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科博士眼中的隋朝》
第22节

作者: 任平生123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三省六部
  在中央,杨坚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

  说是三省,其实是五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和内侍省。由于前三者执掌中枢政要,地位更为超然,所以更为人所重视和熟知。
  内史省,掌管“制令”,即负责顶层设计。长官为内史监和内史令,后废除内史监,设置两名内史令。
  门下省,掌管“封驳”,内史省出台大政方针之后,门下省有审阅和驳回的权力。长官为纳言。
  尚书省,事无不总,也即总揽全国行政事务。长官为尚书令,一般是无人担任,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长官,才智超群、功劳巨大的高颎是隋朝第一任尚书左仆射。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再改户部)、工部,分理政事。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合称“八座”,是整个国家最有实权、最显赫的八个职位。
  三省的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也就是说,隋朝属于集体宰相制。如果六部尚书、侍郎被加以“参掌机密”、“ 参掌朝政”的头衔,类似于后世的“参知政事”,也属于宰相。
  日期:2018-05-28 08:21:20

  有一种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一种“三权分立”。这其实是一种臆想和附会。
  三权分立意味着没有绝对权力的存在,也即没有至高的君权,而是把国家权力分成平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使之相互制衡。古代中国的国家权力从未进行过这种截然的划分,在本质上,内史省掌握的是行政立法权,门下省的权力是监察权而不是司法权,尚书省掌握的是行政执行权。所以严格地说,三省六部制至多是君权之下的“行政三分”制。
  日期:2018-05-28 08:22:13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的首创。这恐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此宏大精巧的国家制度,显然不是杨坚和他的大臣以及一代人所能开创出来的。
  “封土地、建诸侯”的夏、商、周三代就不说了,跟后世迥然有别。
  汉承秦制,秦、西汉两代实行三公九卿制,这是进入帝国时代的第一种官制。
  汉武帝时代,鉴于丞相权力过大,设置了由尚书、常侍等亲信组成的“内朝”,以便同丞相统领的“外朝”抗衡。此举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很受皇帝喜欢。 
  到东汉,三公九卿制名存实亡,朝廷实权已尽归一个叫尚书台的机构。
  尚书台名义上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的下设单位,但位卑权重,顶着小官的乌纱帽,干的却是宰相的活儿,有实而无名,便于皇权驾驭相权。
  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其职责为“主赞奏,总典纪纲,无所不统”,也即总理军国重事,近乎宰相;副长官为尚书仆射,负责尚书台常务工作。尚书台下设六曹:三公曹(管考核)、吏部曹(管用人)、民曹(掌民政)、客曹(管护驾和外事)、二千石曹(管司法)、中都官曹(管治安)。
  虽然还很粗糙,尚书台却明显是后来尚书省的雏形,因此尚书台是三省六部制的真正开端。
  曹魏沿袭了东汉,又有所革新。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正式的国家机构;设置中书省,掌管机要和草拟诏书,中书令成为宰相;提高侍中寺的地位,赋予其规谏大权。
  晋代沿袭了曹魏,改侍中寺为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位尊权重,成为宰相,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已是三足鼎立。也就是说,早在魏晋时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了。
  南北朝各国延续了魏晋官制。
  有意思的是北周,不仅借用了远古周朝的名头,连官制也复古得很。北周依照《周礼》设置了六官:
  天官府,长官为大冢宰,掌管人事;
  地官府,长官为大司徒,掌管民政;

  春官府,长官为大宗伯,掌管礼仪;
  夏官府,长官为大司马,掌管军事;
  秋官府,长官为大司寇,掌管刑罚;
  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掌管工程。
  人们通常认为这么个官制不伦不类,却严重忽视了其中的贡献。自隋唐以下:
  吏部尚书,又称“吏部天官”,雅称“大冢宰”,六部之中以吏部为首,吏部尚书上朝时位列其他尚书之前,走在路上别人不能超越他的轿子;
  户部尚书,别称“大司农”,清末曾有两句讽刺性的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其中的“司农”,就是当过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江苏常熟人);
  礼部尚书,别称“大宗伯”;

  兵部尚书,别称“大司马”;
  刑部尚书,别称“大司寇”;
  工部尚书,别称“大司空”。
  看出来没有,貌似搞笑的北周六官制事实上对中央政府职能进行了合理划分,甚至可以说较早地形成了后世的六部!
  那么,在这些历史证据面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省六部制绝不是隋朝和杨坚创立的。隋朝只是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中枢官制,调整了三省的职权,更改了六部名称,有所发展,而非首创!
  日期:2018-05-28 08:28:36

  ·州县制
  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到北朝末年已是面目全非。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地方行政方面极其随意,动不动便增加地方机构,一两个州甚至会掰成十个州,当时的世家大族利用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也私立州郡,以便获取更多赋税,以致于出现了“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局面。
  前文提到的曾镇守潼关的杨尚希到地方任职后,对“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局面感到触目惊心,便上表给杨坚,指出州郡泛滥会导致大量的冗官和巨大的行政开支,应该“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改革地方行政。

  杨坚听从了杨尚希的建议,废除了“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合并小州为大州。这样一来,地方行政便精简多了,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这项看起来很简单的改革,其实很不容易做到。因为简化官制,意味着有大批的官员下岗或分流,他们定然会反对改革。如果人们对现代“省管县”之类的改革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其中的阻力会有多大了。所以,杨坚推行的这项改革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
  日期:2018-05-28 08:29:06
  ·科举制
  从古至今,选官都是一件大事。汉代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到隋朝开国,九品中正制早已蜕变,选拔人才只看门第。只要出身好,就有官做,出身越好,官做得越大。

  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入仕的门径,广大寒门子弟不管多优秀,很难有做官机会。“洛阳纸贵”典故里的主人公左思曾经形象地描绘过士族对寒族的政治压制:“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士族子弟无论有无才德,凭出身便可以做官,寒族子弟只能屈居其下。
  这种局面导致了几个严重后果:
  其一,士族世代为官,甚至一大家子都做官,门生故吏遍天下,势力太大,是国家政治安定的潜在威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