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侧面——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第47节

作者: 一阵疯8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0-01 09:32:13
  《历史的侧面》(200)
  除此之外,实行县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造反。比如,历史上第一个县官—“斗缗”同志,对于自己的职业(也就是当一个流官,而不能当封建主)很是不满,不甘心在权县地区做基层干部,整天和一群农民打交道,于是在当地一些流亡贵族的怂恿下,整天琢磨着怎样造反。结果呢,楚武王当机立断,先发制人,一刀砍下去,让他的脑袋立即搬家,让他的理想和身体一起下岗,从此断了他的一切念想。

  你看,这种地方官造反的事情就是好镇压,很容易被扑灭。如果换作是卿大夫造反,那就麻烦了。因为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的人民、以及财产物资,甚至还有自己的私家军队。有些封君的军事力量足以和他的上级封君相抗衡。
  而流官就不一样了,流官在地方上只具有行政权、司法权,而没有军事大权,而且还不能世袭,在一个地方干两天就得换地方,形成不了割据势力,所以后世有一种说法叫做:“有叛民,而无叛官”。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制度,特别有利于君主的集权统治,所以也开启了后世君主专制制度的先河。
  于是乎,向来不按中原套路出牌的楚国,一发不可收拾,后世几代楚王在连续灭掉几个诸侯国之后,不再像中原国家那样,“裂土封侯”,“封邦建国”,将新占领区的土地都分封出去,分封给卿大夫,让他们分片包干管理,走封建制的老路,而是将新占领的地区都设置成郡县,进行郡县制改革。
  到了楚文王(前689—前677年)时期,楚国相继又灭掉了申、息两国,“实县申、息”。楚證hong王(前613—前591年)时,又“灭九国”,“以为县”【1】…
  日期:2018-10-01 10:24:01
  [cp]《历史的侧面》(201)
  不过,第一个试吃螃蟹的人往往死的也很惨,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改革行动开始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至于原因嘛,无他,还不是因为传统的力量过于强大?特别是在改革创新的攻坚阶段,往往最容易出乱子。在当时一些因循守旧的人看来,我为国君打工,为楚国效力,无非是为了争取一块封地,封妻荫子,为子孙后代积攒一份家业,做土财主。可是在楚国工作太没有前途了,累死累活的不说,最高也只能做到县一级的官僚。

  注意,是官僚!是官僚!不是贵族!太没面子了!
  这对于那些身怀一技之长、一心想踏入贵族阶级的各路豪杰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吸引力,以后参加同学聚会还怎么吹牛逼,见到邻国工作的同学还要不要打招呼?
  所有这一切,使得到楚国打工的人才纷纷弃楚国而去,到其他国家去寻找机会,所谓“虽楚有才,晋实用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楚国虽然培养出一大批能人、贤人,却无法留住人才,最后都跑到别的国家效力去了,都去为外国“友人”打工去了。这就如同今天的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顶着中国最高学府的名头,却沦为“外国人才培育基地”一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阵疯云: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古往今来的人性都是相通的。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本性都是以逐利为最终目的,哪里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涌向哪里。这与道德无关,与无民族大义也无关,人性大抵如此,空泛的道德说教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即便是清华、北大之流也是如此。[/cp]
  日期:2018-10-01 12:41:36
  《历史的侧面》(202)
  但是不管怎么说,郡县制的概念已经形成,并且逐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攀垣而上,直至遮天蔽日。并随着楚国人才的大量外流而“漂洋过海”,输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各大诸侯国也纷纷效仿楚国的做法,开始郡县制的改革。

  比如,秦国在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晋国改都邑绛为县,又“韩赋七邑,皆成县也”;齐国的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制鄙之制”,共立五属,“十县为属”,也就是说,将一些小的乡镇合并成大的县。【2】
  …
  但是,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虽然大都置县,可他们的县却各自有各自的来源。
  比如说,楚国的县,大都是通过兼并战争在消灭其他小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它的面积最大。齐国和晋国的县一般是作为对臣下的赏赐,比如,齐桓公曾赏赐管仲“其县十七”,齐灵公赏赐叔夷“其县三百”,晋景公“赏士伯以瓜衍之县”,而后又“因其十家九县,其余四十县”,合为四十九县,所以,他们的面积最小。

  至于秦国,则是通过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将乡镇合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成了大县,还有的是通过兼并战争,吞并小国而建立的,所以大小不一。
  但总的来说,秦、楚的县多归国君直接管辖,这也是秦、楚两国公室之所以强盛的原因。齐、晋两国的县因为是大夫的食邑,所以,这也是齐、晋两国公室之所以衰微的原因。到了后来,齐、晋两国的公室居然被下边的封君给瓜分了,出现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样的事情,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日期:2018-10-01 18:49:45
  《历史的侧面》(203)

  除了“县”之外,还有“郡”。
  郡的设置,比县要晚一些。到了春秋后期,晋惠公元年(前650年),晋国的公子夷吾私下里对秦国使者说:“君实有郡县”。这是中原地区关于设“郡”最早的记载。
  到了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赵简子率师伐郑,在出征之前开的动员大会上,他上台时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3】
  由此可见,当时郡的地位应该比县要低一些,这倒不是因为郡的面积比县小,而是因为郡的地理位置不太好,大都设置在老少边穷地区和边疆地区,那里蛮夷杂居,鱼龙混杂,条件艰苦,生活条件特别的差,一般娇生惯养的人都不爱去。而且,大多数的郡都设置在边境地方,都是为了展开军事斗争而建立的,相当于一个一个的战区,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国土防卫的任务。这对于习惯了居住在富庶地区的国人来说,这些边鄙之地相当于遥远的西伯利亚,虽然地面广大,但谁也不爱去。

  但是到了战国后期就不同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各大诸侯国纷纷在边地设郡。魏国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赵国有“云中、雁门、代郡”;楚自汉中、巫、黔中(郡)”【4】…
  日期:2018-10-01 19:33:09
  《历史的侧面》(204)
  至于秦国,设郡比较晚一些,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攻取巴国时,以巴为名置郡。
  七国之中,设郡最晚的是燕国,燕国直到燕昭王(前311—前279年)的时候,因为燕将秦开驱逐了东胡,才开始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5】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繁衍,郡所辖的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为了方便管理,很多诸侯国将郡分割成小块儿,设县,一个郡的下边会下辖好几个县(因为郡的面积比较大),甚至在内地也开始设置郡县,由此也产生了郡辖县的两级行政制度。
  至此,郡县制也逐渐形成。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改革,还只是在相当小的范围内进行的,各大诸侯国还基本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真正将郡县制度做强做大、乃至在全国范围铺开的,还要属后来最终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

  日期:2018-10-01 20:35:47
  《历史的侧面》(205)
  当然,此时的秦国,还不能称之为帝国。一来,秦王还没有称帝;二来,秦国地处西部边陲,贫穷落后。虽然说,中华的上古文明一直是自西向东传递的,陕西本是炎帝、黄帝的老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但是,自从周平王东迁以后,关中地区就逐渐荒废了,秦地也从西周时期最繁荣、最富庶的地方变成了老少边穷地区,遍地跑的都是野蛮人(比如犬戎,山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