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那些事》
第10节

作者: 古月照今尘1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呢?以往我们认为清朝末期中国屡遭侵略、割地赔款是因为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其实这个认识非常不全面,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挨打就一定战败?就一定割地赔款吗?纯粹扯淡!1839年到1842年,就在英国对清朝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还同时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即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1839年4月,英军3万余人入侵阿富汗,很快便占领了阿富汗全境主要城镇。但阿富汗军民坚持抵抗,不向英军屈服。1841年11月,喀布尔爆发起义,英国公使被打死,英军及随员1.6万人被迫向贾拉拉巴德撤退,沿途不断遭到阿富汗军民袭击,最后只有一名军医逃脱,其余英军全军覆灭。1842年英军增兵阿富汗,但在阿富汗军民的打击下被迫于同年10月全部撤回印度。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国损失3万余人,耗资1.5亿英镑,却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当时的阿富汗比清朝要落后得多吧!如果按照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阿富汗有打败英国的道理吗?
  日期:2018-07-12 11:24:08
  第六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中学时候,最不愿意学近代史,给国人的印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一直耻辱的落后西方,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重大损失,没死很多人,没有丢掉大片国土,财产损失也不是十分巨大。这次战争反而使中国接触到了外部世界,逐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次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实际上是一次机遇。
  关键是中国如何面对这次机遇。看看真实的历史吧,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打疼了一下道光,林则徐虚报的七战七捷战功,和他后来再没有和英夷交战过的事实,留下了一个神话。就是洋夷并不可怕的啦,要不是琦善等卖国满奸捣乱,林大帅早就剿灭洋夷啦。第一次鸦片战争制造的另一个神话,是广州三元里大捷,所谓民心可用,这个神话一直存在到义和团。
  前清的士大夫们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自信,对于洋夷依旧是鄙夷和不屑,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可以说是大清“失去的二十年”,因为一直没有任何变革的意愿和行为,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登基的,年轻愤青掌国,刚愎自用,盲目排外,对内对外政策一塌糊涂,为英法俄三国趁机打劫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签署之后,英夷乐坏了,马上就在家算上账了,这大清4亿人口,得多少购买力呀,鸦片都能吃那么多,不差钱的主,发大财指日可待了,人算不如天算,1853年,英国发现不对呀,都气哭了,大清进口我的东西太少了,以他的消费能力应该是10倍于这个统计的,大清当时就进口英国200万英镑的贸易额,占英国全年出口7000万英镑不足3%,还赶不上荷兰、意大利这些小国,大清在搞什么鬼?派专人去了,一查,又乐了。咋回事?一会哭一会乐的,疯了,大英没疯,大清疯了,咋疯了,咸丰快被逼疯了,1851年洪秀全由于考试考了4次,也没考上秀才,信上帝疯了,在广西造反了,一路上,摧枯拉朽,打到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这时英夷调查组正在上海调查呢,一听高兴,都是信上帝的,教友呀,错不了,这会上帝都帮助我们,这叫天佑大英,还没高兴多长时间,太平天国就内讧了,英国想在看看什么情况,一接触不对,什么时候上帝有了二儿子了,这不闹吗,这做派和眼界还赶不上大清呢,现在大清最起码让我削老实了,对,就是这个主意,找老朋友,修约时候到了,让大清再开放一些来个全境开放,不就搞定了吗。于是,英法美俄都来了,要和大清谈修约的事,大清这时候换当家的了,道光爷挂了,他四儿子咸丰当家,是个新上位的小年轻,继位时19岁,想法很多,什么富国强军呀、江山社稷呀、美女选秀呀、老六的工作安排呀、一朝天子一朝臣呀、换自己人呀、长毛作乱呀、天下苍生呀;就是没考虑老外问题,一提这事,就犯各应,看大清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报,明明就是我大清将英夷打的无路可逃,侥幸让他们逃到南京,为了百姓安生,父皇宽宏大量赦免他们,还赏了他们个岛,做生意赔了也给兜底给他报销了,连出兵的军饷和路费都包了,太仁义了,可这些蛮夷还不知足,得便宜还提什么续约,这不是占便宜没够吗,给脸了,不谈。有了最高指示,底下人就好办了,给英法代表气的呀,这大清不打不行呀,上次打轻了,还得揍他,就上报英法两国政府了,剩下就等着找个理由开片吧。

  都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那我们就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开始捋捋,看看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气的英法两国对大清再次动武。《南京条约》现在我们批评他是耻辱的、不平等、丧权辱国的。可在当时这是大功一件,条约签订之后,战争结束了,道光皇帝论功行赏,伊里布调任广东将军兼钦差大臣,负责与洋人打交道。伊布里还是要脸的,了解事情真相的,三个月后憋屈抑郁而死。随后,耆英到广东接替了他的职务。我们现在熟知的《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都是耆英签的,当年扬言要尔等英夷好看的盛京将军,真的就让英法美好看了,什么要求不看就签,大国签,拉丁美洲的小国也签,后来一查不对,小屁国的废了,英法美俄的不能废,是什么让当年的意气风发的进步将军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境地,因为和奕经一起主演的在江浙一带清军与英军一系列战败之后,耆英和伊布里在南京和英国人签了城下之盟。耆英参演了全程,深深地意识到,洋人是块铁,谁碰谁出血。

  耆英是满族人,北方人,贵族高官,可和中国北方人一样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而且还欺上瞒下畏敌如虎,无论谁来了,提什么都可以,签约可以,也没想着以后要遵守执行,能唬弄走就行,回头就和皇上吹牛说全部摆平了,这是个仅次于奕山得又一朵大奇葩。大清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好多这样的逗比,看到他们的史书上记录的表现,我一度以为是喜剧,实际上是更大的悲剧等着,前面越逗,后面越惨。

  耆英善于和洋大人打交道,能摆平洋人,这个名声成为他的晋级的法宝,最后也成了他的催命符。1845年3月,圣上有旨,授予耆英以协办大学士以示荣宠。可耆英自己心里并不踏实,因为他在这之前,擅自和英国人签了个两年入广州城的协议就是说1849年4月6日,英国人就可以进广州了,本来按照南京条约早就应该让英国人进城的,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广州唯一的对外窗口垄断地位被废,上海逐步取代广州,而在战争后解散了十三行,使广州得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损,极力阻挠英国人入城,妄想恢复战前的垄断地位。可洋大人不同意,耆英夹在中间,左右不是人,最后,自己花钱,调走了。将烂摊子交给后来人。1848年2月,皇上下来一道圣旨,免去了他的两江总督的职务。朝廷任命徐广缙为两江总督和通商大臣,叶名琛为广东巡抚。到了1849年,英国人就来了,此时是徐广缙(进)管事,这大哥就一个字,托;洋人一问就一会民意、一会请示上级、再就是调查一下,正在调查途中,正在上报途中,反正就是永远在路上。态度和蔼,语气严肃认真,英国人一时也无可奈何。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广州震动,英国人此时也不急于进城了,看起了热闹。1852年徐广缙调任湖广总督,因武昌失守,被革职,1857年胜保保奏复出1个月后辞职,1869年病逝。接任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叶名琛。补一个:徐广缙最大的错误就是曾经放了冯云山和洪秀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