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伐》
第57节

作者: 飞翔明20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18 10:35:03
  72.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而不知彼,百战半殆;不知己不知彼,百战百殆。
  这个“殆”其实是“危险”的意思,不过,不知何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变成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元朝统治者,一直以来对南方的朱元璋都没什么了解,至少在1361年以前,几乎没有接收过朱元璋努力扩张的消息。在目前记载元末历史的史料《庚申外史》中,作者权衡仅仅提及朱元璋的名号一次而已,而且称他为“朱镇抚”,并说他是小明王的部下,他派人把小明王从滁州迎接到应天府,过长江时遇上风浪,结果小明王覆舟而亡。这则史料被安排在至正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之间,也就是1366年到1367年之间,也就是1366年冬天的事情。这说明,在这时,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仅仅知道朱元璋不过是“朱镇抚”而已!区区一个小小的“镇抚”官,有何能耐?可见,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中的“缓称王”是何等的“低调”!

  等到陈友谅被灭,张士诚也被灭,身为大元最有实力的军事强人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和张良臣,竟然依然无休止地内斗,也是因为朱元璋的“低调”而让他们轻敌了!
  难道不是么?1361年八月,朱元璋在金陵城外的龙湾大破陈友谅部队后不久,就听闻河南的元军统帅察罕帖木儿招降了盘踞山东的红巾军将领田丰等人,军威大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主动”派人向察罕帖木儿“通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其间不乏卑辞厚币。
  察罕帖木儿一开始不予理睬,后来要全力对付山东的益都红巾军,担心朱元璋会从南面奔来插自己一刀(毕竟朱镇抚也是红巾军集团的),于是派出使者,说他已经向中央举荐朱镇抚为平章政事,希望他继续努力。
  这就是朱元璋集团与北方的元军高级官员之间最早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到,元朝军事强人察罕帖木儿认为这个朱镇抚与张士诚也是同一路货色,随便一个“平章政事”就可以打发的。
  可是,朱元璋也没有理会察罕帖木儿的所谓“回礼”。
  因为,他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天下形势还不明朗。

  就在他收到察罕帖木儿的回信不久,山东那边又传来消息:察罕帖木儿被降将田丰刺杀了!
  朱元璋脱口而出:天下无人矣!
  从此不再理会元朝政府了。元朝政府也不再理会朱镇抚了。
  “不知己不知彼”,说的也就是这个情况。
  不过,接下来,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生擒了张士诚,把长江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囊括入自己的版图,这个时候,他是“知己而不知彼”,一声令下,他发动北伐战争。
  由于不甚了解对方,朱元璋采取的战略是步步为营的蚕食政策:先取山东,去其屏障;再平河南,去其羽翼;再夺潼关,绝其外援;最后鼓行向北,燕京不战而可克!
  事实证明,他的战略是对的,因为他成功了。

  从1367年十月,到1368年八月,徐达指挥的北伐战争取得了预期的胜利,元大都轰然倒塌,明军在大都齐化门填濠而入,元朝灭亡!
  “知己知彼”矣!
  元朝的蒙古部队不过如此!
  此时的朱元璋自信心无比强大,他的所有战士全部都无视任何的蒙古军队了!
  可是,元朝的军队呢?他们对明军的了解有多少?接二连三的失败,不,是兵败如山倒,这种骨牌效应一旦形成,士气已经衰半,即便是扩廓帖木儿,听到徐达再临关中,连阵地都变换了,还要找一条深深的壕沟来自我防卫,可见,明军的震慑力,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不过,蒙古军队还真没多少次真真正正地与明军全力硬碰过!洛阳那一战是个最激烈的战斗了,元军却那么的不堪一击!明军到底有多大能耐?扩廓帖木儿也十五十六,心底不甚清楚的。

