忠诚刘璋势力的奋勇抵抗,刘备与刘璋翻脸后远不是攻城陷阵、势如破竹,其实际情况是夺蜀之战打得极其艰难,其中成都的外围据点雒城久攻不下,打了整整一年。刘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紧急指令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驰援,张飞部强攻巴郡并生擒太守严颜。面对劝降,严颜昂然作答:“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刘备入川后,益州情况再次发生变化。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背景,是随着曹军在赤壁之战中溃败,曹操的政治权威和感召力骤然沉降。益州很多人本来是寄希望于曹操,大家原认为曹操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由他出面统一天下、收拾乱局是迟早的事情。于是,当时在蜀中地区,关于“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搞得满城风雨(《周群传》:“《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乡党学者私传其语)。刘璋本人也因此一再向曹操表示归顺。但是经过赤壁一战,曹操被打得狼狈逃窜,而高举匡扶汉室旗帜的刘备则声名远振、骤然崛起。

  刘备在诸葛亮、法正等协助下广纳志士、遍布恩德,其“武嗣二帝、龚行天罚”的政治纲领很快得到包括益州本土人士在内巴蜀全境的广泛拥戴,并成为统一思想、凝聚精神的鲜明旗帜,甚至曹魏方面有很多人听说刘备在益州试图匡扶汉室,也不远千里投奔过来:“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零陵先贤传》)
  《三国志》并不能排除在刘备集团入川前期,曾经遭遇本土士人排斥、敌视的情况,其中既有前面提到的黄权、秦宓、来敏,更有张裕、李邈等—现在看来,这些人主要是出于在道义上对刘备占蜀的义愤,因为刘备当年是应邀入蜀,既而非礼抢占、反客为主。实事求是地讲这在道义上是有污点的。正像广汉名士李邈当面斥责的那样:“振威将军(刘璋)以为你是宗室肺腑,委任将军前来讨伐敌人(张鲁),可能大功未成,振威将军却先于敌人灭亡;我认你这么夺取益州是很不合适的。”蜀郡人张裕也因此当面嘲弄刘备,并且四处散布反对言论,最终被刘备所杀—按照《三国志》记载,刘备占领益州后就杀了这一个政治反对派,对于其他多数人则予以宽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