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明王朝(朱元璋)》
第58节

作者: 卡卡卡卡卡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毕竟水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就算是真的要跑,他也肯定是带着水军一起跑。
  但是很明显,陈友谅想跑也跑不了了。
  本来自己的战局就不是很有利,现在手下的人纷纷叛逃到朱元璋那里,而自己军队所带的粮食也已经不多了。
  陈友谅没有办法,派人又到洪都那里去,想去那里抢点粮食,但是哪有那么容易,朱文正什么支援都没有的情况下都能和你硬抗八十多天,现在什么都有了,还会怕你来抢粮,于是陈友谅的抢粮小分队又遭遇了一场大败。
  接下来就不是两军相持了,而是变成了陈友谅死撑了。就这样死撑到八月中旬,陈友谅终于撑不住了。

  于是他下令撤退。
  陈友谅带着士兵冒死突围,朱元璋乘胜追击,一路追一路砍,一直追了整整一天,把陈友谅的军队砍得基本上差不多了。
  朱元璋最关心的是陈友谅死没死,因为陈友谅全军都被冲的七零八落了,根本得不到确切的消息。
  于是朱元璋派出很多人去打听陈友谅的下落,但是都没有回音。
  过了两天,手下人带来了几个从陈友谅那边俘虏的士兵,他们告诉朱元璋,陈友谅已经死了。

  朱元璋好奇的是陈友谅是怎么死的。
  投降的士兵说其实陈友谅已经跑出了包围圈,一路往武昌方向跑去,一直跑到泾江。而那里的士兵看到有敌人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箭就是一顿乱射,很不巧的是一支箭正好射中了陈友谅的眼睛,穿过了他的头颅。
  著名的反元领袖陈友谅就这么死了,就像他本人的性格一样,决绝,干脆,从不拖泥带水。
  陈友谅死了,那这仗就没得打了,陈友谅的手下纷纷投降。

  有一个人没有投降,他就是之前出过场,曾经有过英勇表现的张定边。
  张定边不仅没有投降,而且奋力抢救了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带着他们回到了武昌。
  至此,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水战正式结束。
  朱元璋踏下了成就宏图大业的最重要一步。
  陈友谅全军覆没,本人战死,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只能称得上是惨胜而已。
  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宋贵、陈兆先、韩成、张志雄、丁普郎等人先后战死,士卒损失数万人,实力被大大削弱,实际上也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考虑到自己部队现在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顾虑下游的张士诚可能趁火打劫,朱元璋没有继续挥兵追击,只是派了常遇春象征性的去追击陈友谅的败军,而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回应天去了。

  日期:2018-08-14 20:55:10
  57.朱文正的结局
  回到应天后的第一件事是总结。
  朱元璋亲自主持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对鄱阳湖大战进行总结。
  总结会的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朱元璋做自我批评。

  按说战争都胜利了,应该是总结成功经验,大力宣传,逐级传达,进行贯彻落实的时候,怎么还要进行自我批评呢?
  其实无论是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结束后曾经亲自向刘基承认错误。
  朱元璋告诉刘基,当时真是不应该不听先生的话而贸然去救援安丰。如果陈友谅当时不顾一切直捣应天的话,以当时应天的守卫力量,必然是阻挡不住陈友谅的,真要是那样的话,我们这些年所有的努力可就全完了。幸亏陈友谅没有直接打应天,而是去打洪都,也多亏了朱文正他们守洪都守了那么长时间。这场仗虽然是赢了,但是真是险啊。

  朱元璋是真心的自我批评吗?
  一半是,一半不是。
  是的一半是因为他说的都是实话,事实就摆在那里,不用说,大家也都看的清清楚楚。
  而对于这样巨大的风险,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而且在战后心里也是一阵阵发慌,可以说越想越后怕。

  不是的一半是因为朱元璋明知自己选的路是有风险的,但还是坚持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样做的收益最大,有风险也是正常的代价。
  朱元璋跟刘基不同的观点只是出于不同策略的考虑,实际上没有哪个方案最好,那个方案最差的区别。
  刘基的方案风险小,相应的收益就小,朱元璋自己的方案风险大,但是收益也相应的大。只是选择的不同而已。
  朱元璋肯于主动承认错误就是为了安抚刘基。
  刘基是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他这样的人最接受不了的就是你看不起他。
  如果朱元璋打赢了以后,高高在上的告诉刘基,你看吧,刘先生,没听你的话咱们现在不还是大获全胜吗?
  那样的话刘基很可能跟朱元璋翻车。
  即便朱元璋什么都不说,但以刘基的性格来说也很难保证心里不产生别的想法。
  朱元璋当然不会跟刘基翻车,他也不希望刘基想多了,于是就用自己面子上的一点小损失去挽回刘基的脸面,也挽回刘基的心。

  这个买卖很合算,毕竟那个时候面子能值多少钱啊?
  该表的态表了,该道的歉道了,接下来自然要论功行赏了。
  对于那些力战牺牲的将士不用说了,追授荣誉称号,抚恤家人自不在话下。对于那些在战争中表现优异的将士也都进行了封赏。
  但是有一个人除外,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人。
  这个人是朱文正。
  朱文正坚守洪都八十多天,为朱元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如果没有朱文正坚守在洪都成功牵制住陈友谅,那陈友谅很有可能直捣应天,那样的话最终的战局可就很难说了。
  按道理说,朱文正评为本次战争的第一功臣应该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最后朱文正却没有得到封赏。

  这倒不是因为朱元璋小气,不想给,而是因为朱文正客气,说不要。
  朱文正告诉朱元璋,打仗大家都有功劳,守洪都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现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时候是最难办的,正所谓做蛋糕容易,分蛋糕难,咱们之间是叔侄关系,我就相当于你的半个儿子,不用搞得那么客气,蛋糕你先分给大家,我有没有的都好说。
  朱元璋听了朱文正的话十分高兴,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侄子这么识大体,这么知大局,这么懂道理。于是高高兴兴的分封其他功臣去了,朱文正这里就给搁下了。
  这一搁就搁出事来了。
  其实朱文正真实的意思只是跟朱元璋客气客气,他不是真的不想要封赏,他凭什么不要啊!
  朱文正只是既想在朱元璋面前卖个乖,又想自己搞点实惠,但没想到的是朱元璋这个人不实惠,倒是很实在,你说不想要,那就算了。
  朱元璋想算了,但朱文正不想算了。他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人,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居然什么好处都没捞着,心里自然是很不痛快的。
  本来就是公子哥的脾气,再加上心里不痛快,于是行为上就有了偏差。
  打败陈友谅之后,著文章在洪都城里继续胡作非为,搞得鸡犬不宁,人民怨声载道。朱元璋派往地方上巡查的官员发现了这些情况,就上报给了朱元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