  同样道理,他甚至还不了解邓愈。
  邓愈身上早已经贴着两个标签:一是“勇于战斗”,前文的徽州之战,基本上可以表现出邓愈这两个优点。邓愈的第二个标签是“邓愈速度”,那是在对付陈友谅部将李克明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当其时,邓愈以江南行中书省(也就是朱元璋集团)参知政事兼江南行枢密院佥院的官衔坐镇江西饶州,随着陈友谅的江西大员王溥、李明道、丁普郎等将领归降朱元璋,江西北部相当一部分的陈友谅官员,无论文官还是武将,纷纷叛变,都归顺了朱元璋(傅友德也是这个时候归顺朱元璋的)。抚州大将邓克明犹豫不定,他先是向邓愈表示要归降,后又想改变。邓愈听从谋士熊鼎的建议,连夜出兵,由丛林山路急行军,一夜之间走了二百里路(这是元末明初所有战斗中最高行军速度,一夜之间的丛林山路的行军,竟然可以去到二百里,如果是大白天,那还得了)!在次日清晨抵达抚州城下。邓克明还做着到底“降还是不降”的决定时,邓愈已经兵临城下!哪里还敢抵抗?邓克明只好逃走,邓愈派兵急追,看看逃不了,邓克明下马投降!

  这是邓愈的速度,创造于1361年冬十二月某日夜间,看到这个时间,更加教人崇拜!
  邓愈的第三个标签是“善于防守”。徽州之战已经是防守的一个典范,另一个光辉的典范自然就是洪都血战了。洪都,就是现在的南昌。1363年,陈友谅感到自己的版图日益减小,不胜愤慨,决定孤注一掷,统领全部精锐水师,号称“六十万”,要与长江下游的朱元璋集团拼命。这是明代官方的定论,说陈友谅不自量力,自取灭亡。其实,陈友谅并不是随便打仗的,他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韩林儿在安丰,其时正受到已经成为元朝大臣的张士诚的猛烈攻击(这点很重要,全面“粉碎”在刘基口中“张士诚不过自守虏”的言论,安丰,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位置上处于朱元璋老家濠州的西面,都在长江以北,淮河的南岸,张士诚虽说是响应元朝中央政府的号召对付红巾军总部,如果他得手成功,也就切断了朱元璋和韩林儿政权的地理上的联系,把朱元璋的应天集团孤立在群雄之中,那时候,朱元璋就被张士诚和陈友谅全包围于应天府了),韩林儿政权的实际话事人刘福通向朱元璋救助,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亲自领兵,率徐达、常遇春紧急救援韩林儿、刘福通。结果就在安丰一带与张士诚的第一大将吕珍胶着,数轮战斗,不分胜负。陈友谅利用这个时刻,发动全力,对朱元璋作出狠命一击,谁说不是时候?谁说不是个良好的战机?另外,陈友谅同时还发出邀请函,邀请张士诚联手对付朱元璋!可以说,陈友谅这一步棋,是走对了的!

  毋庸置疑,陈友谅和张士诚已经在联合对付朱元璋了。
  可以想见,假如他俩继续保持联合作战的态势,纵然不能全歼朱元璋集团,也能够把朱元璋打得一败涂地的。
  可是,天杀的,陈友谅竟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么一个良机,他是出兵了,不过他没有直指朱元璋的政治核心金陵城,而是花了整整八十五日时间去抢夺江西的重镇洪都!
  负责镇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他以大都督的军衔率军死守洪都,时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邓愈协助防卫。朱文正分派守城任务,邓愈就在洪都的南门—抚州门对抗陈友谅的猛烈攻击。说邓愈“善于防守”不仅仅说他如何保卫着抚州门,一次次打退陈友谅的汉军,而是在城墙被击倒后,仍然能够打退敌军,重新修建好城墙。《明太祖实录》如是记载:

  “丙寅,陈友谅兵攻洪都之抚州门,其兵各戴竹盾如箕状,以御矢石,极力来攻,城坏三十余丈。邓愈以火铳击退其兵,随竖木栅。”
  城坏三十余丈,也就是城墙倒塌一百余米!一百余米的缺口,仍然未能攻克!不是说汉军如何如何不济,而是邓愈的部队如何如何的了不起!
  注意两个字:“火铳”!
  这就是大明军队战胜无数对手的先进武器—火铳!

  时间去到1370年三月十九日凌晨,邓愈再次使用他的看家武器—火铳,对付前来偷营劫寨的蒙古军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