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第9节

作者: 子非嘉澍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元前841年这一年的伟大之处还不在于仅仅发生了国人暴动和周召共和,也不因仅仅是因为周召共和之后,纠正了许多周厉王时期过于冒进的路线和政策,还有一件事的发生,无论如何的褒扬,与其本身具有的彪炳千秋的意义相比都不算过分。
  由于这件事的发生,使这一年被后世称为信史元年。
  我们华夏的文明史号称是上下五千年,是从公元前三千年一脉相承下来的,但是夏商周以及之前的历史流于传说,缺乏正规连续的记载,只能通过出土文物和只言片语来推测。因此,也成为国际史学界并不认可中华历史五千年的理由之一。但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在周召二公的直接授意之下,西周政府开始设置史官,并且开始编年的形式官方的记载历史。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三千年中的每一年发生的事件,都有明确的记录,从未间断,每个朝代的历时和每个君主的谱系都被明确无误的接续起来。这三千年的历史,被史学界公认为信史时期,也就是有着明确无误记载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追寻祖先的足迹的时候,才能如此的自信与从容。
  周厉王,是西周历史上第一个著名昏君,但其实从其执政的功绩来说是不是功大于过,他是不是属于被人刻意抹黑,这里不做评价。但是厉王执政期间国家实力得到增强,诸侯藐视王室权威的情况大有改观,为后来的宣王中兴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失策无疑是维稳方面出现了较大疏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言论,致使遭到贵族和平民的联合抵制。就像葛优老师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周厉王的功过是非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不是说翻案就能翻案的,但是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念是以被他被驱逐的事件为起点而开始的,堪称是历史的开创纪元者,以这种方式为万代子孙铭记,不知道这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西周这台已经运转了两百多年的破车,再加上周厉王的野蛮驾驶,车况更加的糟糕,国家更加的疲乏无力了。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平静的死去,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曾经辉煌的首都,镐京。而此刻,没有国君的西周,已经在周召共和行政体制下,运转了整整十四年。
  十四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当年年富力强周召二老垂垂老矣,很多参与或者幕后支持国人暴动的人都已经故去,当年还是十来岁孩子的太子姬静,也年近而立之年。
  “十四年了,也该有个了断了。”
  作为西周朝廷中最为位高权重的两巨头,周公和召公,在经过了一番深入的商议之后,决定在群臣面前做出他们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在朝会上,召公姬虎朗声宣布。“日前,彘地有人前来,大王业已归天。大王留下遗命,希望太子姬静能够统继大位。”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诸位朝臣纷纷交头接耳,“太子不是在国人暴动中已经被打死了么?”
  “老朽和周公自国人暴乱之日起,为了周室社稷之安危,能够不愧对姬氏先祖以及文王、武王之在天之灵,暂摄朝政,至今已经有一十四年。执国以来,我二人亲力亲为,谨小慎微,不敢有一二非分之想。大王虽施政略有偏颇,但所幸周室未失天命,且太子并未有可指摘之行,老朽与周公皆以为可堪托付社稷,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老成持重的虢公清了清嗓子,上前答话。“太子承继大统自然无话可说,但是太子已于十四年前暴毙于乱民手下,就是在您家门口,召公您难道忘了么?”
  “如果太子还在,那诸位愿意拥戴他为君么?”
  “那是自然,若太子在,吾等皆愿奉太子为君,万死不辞!”

  召公略微侧身,向身后的黑暗处深施一礼,“老朽与满朝众臣恭请太子大架临朝。”
  话音落处,只见一个仪态雍容的中年男子,缓步走出黑暗,站在了朝堂之上,略施一礼,与满朝重臣见过。
  满堂皆惊,人们惊愕于造化竟然能够如此的安排。虢公有点儿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耳朵,“也就是说当年被暴民打死的,另有其人?”要说召公老先生的保密工作做的真是滴水不漏,十四年过去了,人们竟没有怀疑过太子被人吊过包。
  召公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目光看向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当日国人暴乱之时,太子临危来投,向老朽寻求庇护。荡起千钧一发之时,众怒一时之间难以平复,老朽为了保存姬周之嫡系血脉,让我与太子年纪相仿的儿子替太子受难。这十四年来,我当做儿子养大的其实是当朝的太子。”
  真相大白了。
  原来十四年前被乱民打死的所谓太子,原来是召公的儿子,而召公为了姬周的社稷安稳,竟然用了自己的儿子为天子殉葬。夫复何言?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场暴乱的参与者或者见证者或者已经故去,或者垂垂老矣,让一切都随风去吧。
  这个沧桑的王朝艰难为继,已经在也经不起风波的侵袭,那就这样吧。
  于是,周公和召公走下王座,带领着所有的诸侯和勋贵,郑重其事的向太子姬静参拜,定下君臣之礼。从这一天开始,太子姬静成为新一代的周天子,是为周宣王。
  日期:2019-12-25 23:49:09
  ~~~~~~~~~~~~·
  016
  周宣王在死里逃生之后,在晚了十四年之后,终于拿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权杖。成为周天子之后,宣王把跟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姬友封在了郑,也就是现在陕西华县的东部,让他为周王室防御犬戎,这就是郑国的始封之君主郑桓公。郑桓公虽然封地在郑,但是自己在镐京担任周朝的司徒,掌管天下的土地与户籍,可谓是周宣王最为倚重的肱股之臣。周宣王深知这个王座的来之不易,在完成了对自己心腹势力的培植之后,对于以周公和召公为首的勋贵集团言听计从,不打破从周召共和以来所明确的利益格局。对于为了自己贡献了一个亲儿子的召公,更是以父事之。

  在宣王执政的初期,政治上稳定,诸侯们该进贡的进贡,该觐见的觐见,天子与诸侯相安无事。周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佐之下,政通人和,国家似乎比周召共和时期更加强盛,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为宣王中兴。
  可惜,这一次中兴的所谓盛世,被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是一次西周王室不断衰落的回光返照。

  周宣王四年,周公和召公先后去世。
  没有了周公和召公的鼎力扶持,或者说是限制,周宣王心中号令天下野心开始沸腾,他要重新树立起周王室的权威。
  于是,周宣王再一次走上了其父周厉王南征北战的老路。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指责周宣王的穷兵黩武,实在是某种程度上的形势所迫。就像一个天平,诸侯与周王室力量此消彼长,中央经过连年变乱,对于周边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周边的戎狄见有机可乘,纷纷开始兴风作乱,也是周宣王选择对外用兵的现实的需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