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35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1-02 11:40:42
  为了区别开,决定从后往前,还是那句话,尽自己努力,做到“辞能达意”。否则当真是在众多前辈大家面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那就不美了。当然,不当不足之处,尽请各位亲们吐槽、指正。
  日期:2019-01-02 11:45:37
  正解论语(1):孔子主张知命吗?该如何知命?如若不主张知命,又该如何解读“不知命不以为君子”?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日期:2019-01-02 11:46:13

  本章可有两种句读。
  句读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具智慧,其命便不足以成为君子。
  一个人如果家世好、但不学无术、无所智慧的话,那么便只能空有君子之名,而无君子之实;正所谓“名不称焉”(15·20),这是被真正的君子所痛恨且应竭力避免的。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具智慧,其礼便不足以立足并得以畅行。
  春秋时期,之所以天下大乱,并非因为已无完备的礼乐制度;而是因为礼已形同虚设,有礼不行、有礼不仁,未能做到“为政以德。齐之以礼”(2·3)。这便是从政者缺乏智慧的表现。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具智慧,其言论便不足以智慧人。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4·4),而“有德”的条件之一,便是要求具有智慧。

  日期:2019-01-02 11:47:09
  句读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懂得命,便不足以成为君子。
  何为“命”?可有三种说法。一、如李泽厚先生引《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即“人力所不能控制、难以预测的某种外在的力量、前景、遭遇或结果”;二、如《论语诠解》所讲:“此处的‘命’为‘天命’。孔子自述人生各时期的不同境界时,就说‘五十知天命’(2·4),人应对‘天命’有敬畏,‘君子有三畏’之一为‘畏天命’(16·7)”;三、如赵又春先生认为:“‘命’字理解为政令,‘知命’就是指‘懂得政策法令’”。

  第一说,“‘命’是偶然性…就人生总体来讲,总被偶然性影响着、支配着”。这点,我们从《论语》中便可感受到: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2·5)、“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4·4)。不过,正是因为“命”具有偶然性,“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如何“知命”便成为难题。我想,莫非孔子是鼓励君子都去找儒士算命,或者想让君子都去学些命理知识,成为儒士。然而,据南怀瑾先生所言:“孔子时代还没有用八字算命的事,用八字算命兴起在唐代”,即使早一点,亦是到两汉之际,四柱八字预测理论,才得以初步形成,其关键人物王充,他提出了禀气说。因此,孔子学《易》,主要是为了“可以无大过”(7·16),而非“知命”。

  第二说,将“命”理解为“天命”,即:天道乃至自然的运行规律,社会和人生的基本规则。这样自然可将“命”的“偶然”变成“天命”的“必然”,从而提高了知晓的可能性。不过,本章,孔子为何提到的是“命”而非“天命”;这点,或许可如赵又春先生所说:“大概是因‘知命、知礼、知言’说起来顺口些,加个‘天’字,音节不一样多,就不整齐了”。然而,果真如此吗?则未可知。

  第三说,将“命”理解为“政令”,能够使得“语言、礼制、政令,这三者都属于‘社会’,都是指导、约束人的行为的东西,可视为‘同一序列的概念’;‘知言’、‘知礼’、‘知命(政令)’都是‘操作性活动’,从而省去将‘命’解释为‘命运或天命’而造成的麻烦”。然而,如照此说,本章的“命”便与《论语》中其他四处“命”的理解有所不同。果真要如此吗?同样,未可知。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懂得礼,便不足以立身于社会。
  本句,可与“不学礼,无以立”(16·11)相参读。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析语言,便不能了解他人。
  通过“知言”,从某种程度来说,的确可以“知人”,但未必全面。正如孔子所说,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非“听其言”便“信其行”(5·10)。再则,很多时候,即便是一字不差的言语,从不同人物嘴中说出来,意思便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譬如“缙,犹在耶”这句话,如果出自路人之口,便是好奇地询问;如果出自故人之口,便是担心与问候;但这句话恰恰出自明成祖朱棣之口,于是便成了压死解缙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见,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是通过“知言”来“知人”,而是通过“知人”来“知言”。如果仅凭自己的主观去分析语言,那么恐怕便不是在“知人”而是在“度人”。况且,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4·24),而他自己更是“予欲无言”(17·19);敢情其真实目的便是不想被人熟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