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实在太有意思》
第13节

作者: 杨胜章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谓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此二十四人可以说是:“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
  对于一个大老板来说,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做到凡事主动出击,主动总结,主动认错,以上三个主动都兼顾的话,那可就是天下无敌万事大吉。
  可是,比失败更令人恐惧的是沮丧懊悔,比成功更使人喜悦的是独具慧眼。李世民是一个硬汉,比起那些怂得一掐就流鼻涕的人来说,李世民实在太成功了。
  所谓选拔人才,那是给自己找一群默默耕耘的牛和一条依偎在旁的狗,于是李世民大唐王朝出现了忠心耿耿至死追随的太监,而且从来没有得到一星半点的权势和油水。

  人才在三百六十行里都有,选拔起来必定是不光会吃饭而且会喝酒,不能菜篮子装泥鳅,走的走,溜的溜,一定要拧成一股绳,牢牢把握在手。
  李世民的成功之处是善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凡是能够贡献给国家一份力量的都要聚拢来,不分出身,不分老幼、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只要是品学兼优的一概得以重用,可以说大唐帝国的人才就是炸糊的辣椒拌醋糖,苦辣酸甜咸样样全 。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把自己变成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高手在民间,李世民首先是一个强者,李世民帮助弱者的方式便是破格提拔民间人才。
  在这方面,李世民主要体现在了对马周的任用和提拔。
  马周实际上是一个业余枪手,但是一直没有闪耀出金子的光芒,只能在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功臣常何家当门客,是属于混吃等死郁郁不得志的那种人。
  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想者马周终于等到了结束自己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机会。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的某一个艳阳天,李世民召集大臣们针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朝政的得失发表言论,以便做到良策治国选拔人才。
  轮到常何发言,此人打仗是好手,但是文化方面令人着急,他唯有像小寡妇望花轿,干着急的份。

  常何抓耳挠腮地想半天,本想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口若悬河唾沫乱飞地说一通,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下,原因是平素讲话必须带有感叹号的器官名称才能讲得下去,可是众目睽暌大庭广众之下,实在是太不雅。
  李世民给他一个台阶下:“布置你一个作业,回家想好了,写在纸上交给我就欧了。”
  这可是要常何的亲命了,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握毛笔的姿势像拄着拐杖,只好回家开会,让门客们给自己想办法忽悠蒙混过关完成任务。
  对门客们来说,吃吃喝喝倒是行家里手,但是要肚里的墨水却一滴都没有。正当常何难受得像痔疮发作的时候,马周站起来,慢条斯里地说道:“难道大人忘记我以前是干什么的了吗?”
  说起马周,纯粹是个郁郁不得志之人,博州茌平人,和很多传奇故事一样,从小父母双亡一人独忙,家徒四壁经常便秘,出门不是被人唾弃就是垂头丧气,俗话说自古寒门出学子,他虽然没有凿壁偷光,但是经常闹书荒,是铁杆书迷,对历史典籍尤为精通。
  不久,马周长大成人,利用渊博的学识谋了一个博州助教的职务,本来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但是他不甘心一辈子窝在乡下,时常怠工旷课,学生们连见他一面都很难得,所以都不认识他。
  于是,他的领导一纸命令,年终考核不合格者扣除奖金,马周留下一句老子不是你们一座小学校就能容得下的人,天下很大,李世民也不差,何不到长安去施展抱负,他成为大唐帝国的北漂一族。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时,马周才到常何家不过半年,没想到却成为出口转内销,高级的处理品了。
  日期:2019-08-04 21:25:46
  3、大殿上忽见魏征 胸口里鹞鹰黄焖
  马周大笔一挥,一气呵成,从一二三四五到“三公和两母”,刷刷声不断,不管从李世民的口味、品味,还是体位,都特适合李世民个人的胃,共计20余条提案。
  第二天,没当回事兴趣索然的常何大腹便便嬉皮笑脸地把提案递给李世民,他是药铺里卖棺材,往最坏处想,想敷衍了事交差完事,大不了被李世民大骂一顿,气顺了也就可以溜之大吉回家睡觉了。
  李世民看着看着,眼睛像鸡蛋滚入油缸里,变得又圆又亮起来,大笑一声,然后非常正经地说道:“常何这人是得道升天,还是进行世界上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了,竟然写出如此大气磅礴、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

  等待挨骂的常何眨巴着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左顾右盼,也是没人搭理,认为李世民在和自己开国际玩笑,搞正话反说那一套,战战兢兢地跪下来,生怕是开水泼老鼠,不死也要脱层皮,结结巴巴地说:“陛下,没这么埋汰人的,而且您的笑声有点儿渗人。”
  李世民严肃认真地说:“我实话实说,好久没看到令人振奋的好文章了,想不到是出自你的手。”
  常何这才缓过神来,一五一十地说是自己的门客马周给自己当了一回枪手。李世民兴高采烈地说:“你府上真是人才济济,快把他叫来给我看看。”
  但是,派去邀请马周的人不是很顺利,马周搞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弄得来人认为是买眼药进了石灰店,走错了门。

  马周这厮硬是躲在一个不易察觉的隐蔽处,也不怕皇帝发酒疯,咋说咋有理,反正有点儿不给李世民面子,以至于派遣了三批次人马都找不到他,终于第四次才找到他。
  马周受宠若惊,这是要砍头的节奏吗?马周想:常何是哈巴狗逮老鼠,象猫没猫的本事,莫非是他供出了是我代笔,稍有不慎,脑袋掉了都不知道。
  迫不得已地战战兢兢地来到大殿上,李世民和蔼可亲的形象深深感染了马周,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礼贤下士的大人物,他顿时变得镇定起来。
  李世民像个谦虚的小学生,在大殿上虚心请教马周很多问题,马周有条有理地回答,没有一肚子的学问是回答不出的,李世民高兴地如同捡了一个大宝贝,说道:“如此罕见的人才,我要定了,现在立即马上到门下省上班吧。”
  马周从垃圾堆里的破鞋没人要的货变成了一颗政治新星,实在是完爆当年的很多大臣,成为了李世民人尽其才的用人典范。
  在唐朝,马周得到了重用,可算是家里请吹鼓手,名声在外了。

  但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应该是人的诉求传达到社会没有,坏人增多了,好人的言论没有得到畅通传达,那么社会风气也会变得像在脚盆里和面,香臭好坏不分了。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李世民找到了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实在是很难走,因为它太需要检测人的忍耐力了。
  为了当一个千古之帝,李世民干脆豁出去了。
  于是,唐朝政治上出现了一个词语叫纳谏,也就是打狗不需要看主人,而且还要骂主人两句,活像新任丐帮帮主被人围着吐口水一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