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32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9-18 12:17:13
  《历史的侧面》(127)
  最为奇葩的观点
  说完了这些比较正统的学术观点,我们再看一个奇葩观点。这个观点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完全可以当成笑料来对待,如果送给德云社,可以上台表演相声。

  注意啊,前方高能,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笑点低、嗓子眼浅的同学请自觉拿出塑料袋,准备呕吐。
  虽然说,参加社会史论战的“四大门派”在关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存在着巨大争议,但总体说来,他们还是维持了“封建”一词的原始古义不变。就算是力图将“封建”转义的“新思潮派”,也没有人敢站出来公开的、明目张胆地改变“封建”的原始本意,仍然认为西周是封建制。
  比如,“新思潮派”里边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大佬吕振羽和翦伯赞先生,他们在谈及“封建”概念时,也是出言谨慎。吕振羽明确提出了“西周封建论”,认为西周是“领主制的封建社会”,秦朝以后的社会是一种“变种的”封建社会,后来他又做了一些改动,认为秦-清这段历史时期是“专制主义封建社会”。
  而翦伯赞先生与他的观点大体相当,同样认为西周是封建制,但是对于秦朝之后这段历史时期,则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翦伯赞同样认为西周是封建制,而秦朝之后被他定义成封建制度的一种“变态或延长”。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们二人都保留了“封建”一词的原始古义,并希望在古义与苏联传过来的“新意”之间做出一种调和,尽量把双方都照顾到。
  可俗话说的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那么“不要命的”怕什么呢?
  答案是:怕不要脸的!
  就在大家争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个最奇葩的声音出现了,它就如同一颗深水丨炸丨弹被被扔进了茅房,一下子激起了民愤(粪)。而制造这种声音的人,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臭不要脸的御用文人—郭沫若。
  日期:2018-09-18 15:20:12
  《历史的侧面》(128)
  据说,此人以虚伪、狡猾、软弱、不负责任和没底线而闻名于世。
  从1929年开始,郭沫若以“杜衎”为笔名,连续在《东方杂志》发表《〈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的生产》、《〈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等一系列文章,开始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进行探讨。到了1930年底,郭沫若又将之前发布过的文章汇编成册,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名,出版发行。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正是由于郭沫若这部著作的出版,才导致此次大论战的爆发。

  只不过与其他“新思潮派”那种遮遮掩掩、欲说还羞的态度不同,郭沫若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且表现的毫无底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经过他的“考证”,当时大家还没有弄明白的商朝,被他直接定义为:“母系中心的社会”。
  那个因“封建”而立国的西周被他定义为:“奴隶社会”。
  秦朝以后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历史时期被他定义为:“封建社会”。

  …
  啥玩意儿?秦朝以后是封建社会?
  这怎么可能呢?大脑错乱了吧!
  可以说,这样的论断远远超出了当时学人的想象力,也与大家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更与“封建”的原始古义相去甚远,完全超出了当时人所能够达到的认知程度。
  所以,此论一经提出,立即遭受到学术界普遍的反对,连带郭沫若本人也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如果放到今天,郭沫若绝对可以成为网红一枚,因为他的理论实在是太奇葩、太古怪了,如果放到新闻里滚动播出,绝对可以上头条。只不过,不能放在学术板块里播出,只能放在娱乐版里播出,因为实在是太幽默、太搞笑了,就怕一般人承受不住。
  日期:2018-09-18 16:44:49
  《历史的侧面》(129)
  可能有人会说,阵疯你的嘴是不要太损了好不好,好歹郭大文豪也是你的本家啊,一笔写不出两个“郭”字,怎么能这样埋汰他捏?
  其实,阵疯贬损郭大文豪,主要是因为他进行了一次历史性大翻案,把“封建”这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学术语给完全搞乱了,结果导致现在的中国人完全不知道“封建”一词的真实含义,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趁机掩盖了很多历史真相。

  除此之外,郭大文豪还望文生义、将那个“废封建,置郡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君主专制制度的秦始皇认定为“完成封建制的元勋”!又说,“中国的社会固定在封建制度之下已经二千多年”了,还说,“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到最近百年都是很岿然的存在着的”【73】。
  …
  这都哪儿跟哪儿呀?什么玩意儿?
  至于他给出的理由则更加搞笑。他说,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该遵从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
  什么普遍性呢?
  当然是“五阶段论”的普遍性了,除此之外他还能找出什么像样的理论依据?
  郭沫若说:“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不应该有什么不同”…这就像“是一个人体,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那些认为我们“国情不同”的想法是一种“民族偏见”…
  什么!不相信五阶段论,就是一种民族偏见,面对这样的论证神逻辑,我也是醉了!
  日期:2018-09-18 17:58:07

  《历史的侧面》(130)
  可能有人会问,郭沫若说了这么多“论据”,那么这些“论据”与他的“论点”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答案是:没有关系。
  因为他实在找不出其中的逻辑关系。
  比如,在论证西周社会是奴隶制社会时,郭沫若说:周王室在古时虽然号称“封建”,但是在西周,官有“乡”、“遂”、“县”、“鄙”之分,并不是全无郡县。而秦以后虽然号称郡县,但汉有诸王,唐有藩镇,明初有诸王,甚至连清朝初年的“三藩”、以及像年羹尧这样的行省总督,也可以号称“封疆天子”,所以依然是封建制。“到了现在,即使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秦时就崩溃了,那简直是不可救药的错误”…

  看到这里,明眼人已经能够看出来了,郭沫若给出来的论据恰好能够说明西周是封建的,而他拿“汉之诸王”、“唐之藩镇”、“清初三藩”这些东西来做对比,反过来又能证明“封建”一词确实是“封邦建国”的意思。由此看来,他所有的论据,都与他想要证明的结论完全相反、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根本不在一个调上,一点儿逻辑相关性都没有。
  但是,郭沫若可管不了这些,他也没有心思去搞真正的学术研究,他的真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需要。
  为了政治的需要!
  所以,在郭沫若的体系里,他会尽可能的抛弃“封建”一词的原始古义,也不再顾及“西欧封建”(feudalism)的古典含义,而是热烈响应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号召,把“发明”当“发现”。为了达到将“封建”一词“转义”的目的,什么奇招、怪招、损招都敢用,而且无所不用其级。有道是,有证据要往上靠,没有证据,创造证据也要往上靠。即使成为千古罪人也在所不惜。当然,他可没有那么高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道德。

  所谓“没有最不要脸,只有更不要脸。”
  那么,郭沫若不要脸到什么地步呢?
  日期:2018-09-18 19:27:26
  《历史的侧面》(130)
  在当时的社会史论战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本来是马克思在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到的概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