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第42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6-20 06:49:54
  NO.60
  也许正是这封信麻痹了谢晦。
  有人提醒他此次皇帝集结大军可能是要对他动手,但他却根本不信—傅亮说了,那是皇帝要打北魏,而且还要专门派人来听取我的意见,可见他对我信任着呢。

  就这样,他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等着使者的到来。
  显然,他的所作所为就像在公交车站等高铁,是注定要失望的—他左等右等,也没等到使者,等到的,却是徐羡之、傅亮的死讯。
  公元426年正月,刘义隆下诏征召徐羡之、傅亮入朝。
  按照他的计划,是要在朝堂上将两人逮捕诛杀,随后公开徐、傅、谢三人杀害二王(营阳王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罪行,同时发兵讨伐谢晦。

  没想到消息被谢晦的弟弟黄门侍郎谢皭探听到了,谢皭大惊,立即派人通知傅亮。
  傅亮当时已经走到了半路,闻讯连忙疾奔回家,同时又让人告知徐羡之。
  徐羡之仓皇出逃,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又能逃到哪儿去呢?
  心灰意冷的他最后只能找了个烧陶的废窑,自缢而死。

  与此同时,傅亮也在逃跑的路上被追兵抓获。
  临刑前,刘义隆让人给他带信:为答谢傅公江陵迎驾之功,朕会保住你儿子性命的,你就放心地去吧。
  傅亮长叹道:我受先帝托孤重任,废昏立明,完全是为了社稷着想。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只剩下一个谢晦了。

  征讨谢晦的主将,派谁呢?
  按照常理,自然应该是在刘义隆的心腹中选择。
  但建筑大师的设计往往是不落俗套的,政坛高手的决定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刘义隆就是这样的高手。
  他选择的,是谢晦当初的同党—南兖州刺史檀道济。
  此议一出,举座皆惊。
  王华等人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但刘义隆却始终不为所动:檀道济只是被胁从才参加废立之事的,杀害二王更是跟他毫无关系。我只要诚心诚意地对待他,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的。

  不得不说,在识人用人上,刘义隆确实是目光如炬,不,应该是目光如CT—实在是太精准了!
  果然如他所料,檀道济一到建康,就立即与谢晦等人划清了界限,并自信满满地表示:臣当初曾与谢晦一起北伐,夺取关中的策略十有八九大多出自他的手里。此人的才略确实世上少有,但他只是个参谋人员,从未单独领兵打过仗,沙场决胜非其所长。如今我奉皇帝之命讨逆,一战必能将他擒获!
  刘义隆闻言大喜,当即下令以领军将军到彦之为前锋,檀道济率主力继进,前往讨伐谢晦。
  此时谢晦也听说了徐、傅两个盟友被杀的消息,虽然之前毫无准备,但已被逼上绝路的他还是不得不选择了起兵反抗。
  他让弟弟谢遁留守江陵,自己亲率两万大军,顺江东下,直指建康,宣称要清君侧。

  在彭城洲(今湖南岳阳东北),他遇到了政府军前锋到彦之。
  一场交锋下来,到彦之不敌,退保隐圻(今湖北赤壁)。
  初战告捷,谢晦信心大增,便洋洋得意地给皇帝上了一篇表文:只要陛下枭四凶之首,申二台之无辜,明两蕃之无罪,臣就马上停止进攻,回到江陵!
  这里边的四凶无疑指的是王华、王昙首、王弘等刘义隆的几个宠臣,二台为尚书台长官(录尚书事)徐羡之和中书台长官(中书监)傅亮,两蕃则是他本人以及南兖州刺史檀道济。
  之所以要把檀道济和他自己并列,他当然是有充分理由的—檀道济和他同是是顾命四大臣之一,同样参与了废立皇帝,之前四人还曾一起约定,徐、傅位居中央,他们两人则分据上下游,各拥强兵,一旦有事,就一起行动。如今徐、傅已经被杀,他也被迫起兵造反,因此他想当然地以为,檀道济也必然会有和自己一样的遭遇,也必然会作出和自己一样的选择!

