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科博士眼中的隋朝》
第16节

作者: 任平生123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可不是小事,倘若三人倒戈一击,后果不堪设想。杨坚得到这一情报后,立即找来郑译,商量着换人接替这三人的职务。
  但李德林不赞同这么做,并说了一段极其有水平的话:
  “您和诸将都是国家大臣,以前互不统属。只不过您做了辅政大臣,才得以用天子的名义号令他们。现在您怀疑他们的忠诚,想派人去替换他们,那么新派的人就一定可靠?更何况谣言尚未证实,您就贸然换人,如果他们因此畏罪逃窜,不免动摇军心。依我之见,与其换人,不如派一名有能力有威信的亲信去前线监军,这样的话,一来可以确认传言是真是假,二来,假如三人真有异心,监军可以制服他们。”

  杨坚一听,恍然大悟,说道:“若非您提醒,我就误了大事了!”
  于是,不换人了,派监军。 
  可派谁去呢?
  日期:2018-05-25 15:53:06

  一说起有能力又有威信,杨坚首先想到了崔仲方,便对他说道:“老崔,你来当这个监军?”崔仲方回答说:“我老爹正陷在前线战区呢,要是我做了监军,尉迟迥还不把我爹给杀了?”
  杨坚一听,觉得也是,战事固然紧要,可也不能让人家把老爹给搭上呀。随后,杨坚扭头看着刘昉:“老刘,要不你去?”刘昉摇摇头:“我是个文官,没打过仗,前线那么多名将,人家不会搭理我的。”
  又被拒绝了,杨坚有点不高兴,却也不好当面发作,只能满怀深情地望向郑译:“大郑,你老爸早已过世,而且你带过兵,不仅跟随宇文赟那混球西征过,咱俩还差点一块去了扬州打陈国人,你去最合适了,就你吧。”
  郑译面露为难之色,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我母亲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父母在,不远游,我得在家伺候老母亲。”
  郑译一说完,杨坚不禁怒了,心想这一个个怎么都推三阻四,关键时刻怎么都掉链子了?
  就在此时,旁边一人缓缓站起身来,以柔和却坚定的语气说道:“我去。”杨坚转身一看,主动请缨的原来是高颎,大喜过望,当场决定由高颎出任监军,前往武陟节制三军。
  崔仲方说的可能是实情,至于刘昉和郑译所言,却很可能是托词。
  日期:2018-05-25 15:53:27

  尉迟迥声势浩大,前方战事胜负难料,这一去必然是有风险的。刘昉和郑译这俩人,一个奸猾,一个狡诈,都精于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要这种人为杨坚去玩命,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二人与杨坚之间闹别扭了。
  按照惯例,杨坚通过政变上台后,接下来就要论功行赏,瓜分周帝国的关键官职了。在杨坚出任左大丞相的诏书出台之前,刘昉和郑译的人事安排计划是杨坚出任大冢宰(后世称吏部尚书),郑译担任大司马,刘昉担任小冢宰(后世称吏部侍郎)。
  但是,李德林建议杨坚自己做丞相,杨坚也不乐见刘昉和郑译的职位与自己并驾齐驱,分割自己的权力,因而最终的人事安排是:郑译担任了相府长史兼任内史上大夫,而刘昉只获得了丞相府司马的职务。

  这样一来,刘昉和郑译的求职意愿便落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使得他们感到愤愤不平,对杨坚很有意见(译、昉由是不平)。仨人就像一伙盗墓贼,分赃不均闹了矛盾,虽然还没到拔刀互砍的地步,关系却也出现了裂痕。
  有这么个疙瘩在心里,刘昉和郑译是不愿意帮助杨坚的,找个借口推脱掉监军的任命,也是顺理成章的。
  日期:2018-05-25 15:53:48
  说到母亲,孝子高颎何尝不是家有老母亲?

  他接受任命后,立即便须启程,连亲自回家向母亲辞行的时间都没有,只好让人带话给母亲:“忠孝不能两全,儿子如今要为国尽忠,不能侍奉母亲了,请母亲不要怪罪。”说罢,痛哭流涕。在高家,接到消息的高老夫人也是老泪纵横,既舍不得儿子远行,又挂念儿子的安危。
  看到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无比动容的同时,有必要轻轻走上前去安慰高母一下:“老人家,请不要担心,就您儿子那一身通天彻地的本事,不仅会保他平安归来,而且还会助他建功立业的。”
  就这样,高颎出了潼关,朝着东部战场进发了。在这位未来帝国宰相的眼前,东方的千里山河,只是一片坦途。
  日期:2018-05-26 08:24:43

  8月中旬,高颎到达前线,宣布了杨丞相就战争所做的重要指示,听取了众位将军的敌情汇报,现场查看了战场环境,然后毅然下达了军令:修桥,过河,进攻!
  在湍急的沁水上,韦孝宽大军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很快架起了一座木桥,整装待命的大部队随后开始陆续过河。
  隔岸的尉迟惇也没闲着,一看对面修了桥,便命令手下士兵到沁水上游放火筏,要把桥烧掉。深谋远虑的高颎早有防备,提前建好了“土狗”(前窄后宽的水中土墩),将火筏全部阻拦住了。
  尉迟惇见焚桥不成,而韦孝宽大军已在渡河,便命令部队稍微后撤,想来一记“渡河未济,击其中流”,也就是等韦孝宽大军过河过到一半时再发起进攻,将其逼到进退不得的死地,然后一击制胜!
  韦孝宽打了一辈子仗了,吃的盐比尉迟惇吃的米都多,一看敌军退却,立刻便明白尉迟惇的意图,因此趁机鸣鼓进军。
  等到大军全部过河之后,高颎下令焚桥,断绝己方将士的退路,激励他们奋勇拼杀,杀出一条活路!这一招与韩信背水一战颇为相似,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将士们一看,回是肯定回不去了,只剩一往无前了,一个个发疯似的向前猛冲猛打!尉迟惇大军抵挡不住,溃不成军,尉迟惇只能带领轻骑退守邺城,韦孝宽则挥师乘胜追击,一路追至邺城……
  看看,高颎就是高颎,一出马就扭转了乾坤!正因为他的果断和睿智,才有了这一场沁水大胜,而且,战火既已烧到邺城,意味着杨坚对尉迟迥的战争转入了反攻阶段,胜利的曙光已是依稀可见!
  日期:2018-05-26 08:31:52
  眼见大兵压境,尉迟迥及其儿子尉迟惇、尉迟佑,率领十三万兵马在邺城下列阵,要与韦孝宽大军做最后的决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十三万人中,既有尉迟勤派来援救邺城的三千名骑兵,还有尉迟迥亲自指挥的一个万人队,个个身着绿巾锦袄,人称黄龙兵,是一支战斗力彪悍的精锐部队。
  尉迟迥常年带兵,在军中威望很高,他当时已经年过花甲,仍然披甲执刀,亲自上阵,极大地鼓舞了相州兵的士气,他们愿意为了保卫邺城,拼死力战!

  古语云:哀兵必胜!
  面对这样一支敢于拼命的守军,韦孝宽大军发起的第一次冲锋被打了回来,初战失利!尉迟迥心下大喜,天不亡我呀!
  就在两边一喜一忧,正准备展开下一回合的较量时,场外因素忽然改变了战争的走势!
  或许邺城的吃瓜群众平时太缺少娱乐活动了,一听说城外有两拨身着制服的人在舞刀弄剑,煞是好看,竟然不约而同地跑来观战了,而且人数达到了数万之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