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明王朝(朱元璋)》
第40节

作者: 卡卡卡卡卡k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乞丐说,他们三人很好认,特点非常鲜明,他们三个人共用一只眼睛。
  三个人共用一只眼睛?曾义山将信将疑,但看到乞丐的表情异常严肃,于是也就没有继续追问。
  第二天一大早,曾义山就出摊了。他目不转睛的盯着从卦摊前经过的人,从早上一直盯到傍晚时分,却一直也没有发现那共用一只眼睛的三个人。
  就在曾义山心灰意冷,准备收拾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远处来了三个人,为首一个瞎了一只眼睛,而他的后面跟着的两个人全都是双目失明。
  这不就是三人共用一只眼吗,曾义山二话不说,冲上前去倒头便拜,边磕头边说:“请大师指点迷津,请大师指点迷津……”

  三个人一愣,过了一会,为首的单眼盲人缓缓的说道:“定是师弟泄露了我们的行踪啊。”后面两个人没有说话,嘴角稍微露出微微的笑容,轻轻地摇摇头。
  于是为首的那人从怀中取出一本书,递给了曾义山。他对曾义山说:“一切都在这书中了,先生好自为之吧。”
  说完,三个人就慢慢的向前方走去。
  曾义山自从得了这本书以后,算卦的技艺果然大增,占卜如神无不应验,很快就在当地出了名。
  后来,刘基被派到高安县当官,听当地人说起了这件事。他本是个喜爱读书之人,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很想看看这本书,但所谓君子不夺人所爱,凭白无故的怎么好意思直接去要呢?
  就在刘基一筹莫展的时候,曾义山却把书给送上门来了。
  刘基很奇怪,他不明白曾义山到底是什么意思。曾义山也没有进行解释,他只是告诉刘基,等他看完了书就明白了。
  刘基也知道这种涉及奇门遁甲、阴阳风水的事情尽量要少说,于是也就不再追问,而是专心致志的读起书来,读到最后,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曾义山要把书交给他了。
  因为全书的最后四个字是:“青田留存。”

  青田是刘基的老家,古人在称呼某个人的时候经常就用他们的籍贯来指代他们,因此刘基也被称为刘青田。留和刘谐音。合起来就是青田的一个姓刘的人保存这本书。在当时的高安县来说,指向性十分明显,就是刘基。
  自从刘基得了这本书,很快就跟前一个传说的结果一样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阴阳八卦之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
  这个相对比较靠谱的传说其实也根本不靠谱。
  所有这些传说其实无非就是人们为了神化刘基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
  刘基神不神?答案肯定是不神,起码没有传说的那么神。
  刘基所谓的上知天文,也无非就是能够预测个天气预报什么的,当然我绝对没有说是看不起天气预报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天气预报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尽管对于这并不神奇的事情,我们的各级气象台预测的也并不能令人满意。
  至于下知地理,通晓奇门遁甲、阴阳风水之术,这些东西在现在的很多地方也还是有所流传的,有时候他们这些人说的一些东西确实也能够让你心里产生深有同感之意。但这些东西绝对称不上什么神,什么仙的。我更倾向于,这也不过是一门学问,一门少数人懂一些,大部分人不了解的学问而已。
  这些学问,刘基肯定是懂的,但是这在刘基懂得的所有学问中只能算是一小部分,极小的一小部分。
  日期:2018-07-30 18:53:01
  41.第一谋士(2)

  下面我们来介绍从神话中走出来的刘基。
  刘基祖上是名门大族,我们之前说过刘基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人,而他这个祖先还被刘福通借来作为自己的祖先使用过。刘基的曾祖父、祖父在宋朝的时候也都是做官的,他的父亲当了元朝处州遂昌县的教谕,也就是县教育局的局长。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刘基跟朱元璋当然是有本质的不同的,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他十四岁那年,他被送到了浙江丽水的高中继续读书。
  刘基本人确实是读书的好材料,根据他在学校里的个人档案记载,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时候,大家都还处在诵读阶段,他已经能够流利的背诵全文了。而且他文笔很好,写文章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
  最重要的是,刘基不仅主业课程学得好,而且喜欢看闲书,闲书看的也非常好,他看的闲书不是我们现在高中课堂上放在课本下面压着的武侠故事或者言情小说,而是天文地理、兵法战略方面的书。这也就能够解释他以后能够如此神奇的原因了。

  到元朝至顺四年,也就是公元1333年,刘基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
  这一年他的实际年龄是23岁,但他参加考试时报名的年龄是26岁,因为元朝政府有规定,年龄不到25岁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考上进士以后,刘基却没有马上当官,不是他不愿意干,而是朝廷不让他干。
  那个时候已经到了元朝的后期,朝廷政治腐败混乱,再加上各地不断有起义反抗的事情出现,元朝政府对于汉人、南人极不放心,政府的官员职位主要是分配给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刘基虽然中了进士,但他中的是汉人南人榜的三甲第二十六名,名次并不算太高,而且还要等到把所有的蒙古人、色目人都安排完才能轮得上他们。
  他就只能等着。

  这一等就是三年,一直到1336年,朝廷才想起来还有刘基这么个人,于是安排他做了高安县的县丞,不错,就是前面传说故事里提到的高安县。县丞,是八品官,也就是一个副县长。
  刘基的副县长干的还不错,当然这是相对于百姓而言的。在元朝末年那个政治混乱的时代,当官的如果做个好官,赢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那就势必要得罪其他的贪官污吏和地方上的豪强恶霸。
  刘基成了人民口中的好官,那他的同僚和地方上的豪绅士族就容不下他了,他们联手给刘基制造麻烦,使他终于干不下去了,只好愤而辞职。
  刘基毕竟是有才华,有能力的,尽管讨厌他的人很多,但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在刘基辞官几年之后,就又被朝廷任命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兼行省考试官,也就是省教育厅的副厅长兼招生考试院的院长,从本来的副处级居然一下子成了副厅级。
  级别提升的刘基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脾气,他还是一个正直的人。
  这次,他正直的斗争矛头居然指向了中央。
  刘基看到元朝政府吏治腐败,官员尸位素餐,认为这是朝廷的监察官员失职,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所导致的,于是他就上书弹劾朝中的监察御史。
  刘基勇敢的实名举报行为很快有了结果,罢官回乡,当然不是监察御史,而是刘基。
  说实在话,那个时候的元朝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就算是实名举报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朝廷里腐败的官员都是一个圈子的,肯定是想法设法的保护自己这个圈子的人。相比于这个圈子而言,刘基只能说是太小儿科了,于是他的牺牲就成了必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