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44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09 20:27:30
  这一石,激起了轩然大波。
  受儒家正统思想培养教育多年的官员们纷纷站出来,对同文馆改革的决议进行口诛笔伐,就连同治皇帝的老师、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倭仁都公然站到了恭亲王的对立面。
  倭仁,著名理学大师,在儒家士大夫中的江湖地位很高。与晚清很多“人前道德文章、人后男盗女娼”、“台上一尘不染、台下两袖金风”的领导干部不同,倭仁确实做到了人前人后一个样,他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和“每日三省吾身”的优良作风,连同为理学家的曾国藩都深表敬服,在贪腐横行的官场堪称鹤立鸡群的一股清流。

  如果一般官员胆敢妄议中央、非议改革,恭亲王反掌就能用组织决定和行政权力予以镇压,但对于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兼道德楷模倭仁,他也只好选择以理服人,大家摆开阵势,规规矩矩地摆事实、讲道理。
  双方最重要的分歧,是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即“中学”和“西学”谁才是国家根本指导思想。对倭仁等人提出的这个政治问题,恭亲王把它模糊化处理为学术争论。他回应说,天文、算学不应该算“西学”,它们本来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由“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所以,天文、算学“本当为儒者所知”,现在只是回归事物本来面目,引入西学也不过是用他山之石以攻玉,不存在弘扬“西学”打压“中学”的情况。

  第二点分歧,是在价值观取向上。倭仁担心鼓励科举正途出身人员学习“夷务”,会背弃儒家传统信仰,导致中国传统世界观和价值观颠覆。进而又引申出一个疑问,究竟是儒家的礼义重要、还是西方的权谋重要,究竟是教化人心重要、还是学习技艺重要?倭仁认为,夷人害怕中国的民心,而不是区区几门大炮;如果政府失去了民心,即便有再多的洋枪大炮也根本撑不下去。因此,基本方案应当是振作民心士气,而不是仿效夷人的技术。对此,恭亲王没有正面回应,而是痛斥倭仁动辄从形而上学的高度谈理论,却无法解决具体问题。恭亲王认为,学习“西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抵抗外国侵略,如果倭仁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却拿不出实在管用的办法,那就纯属于空谈误国。

  第三点分歧,是在“西学”的实用性上。倭仁担心“夷人教习算法”,未收其利、先见其害,未收实效、先失人心,存在“变夏为夷”的危险。他举例说,当前有很多人没从洋人那里学到什么经世济民的本领,却丢掉了廉耻心和爱国心,学了一整套“崇洋媚外”的做派。同时,他也不承认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认为中国之大“不患无才”,肯定有很多天文、算学高手,不必雇请外籍教师。针对这种说法,恭亲王首先承认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外籍教师的教学成果,但他也抓住倭仁言语中的漏洞,要求倭仁推荐本土天文、算学老师另开一馆,与同文馆“互相砥砺,共收实效”。

  日期:2018-04-10 20:42:35
  这下子,倭仁扛不住了,只好上疏承认自己手头上并没有精于天文、算学之人。恭亲王乘胜反击,干脆任命倭仁为总理衙门大臣,让这位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亲自去和他所鄙夷的“洋鬼子”打交道,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恭亲王洋务政策的正确性。倭仁再三请辞都没有获准,最后只好借坠马受伤[另有一种说法,倭仁确确实实被气病了]来逃避,并顺势被恭亲王解除了除大学士兼帝师外的一切职务。
  倭仁与恭亲王的论战,实质上是大清帝国改革派和保守派关于国策走向的斗争。恭亲王虽然靠个人权威把朝堂中的异议强势按下去,但没能从理论层面折服保守派,更没有让排外主义者真正接受“西学”,进而实现“中学”和“西学”两者的有机统一。
  上千年以来,儒家主导的“中学”打造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教育体系。从国子监到民间书院、私塾,所有教育机构无不以孔孟之道和八股文章为教学内容,以中举登科为最高办学目标。然而,孔孟之道、圣人之言多为教化之道,重在培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教学生们如何治国理政、如何治军理财、如何制枪造炮、如何做抵御西方侵略。面对洋枪大炮,“中学”从孔夫子和孟夫子那里找不到解决办法,倭仁等旁观者还能够在语言上“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恭亲王等实干家只好在行动上“师夷长技”,用“西学”对抗西方。

  日期:2018-04-10 20:43:35
  不过,对于“西学”,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恭亲王心里也没有完全托底。他试图通过论战和同文馆改革,在保守氛围浓郁的晚清思想界撕开一个小口子,实践检验“西学”的适用范围,一步步调整其与“中学”的关系。事实上,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依然模糊不清。直至1895年,有学者创造性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又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广为传播,才从理论上勉强把二者如同文科、理科那样粘合在一起。

  恭亲王看似打赢了与倭仁的论战,但他以行政权力强推“西学”意识形态的做法,激起了儒家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弹。“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的士大夫们团结了起来,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来“卫圣人之道”。京城和各省知识分子“聚党私议”,相互盟誓不去报考京师同文馆;一些读书人还在同文馆门前粘上大字报和标语以示抗议,如“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等等。

  由于正统读书人的集体抵制,同文馆第一次招生时,士人报考者寥寥无几,恭亲王不得已放宽了招生条件,将非正途出身的监生[监生资格可以用钱捐得,历来为科举正途出身者所不齿]也纳入生源范围。即便如此,符合条件者也仅有30人,且次年复试又淘汰了20人,最后学成者不过 5 人,京师同文馆改革试点就此折戟沉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