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7节

作者: 折冲万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年,靺鞨又被高句丽裹挟,会同百济,侵扰新罗。新罗不敌,危在旦夕,唐朝见状,急忙派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征讨高句丽。由此,唐朝灭亡高句丽、百济之战的帷幕,正式拉开。此后,唐高宗先后数次对高句丽用兵。其中,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高宗再遣契苾何力、苏定方等率十万军,进攻高句丽。此战,靺鞨兵又被高句丽推到抵御唐军的最前沿。据《旧唐书》记载,高句丽统帅渊盖苏文“请高句丽兵十五万屯辽水”,又“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但靺鞨士兵据守的南苏城,很快就被唐将契芯何力“奋击破之,斩首万级”。笔者认为,《旧唐书》对靺鞨士兵的数量,未免夸大了。以当时的靺鞨族群总人口而论,靺鞨兵无论如何,达不到数万之众,除非是算上老幼妇孺的全体部众。但有一点可信,那就是南苏城破后,作为高句丽的炮灰,靺鞨人再度遭到了唐军的无情屠戮。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去世。渊盖苏文诸子不和,并导致高句丽内乱,这就给了唐朝绝佳的可乘之机。渊盖苏文长子泉男生,不满弟弟泉男建夺权,转而向唐朝投诚求援。唐高宗立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而后,各路唐军齐头并进,讨伐高句丽。至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终于灭了东北地区的强国高句丽。而后,唐朝将其境划分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两万镇守高句丽故地。

  高句丽灭亡后,唐朝最为头疼的,当属如何防止高句丽遗民造反。当时,高句丽故地的民心不服,屡屡叛乱。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高句丽余众起事反叛,大批忠于高句丽的靺鞨人,也参与其中。唐朝特派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李谨行(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之子),前往平叛。显然,高句丽故土的靺鞨人,对李谨行的粟末靺鞨出身不感冒。李谨行刚于瓠芦河(今朝鲜洛江中游)之西,大破高丽叛众。很快,“高丽引靺鞨”之众,便又猛攻李谨行妻刘氏所在的奴城(今平壤西北)。为了安抚高句丽故土的遗民及靺鞨人,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唐高宗册封,时已虏至内地,任工部尚书的高句丽末代君主高藏,为辽东都督,命其重返高句丽。寄望高藏重返故土后,能安抚当地民众,稳定局势。哪知高藏返回高句丽后,竟暗自勾结靺鞨人谋反。最终,事泄而谋不成,高藏被唐朝流放至四川邛州,后死于贬所。

  为彻底杜绝高句丽遗民的反抗,被激怒的唐朝开始大规模,向外迁徙高句丽遗民。原高句丽统治民族高句丽人,则是重点迁徙对象。上至高句丽王公大臣、商旅名流,下至百姓中身强力壮者,皆被强制迁往内地,唯有“弱窭者留安东”。学者考证,高句丽国内生活着,高句丽人、汉人、靺鞨人,还要少量契丹人、突厥人、新罗人、百济人。对唐战争中,高句丽军至少战殁20万。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总人口仍有69.7万户,约350万口。其中,高句丽人约100万(亦说为110万)。至于被掳往内地的高句丽人,学术界认为,少则34.5万,多则50余万。随着新罗向半岛北部的不断扩张,高句丽南方的小部分人口,成了新罗属民,数量约有19万。剩余的高句丽人中,流入突厥至少10万,流入靺鞨及后来的渤海国,亦不少于15万。另有不到2000人,流入日本。能够留居故地的高句丽人,则仅存万余人。

  就这样,随着高句丽政权的国灭政熄,高句丽人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
  日期:2019-08-03 20:41:01
  五、
  介于靺鞨人长期效命于高句丽,并积极参与高句丽遗民的反叛。唐朝特将靺鞨人中,那些具有反唐倾向的激进分子,共约数万人,一并掳至内地。虽不是举族皆迁,但靺鞨各部的上层首领、酋长,俱在迁徙之列。由于群龙无首,那些留在故土的靺鞨部众,就成了一盘散沙,只得乖乖臣服于唐朝的安东都护府,为唐朝效命。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朝名将刘仁轨征讨新罗,破其众于七重城,期间,刘仁轨曾“以靺鞨兵浮海略南境,斩获甚众”。这些为唐朝驱使,同新罗厮杀的“靺鞨”,就应是原属高句丽,后归附唐朝的的靺鞨部众。

  作为第三批内迁的靺鞨人,粟末靺鞨、白山靺鞨都曾臣属于高句丽。但白山靺鞨同高句丽的关系更为密切,算得上是高句丽的忠心爪牙。故而,白山靺鞨成了唐朝重点防范及迁徙的对象。据《旧唐书》记载,“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除了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外,“泊咄、安居(车)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灭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依往前惯例,第三批内迁的靺鞨人,照旧被唐朝安置于营州。这样,靺鞨族群最重要的两个部落粟末部、白山部便聚于一地。又因此前,粟末靺鞨最先迁入营州,且数量至少有四、五万之众。相比于后来的白山靺鞨,先入为主的粟末靺鞨明显占有主导优势。于是,白山部逐渐融入粟末部中,成为广义粟末靺鞨的一部分。机缘之下,粟末靺鞨越发壮大。

  当时,营州是唐朝为控制东北地区的契丹、奚、突厥等部族,大力打造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为强化管理,唐朝特于营州,设立营州都督府。随着大量靺鞨部众的不断涌入,营州也成了靺鞨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到武则天时期,营州地区的靺鞨人高达十万以上。可居于营州的少数民族,不止靺鞨一支民族。尤其,在唐朝“复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兼统松漠、饶乐地,置东夷校尉”后,营州的管辖范围扩大至契丹、奚两番。同时,契丹、奚两番在营州的地位,也逐渐压过靺鞨。学者推测,不计奚人,营州所辖的契丹大贺氏联盟,就有八个部族,二十万人口,兵甲四万余。若以两番合计,其人数更是大大超过了靺鞨。受此影响,营州城内的靺鞨人被迫抱成一团,早先内属的靺鞨人与新内迁的靺鞨人加速融合。但在另一方面,营州城内的靺鞨人,也开始对当地日益强大的契丹集团产生依赖。

  武周革唐命后,刚愎自用的营州都督赵文翙肆意凌辱治下百姓,激起了包括契丹、靺鞨在内的各族民众强烈不满。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营州所辖的契丹地区发生饥荒,广大百姓生活无著,穷困潦倒。而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仅不加赈给,还“视酋长如奴仆”,加之,赵文翙曾多次侵侮契丹部属,引得契丹民怨沸腾。五月十二日,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趁机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杀了营州都督赵文刿,史称,营州之乱。表面上看,营州之乱是由营州都督赵文翙的个人原因引起得。但实际上,仅凭赵文翙的个人因素,不可能造成如此大规模的叛乱。所谓“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等,只是叛乱的诱因和导火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