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殇》
第20节

作者: 信陵小司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0-12 20:10:56
  (三)征善战之将 击来犯之敌
  调兵之后,便是遣将了。此次大明调动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总兵、副将、参将等,具体有以下诸位,杜松、刘铤、柴国柱、祁炳忠、王国栋等。
  杜松,字来清,陕西榆林人,在当时的大明边将里,声名赫赫,更是被其敌人称之为“杜黑子”、“杜太师”,因其与敌人交战时,常常撸起袖子,露出自己黝黑的双臂,而后便是挥刀横冲乱砍,因此被人称之为杜黑子。杜松因功历任宁夏守备、延绥参将、延绥总兵官,与蒙古各部落大小百馀战,战无不胜,因此被蒙古诸部落称之为“杜太师”,因此,万历三十六年,接任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

  所以,杜松的确是一员勇武赫赫的猛将。但是其人,缺点却也是异常的明显,他不似李如松、李如柏那样跋扈骄狂,却也是脾气暴躁,性情古怪,缺少作为大将者的智谋与风度。
  在他接替李成梁镇守辽东的时候,因与敌交战失败,竟然一气之下烧毁自己部队的粮草,更是想要削发出家,其为人躁而勇、刚而贪、狠而不知权变、厉而不善智谋,可谓勇将,不可谓良将。此次,因辽左局势崩坏,明廷特设山海关总兵,以杜松担任,谋攻后金。
  刘铤,广东总兵官刘显之子,因善使一口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每逢敌人,轮转如飞,冲入敌阵,因此,被人称之为“刘大刀”。如果说,杜松是声名赫赫,足以震慑大明周围各部族,而刘铤的名声,比诸杜松,只强不弱。《明史》里称之为:
  “綎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
  刘铤不然骁勇,而且用兵也善于计谋,例如在第二次援朝战争中,刘铤与日军小西行长部对峙,刘铤此时产生了一个当年李如松也曾有过的想法,那就是捉住小西行长!于是,刘铤派人联系小西行长,约定跟他见面。使者三次往返,刘铤每次都单人匹马在半道等待小西行长,这样一向谨慎号称智将的小西行长也相信了刘铤的诚意。于是双方约定了见面日期,要不是因为刘铤部下泄露了日期,小西行长大惊逃跑,那一次,刘铤便是成功了。

  又如,平定播州之乱时,刘铤再次巧妙设伏,大败敌军,颇有斩获。所以,刘铤平定缅甸、对抗日军、平定内乱大小数百战,大多获胜,不是没有原因的。除此之外,柳毅他能够因长期镇守四川,还根据川军的特点训练了一个新的兵种、那就是车兵。
  所谓的车兵,是由火枪兵、步兵、骑兵混合组成作战的一种新型作战方式。指的是在与敌交战时,骑兵先行冲出,而后步兵迅速将大车围成圆形阵势,阻挡敌军的同时,掩护火枪兵射击与在内的步兵,而当火枪兵给予敌人大量杀伤后,骑兵在迅速冲出,攻击敌军,而后步兵收尾。此法在随刘铤作战时,颇有成效,大约两万人,是为当时劲旅。
  但是,刘铤此人,与杜松一样,缺点十分的明显。如果说杜松无谋斗勇、贪婪火爆,那么刘铤此人,贪婪财货而治军不严,挟功自重又目中无人,万历十一年,刘铤初入行伍之时,恰逢云南动乱,动乱平定后,刘铤收受钱财颇多,并且纵容部将**掳掠,他的部队多次毁坏民居,为祸百姓,致使当地投降部族降而复叛,百姓大多苦不堪言。
  刘铤还曾为了破格提拔,贿赂时任御史的宋兴祖,怎料宋兴祖将此事上报,刘铤因此被革除平定云南后所加封的官职,其为人贪婪而治军不严如此。
  而在讨平播州之乱时,刘铤因为功勋较大,多次找借口而不肯前往,而且还敢胁迫朝廷,当听说朝廷的言官弹劾自己,他竟然上书请求辞职,再次威胁朝廷。其挟功自重可见一斑。

  这一次,明廷,便是将有“晚明第一勇将”之称的刘铤调至辽东,征伐后金,刘铤刚一到辽东,便是摆起了架子,在他看来,自己熟悉川军,这些刚调来士兵不合乎自己的指挥方式,请求杨镐将自己所熟悉的川军两万人调来。可是杨镐却将此数削减至八千多人,及至最后,这八千人也是没有调来。除却粮饷问题、路途遥远以外,这也是制衡刘铤的一种做法。
  而刘铤在奉诏前往辽东的时候,也是故技重施,极尽拖延,朝廷闰四月发布调令,可是到了六月,刘铤、杜松仍旧没有出关,因此受到了朝廷的催调令,在这之后,又过了三个月,九月,桀骜如杜松都已经出关了,可是刘铤依旧没有动身!更是可见此人挟功自重之意。
  柴国柱,字擎霄,号峨峰,西宁卫清水堡(今大通县景阳乡)人,知名于万历朝,史称其“骁勇善射”,勇冠三军,历任凉州副总兵、陕西总兵官、甘肃总兵官、辽东总兵官、集镇总兵官等,多有斩获,为一时称道。
  祁秉忠,为蒙古人后裔,第十一代东祁土司,历任西宁镇海营游击、甘肃参将、凉州副总兵、甘肃总兵官等,护境保民多有功劳,与敌交战,多有斩获,被边民誉为“勇公”,更是被熊廷弼称之为“西陲健将”,袁应泰称赞他“智勇兼资,威名夙著,且多蓄健卒”,因此,祁秉忠所部较为善战,其人堪称一时忠勇之将。
  (四)储备军需 待时而动
  而在调兵遣将之后,便是做出后勤等相应准备了。这头等重要的便是粮饷,有吃的才会有战斗力,有工资才肯去卖命,拿辽东地区来说,至万历四十六年,万历四十五年下半年的军饷还没有发放,而明军部队里吃空饷现象十分的严重,士兵领不到饷银,饿着肚子又怎么打仗?谁还会去卖命?所以,大明政府研究决定,增派饷银三百万,请求皇帝发内孥来充当军饷,可是皇帝并不同意动用自己的小金库,于是三百万削减为两百万,皇帝还是不允许,无奈之下,从政府大工、马价各借五十万两,而其余的,则由户部摊派到百姓头上,称之为“辽饷”,并且在广宁设置专门的掌管饷银的辽东饷司。

  除此之外,明军大规模补充更换校验武器,此项任务由兵部工部联手完成,对于铠甲、刀兵进行校验,并且为援辽部队配备相当数量的火器,如大将军炮、佛郎机、三眼神铳等,更是从山西等地调拨三百尊大炮,来加强出征军队的火力,可以说,明廷的准备看上去还是很充足的。
  就这样,至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大明已经为这场战争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准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已经准备充足了呢?
  (五)大军未动 败兆显现
  当然不是,此次调兵,明中央政府的动员效率之低、质量之弱也是毫无遗漏的暴露出来。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各路人马行进速度之慢,所部人员斗志偏低以及各部磨合根本谈不上,各部战斗力层次也是参差不齐,这些现象都相当的明显。因此,杨镐虽无帅才,可是他也是明白,凭借着这样的军队,是不足以进击敌人的,因此,杨镐的主张是暂时练兵,兵精后再行进攻。可以说,杨镐的这个想法,还是不错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