  但他万万没想到,紧随到彦之之后的政府军统帅,居然是檀道济!
  预想中的队友竟变成了对手!
  预想中的强援竟变成了强敌!
  这,这,这…
  到底是怎么回事?
  日期:2018-06-22 07:07:54
  NO.61

  谢晦一下子就懵了,也一下子就慌了。
  是的,放眼刘宋国内,谁来他都不怕。
  除了檀道济!
  他暗自念苦,六神无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政府军的后续部队已经陆续抵达。
  茫茫大江之上,舰船樯橹相接,一眼望不到头,声势极为浩大。
  见此情景,荆州军全都失去了斗志。

  两军刚一接战,荆州军就全线崩溃,谢晦乘小船狼狈逃回江陵。
  他知道大势已去,便带着弟弟谢遁等七人向北逃亡,想投奔北魏。
  然而谢遁是个大胖子,骑不了马—估计没有马能承受他的重量,无奈谢晦只能一次又一次停下来等他。
  这样的速度怎么可能逃得了?

  没过多久他们就被政府军抓获,送往建康,满门抄斩。
  刑场上的谢家人倒是不失书香门第的本色,谢晦的侄子谢世基赋诗道: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
  谢晦随即应声续道: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言罢,他从容就戮。
  剪除徐、傅、谢三位老臣之后,年仅二十岁的刘义隆彻底把持了朝政大权。
  他重用王华、王昙首(出自琅琊王氏)以及殷景仁(出自陈郡殷氏)、谢弘微(出自陈郡谢氏)等一批士族文臣,大力整顿吏治,促进生产,从此刘宋国内社会日趋安定,经济日趋繁荣,百姓生活也开始蒸蒸日上。

  趁着这几年南方无事,让我们把目光转到北方。
  与致力于内政的刘义隆不同,比他更年轻的北魏皇帝拓跋焘则更热衷于征服。
  上台后不久,他就表现出了自己非同寻常的一面—好战!
  那是在公元424年八月,他的对手,是北方的柔然。
  柔然本来是拓跋鲜卑的一个附属部落,代国灭亡后又依附于拓跋部的世仇铁弗部。
  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对柔然人实施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残部被徙居到了云中(今内蒙古中部)一带。后来拓跋珪入主中原,一时无暇北顾,柔然贵族郁久闾社仑乘机率领部众逃到漠北,抓住山中无老虎的机会猴子称霸王—大肆兼并高车等各游牧部落,从此成了漠北的新主人。

  社仑自称丘豆伐可汗,不断骚扰北魏的北方边境。
  社仑死后,其弟斛律、侄子步鹿真、侄子大檀又先后继任首领。
  这次,听说北魏皇帝拓跋嗣去世,继任的是个十几岁的小屁孩,柔然可汗大檀喜出望外,马上率军南下,大举入侵。
  柔然军很快就攻占了北魏旧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大肆烧杀抢掠。
  拓跋焘闻讯亲自率轻骑兵前去救援。
  他昼夜兼行,仅用了三天两夜就赶到了前线,与敌军交上了火。
  但由于初出茅庐,缺乏经验,拓跋焘此行所带的部队并不多,而他的对手却是大檀所率的柔然主力,很快他和他麾下的北魏军就陷入了柔然人的重围。
  按照惯用“夸张”(也可以说是“吹牛不上税”)这种修辞手法的《魏书》记载:

  当时拓跋焘本人所在的位置竟然被围了五十多重!
  柔然骑兵的马头都已经碰上了拓跋焘坐骑的马头!
  这样的局面,对马的感情交流比如说接吻十分有利,但对拓跋焘的人生安全却是万分不利—可以说是危在旦夕!
  眼看拓拔焘就要英年早逝以“最年轻的战死沙场的皇帝”而名垂青史,周围的北魏将士都大为恐惧,但第一次踏上战场的拓跋焘却毫不惊慌,泰然自若,表情依然是那么从容,目光依然是那么坚毅,似乎他看到的根本不是生命危险,而是风光无限!

  他这种英勇无畏的表现,如惊涛骇浪中的定海神针安定了北魏军的情绪,如漫漫黑暗中的闪亮灯塔照亮了北魏军的前程,如茫茫沙漠中的突降甘霖滋润了北魏军的心灵。
  在他的带动下,北魏军信心大振,勇气倍增,人人都奋不顾身,个个都英勇无比。
  柔然人的作战原则向来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只捏软柿子,不碰硬骨头”,看见北魏军实在不好惹,他们逐渐萌生了退意。
  在激烈的战斗中,柔然军中旗帜性的大将—大檀的侄子于陟斤被流箭射死,这成了压垮柔然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再也无心作战,很快就如过境的台风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拓跋焘就这样创造了奇迹,完成了可能性只有0.001%的大逆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