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明王朝(朱元璋)》
第38节

作者: 卡卡卡卡卡k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此以后,朱元璋的部队大力搞屯田,不仅有效地保证了部队的军需供给,而且缓解了加在百姓身上过重的赋税,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朱元璋统治地区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很快在经济实力上就有了极大的提升。
  屯田养兵成为朱元璋保障军需供给的重要手段。
  日期:2018-07-29 17:21:17
  39.九字真言(2)
  缓称王,是政略,也可以称为政治策略。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又有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这都是在教育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低调。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是一棵参天大树,长得好,那明明是自己的事,但风看你不顺眼,就要摧残你。如果你本身就是木秀于林了,还不知道低调,而是招摇过市,那不就是自己找挨揍吗?
  其实在这一点上,朱元璋一直做的都是不错的,他自己心里很有数。
  开始的时候,彭大、赵均用先后称王,他就觉得这种做法很扯淡,跟着他们肯定没有出路,于是就想办法离开他们,自己出去单干。出去单干的时候用的一直都是郭子兴的品牌,慢慢的积蓄自己的力量,但是绝不出头。
  后来郭子兴也想称王,他是想尽各种办法劝说他,总算是劝下来了,这个事情看上去是为郭子兴好,其实里面也有朱元璋自己的小算盘。
  毕竟他也是属于郭子兴这个系列的,如果元朝政府要集中力量对付郭子兴,那他朱元璋是不是也在被打击的范围之内呢?那是肯定的。
  再往后,朱元璋发展的太快了,郭子兴的品牌已经拢不住实力大增的朱元璋了,他还是能够保持低调,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而是找到了一个比郭子兴更硬的招牌,就是小明王的大宋政权。
  朱元璋名义上是投在小明王的麾下,做了小明王的臣子。实际上,他根本都不认识小明王是谁,小明王发号施令,他是想不听就不听,不想听就不听。小明王根本控制不了他,指挥不动他。

  然而,小明王给朱元璋带来的实惠却是大大的。因为有小明王在前面顶着,朱元璋就不需要直接和元朝主力对抗,他就能够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与陈友谅、张士诚周旋上,用在发展自己在江南的势力上。
  朱元璋就这么一直低调着,也一直品尝着低调的好处。
  等到朱升跟他说了缓称王这三个字之后,他更是恍然大悟。
  于是他就继续低调下去了。
  徐寿辉称帝,他说恭喜;陈友谅称帝,他说恭喜;明玉珍称帝,他说恭喜;张士诚称王,他还说恭喜。

  而他自己呢?
  先是被小明王封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他说不敢当;后来干了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丞相,他说不敢当;再后来当了吴国公,他说不敢当;又后来当了吴王,他还是说不敢当。
  大家可能觉得,朱元璋不也称公称王了吗?为什么别人称王就是高调,他称王就是低调呢?都是称王,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
  主要有以下的区分:第一,朱元璋在称公称王的时候,自身的实力已经超过了这个称号,好比说你手下已经有一个师的人马了,但你名义上却还只是个团长。而其他的那些人往往是地盘没有野心大,还没有拿到那个金刚钻,就敢去揽那个瓷器活儿。比如说陈友谅,虽然军事实力上不算弱,但政治基础太差了,什么都没有准备,就着急忙慌的当了皇帝;比如张士诚,虽然比较有钱,但军事力量一般般,地盘大小一般般,自己又没有什么进取心,就老老实实的当个土财主多好啊,非要称什么王,结果弄得元朝也揍他,朱元璋也揍他。

  第二,朱元璋不管是称公也好,还是称王也好,这都不是他自封的,而是老板给的。他始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领导,这就是小明王,尽管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的人也都知道,他想当什么都是他自己说了算,但名义上这一切都是小明王给的,都是君主给的。从表面上看,不管他官做得多大,也都不过是个打工的。而其他人可就不一样了,张士诚本来就是自己创业,没有组织会照顾他,他只能自己称王。陈友谅更觉,直接把老板干掉,自己当老板。这样一比较谁低调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

  朱元璋就这么一直低调着,一直到他干掉了陈友谅和张士诚。
  而此时,小明王的力量和元朝的军事力量也已经火拼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不得不称帝了,那也就实在没有继续低调下去的理由了。
  以上才是对于九字三略更为全面的认识,朱元璋当然明白这九个字的重要意义,他从此将这九个字确立为自己的基本方略,并在这九个字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因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以我们最后再来强调一遍: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确立了正确的基本方略之后,朱元璋下一步的发展就更加顺利了。
  高筑墙,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他基本上已经做到了。
  下一步就是继续扩张,不断扩大自己的根据地。
  他盯上了浙东地区。

  浙东主要指的是钱塘江以东的浙江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绍兴、宁波、金华、温州、台州等地。看了这些地名,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有钱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正确,而且这些地方不仅现在有钱,在当时也属于富裕地区。
  所以朱元璋把战略方向指向这里,不仅可以继续高筑墙,而且可以广积粮。
  现在的朱元璋在军事上已经十分成熟了,向浙东的进军并没有遇到太大麻烦。
  唯一的麻烦在婺(wu)州,也就是今天浙江金华。当时朱元璋派手下的胡大海攻打婺州,打了好久也没打下来,于是朱元璋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助阵,最终把城池攻破了。
  其实,朱元璋此行的主要目的根本不是搞军事。
  一个婺州城对于朱元璋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大障碍了,打不下来也不过只是暂时的,以朱元璋的军事力量和对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打下来是必然的,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退一步说,即便胡大海能力不够,真的打不下来,朱元璋的手下还有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缪大亨等等一大群人可以过来支援,根本不需要朱元璋亲自出马。
  朱元璋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搞宣传。
  朱元璋在确立了自己的基本方略以后,也就定下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夺天下,当皇帝,所以他一切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军事斗争,也需要舆论宣传。
  于是在这次出征的路上,朱元璋在自己的军旗上挂了一块金牌,上面写着“奉天都统中华”。等到他进了婺州以后,将婺州改称为金华府,并在这里建立了浙东行省。他在省政府的门口立了两面大旗,上面写了一副对联“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在大旗的两侧还分别有一块石碑,石碑上也是一副对联“九天日月开黄道,大宋江山复宝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