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22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下令,从即日起皇太子从国库拿东西,管理国库的那些大官小吏们不要给予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当时左庶子张玄素上书劝谏,他虽然是你亲儿子,国库也就你们老李家仓库,可还是要有个法来约束。结果,张玄素在早朝时被太子派人伺机狠揍一顿,几乎把他给打死!太宗也不追究。同年,国家出了个巨贪党仁弘,按罪当诛,太宗亲自作秀,再次曲法护其命。说他,功大于过,不要动不动就杀人,这样不好。汉王李元昌是个祸害,所干的事没几件好事,又常常无端杀害劝谏他的侍臣,太宗却睁只眼闭只眼,也不依法处理。撇开史书中唐太宗有关“法制”的光辉语录,对比研究贞观时期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诸如此类的事例还真不少。

  待续待续
  唐太宗在位时,一直梦想恢复封建诸侯制度,而这种制度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最可能导致内乱和亡国。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就想建立封建世袭制度。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不顾魏征等大臣劝告,有旨命令官员起草封建条例,定等级,实行皇族与功勋大臣世袭封建。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6月,下诏,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他们的子孙可以世袭,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也可以世袭。除非有大故,不得黜免。然而以唐太宗的脾性和手腕,将大臣分封在外又难免重演“狡兔死,走狗烹”或君疑臣反之类历史惨剧。我们就拿出生入死为唐太宗效力多年的尉迟敬德为例,贞观十三年二月,唐太宗就责问尉迟敬德说:“人家都说你想造反,这是为什么呢?”尉迟敬德这个夺槊陷阵智勇双全的猛将,当时吓得就解衣投地,露出为唐王室打天下留下的满身伤疤。“主公,我跟着你征战多年,破王世充、窦建德,后来又打败刘黑闼、徐圆朗,玄武门外,我一个人……。”打住,打住,别说了,兄弟。唐太宗有所感动,赶忙打住,真怕这小子把他底给掀了。你想想,连尉迟敬德这样的大臣都可能受到怀疑,还有谁敢放心地受封到外地去呢?同月,左庶子于志宁、侍御史马周等上梳谏唐太宗不要实行分封制,而长孙无忌等又上表不愿受封离京。于是唐太宗才下诏停止世袭封建。应该说唐太宗的分封梦就到此为止了。可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在留与接班人的《帝范》中仍然对“封建亲戚”念念不忘!有史可查的20多年中,唐太宗一直想实行世袭分封制!这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小事!唐太宗是否真心想分封功臣姑且不论,但他想分封皇子皇孙却由此可见是不争的事实。而历代分封、世袭致乱的史实又证明,分封诸侯乃亡国之路。

  各位看管要说了,历史上如果那些三皇五帝要列举一两个过失,谁没有啊!眼睛不要老是盯着一个短处,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一个短处会要了很多人的命,造成的影响会改变一个时代。贞观22年,李世民对自己的功过作了总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尤有不及,固多愧矣。)太宗能在晚年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自己的过失,并不以为自己尽美尽善,实属难能可贵“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用来形容太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既然人家李世民自己都不客气了,咱也不能一味地为其当吹鼓手。下面我要说的是唐太宗安边失计,黩武祸民导致了扰外乱内的严重后果。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很多人都上奏说岭南冯盎反了,唐太宗命令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幸亏魏征及时剖析形势,用三寸不烂之舌力辩其未反。事实证明魏征判断正确,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而且可能祸乱南中国的冤战。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昌平定后,褚遂良建议立高昌子弟为藩辅,唐太宗却不纳谏,反发兵守其地,耗财扰民未得其利,以致突厥入寇,后悔不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拒不纳谏,先允婚真诚和亲的薛延陀,待其历经艰辛、翻山越岭,不远万里而来时,又耍诡计赖婚用心阴毒却埋下外交失信的后患。随后几年,唐太宗伐高丽时,薛延陀引兵寇边,唐十数州不得安宁。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起,唐太宗不听劝谏,多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劳民伤财而未能如愿。征战中甚至不采纳江夏王李道宗奇兵袭敌根本的正确战术建议,反屯兵于坚城之下,攻打安市近半年之久!终于兵疲粮尽而无功,不得不狼狈返回,悔恨无及。可悔恨之后,又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为了制造进攻高丽的大量海用战船,不但役及江南十二州民众,而且影响了中国西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

  房玄龄死前劝谏不要再伐高丽,老臣句句带血的话说得唐太宗都要哭了。可是,谏归谏,战归战。唐太宗对房玄龄的进谏表扬一番后,仍然放手发动战争。终于在“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卖儿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的情况下引起雅、邛、眉三州人民造反。朝廷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内乱,唐太宗本人也在人民的反抗声中暴病而亡。因此,由于唐太宗好大喜功,黩武祸民,扰外乱内,几乎重蹈隋朝覆辙。

  李二同志有俭约为治之虚名,更有奢纵失度的实行。翻开史书,关于该同志俭约自律的语录比比皆是。可是据有关记载,“太宗常幸洛阳。颇见可欲。多治隋氏旧宫,或纵田游……”。翻开历史我们也能见到下面的记载。
  贞观八年(634年)冬十月造大明宫。贞观十一年(637年)春,修飞山宫。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新作襄城宫。
  有人会说,当时天下太平,国库殷实,不搞搞形象工程怎么能凸显盛世气象。实际上当时并非天下无事,那几年由于赋役沉重,人民已经怨声载道,人们私下议论,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而在西疆唐朝的军队正与叛羌及吐谷浑打得不可开交。就在唐太宗说“天下无事”的上月,暴雨还使洛水成灾,淹死了六千余人。魏征力劝唐太宗纳谏,皇上现在正是多事之秋,你就不能少些游猎玩乐,与天下臣民共克时艰吗?唐太宗嘴上答应的很干脆,老魏,说的在理,我记下了,今天我有些累了,你也够辛苦的,我们回头再说这事。可是仅仅两个月后,唐太宗又到洛阳苑打猎去了。上行下效,吴王李恪当时也常去打猎,被侍御史柳范奏弹。唐太宗责怪长史权万纪没有把他儿子教育好,当时就叫人把权万纪拿下以正国法,杀了。唐太宗为此对侍臣们说:“权万纪不能纠正我儿子的错误过失,应该处死刑。”柳范进谏说:“房玄龄辅佐陛下时,尚且不能劝阻陛下您打猎,难道能单独处罚权万纪吗?”唐太宗恼羞成怒,一甩衣袖进了内殿。过了很长时间,太宗召见柳范说:“为什么你要顶撞我呢?”这柳范脑筋转得也快,赶快接话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会正直。陛下您仁厚英明,微臣敢不尽忠直言吗!”太宗的怒气这才平息下来。仅仅几个月后的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又东巡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因供奉不精多被责罚。

  贞观十二年与十三年,风起云涌的反叛在巫州、霸州、巴州、钧州、明州、壁州、洋州、集州等地爆发。唐太宗一边疑惑“创业与守成孰难”,一边仍然巡幸田猎不已。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四月,唐太宗兴兵高丽的同时将终南山太和宫整修为翠微宫。七月,又增建玉华宫于宜春之凤皇谷,且每一次的大兴土木,所费已巨亿计”。 唐太宗如此作为,人民在“贞观之治”中的负担也就可想而知了。(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