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宋元——北宋卷》
第11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天晚上,大军停留在大梁东北的陈桥驿(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境内),军中已出现异常情况,不少士兵们聚集在一起,说道:“主上年幼,还未亲政。如今,我等出生入死,为国家破敌,又有谁知道呢?不如先拥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为时不晚啊。”
  赵匡胤的心腹、都押牙李处耘将这一情况,禀报给了赵匡胤的弟弟、内殿祗候供奉都知赵匡义,然后,二人一起去见归德(治所今河南省商丘市、赵匡胤兼任)节度使掌书记赵普。一说,李处耘禀报赵匡义之后,就与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商议,又召来了散指挥使马仁瑀、殿前都虞候李汉超等人一起决定下来,然后,又来见赵普。
  需要说明的是:赵匡义到底参加没有参加陈桥兵变,历来也是有争议的。《太祖实录》经过宋太宗、宋真宗父子二人组织人员四次修撰,第一次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一月,由宋太宗下令李昉等人修撰,沈伦监修。宋太宗对这次修撰的实录并不满意,此后,他对宰相们说:“太祖朝事,耳目相接,今《实录》中颇有漏略,可集史官重撰。”苏易简回答:“近代交由学士扈蒙修史,蒙性选怯,逼于权势,多所回避,甚非直笔。”宋太宗又对陈桥兵变的写法做出具体指示,他说:“太祖受命之际,固非谋虑所及。昔曹操、司马仲达皆数十年窥伺神器,先邀九锡,至于易世,方有传禅之事。太祖尽力周室,中外所知,及登大宝,非有意也。无何,边吏言契丹侵轶,太祖方醉卧传舍中,朕与赵普、李处耘并在左右,无何众愤汹汹,擐甲露刃者云集,请登天位以副人望,此盖历数所钟,且非人力所能效也。当时本末,史官所记殊阙然,宜令(李)至等别加缀辑。”遂于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四月二日,命令李至、张洎等人重修,但此次修撰并不顺利,也没有成书。到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由吕端、李沆等人重修《太祖实录》,到次年六月修成。在这一次重修期间,编修官之一的王禹偁因“直书其事,执政以为禹偁轻重其间”,被贬知黄州。到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二月,宋真宗依然认为李沆等人所修的有缺漏,再次令王安仁等人重修,但此次重修的具体情况也不详。沈伦本就称为旧录,李沆本就称为新录。

  《宋史〮太宗本纪》没有记载赵匡义是否参加了陈桥兵变,《宋史〮太祖本纪》和《宋史〮赵普传》记载赵匡义是参加了的,内容分别是:“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该两处记载,赵匡义在当时的作用就是入内禀报。然而,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就增加赵匡义很多戏份,有约束众将之言等等。

  那么,赵匡义是否参加了陈桥兵变呢?《邵氏闻见录》卷七引《建隆遗事》记载:“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指赵匡义)辈皆惊跃奔走出迎。”说的是,在赵匡胤领兵返回大梁时,赵匡义等人才高兴地飞马出迎,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在陈桥驿。从情理上分析,赵匡义不在陈桥驿的可能性很大,其一,赵匡胤领兵出城,留下弟弟赵匡义在城内照顾家眷,并与同样留在城内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里应外合,应付实发事件,是合理的。其二,赵匡义的身份是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是皇帝身边的侍奉官,没有理由在出兵之初就跟着统兵将领随军。其三,《续资治通鉴长编》依据的新录,在不少地方有意增加了赵匡义的分量,赵匡义在当上皇帝以后,主观上需要凸显自己在陈桥兵变的地位,比如新录记载,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而旧录则称,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这种刻意增加自己戏份的做法,反而是弄巧成拙,让人对他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都会产生质疑。

  我们暂且根据现存的主流史料,把疑窦放在一边,继续说众将见到赵普、赵匡义以后发生的事情。话说赵普和赵匡义还未说完话,众将就突然闯进门来,七嘴八舌,赵普、赵匡义二人各自劝说,并吓唬众将们道:“太尉(指赵匡胤)赤胆忠心,等他知道了,肯定不会饶过你们的。”众将听了,相视无言,也有人悄悄退下来了。又等了一会儿,众将再次聚集起来,拔出佩刀,大呼道:“军令:凡是在军中两人私下交头接耳的,都要灭门。如今,我等已经决定拥立点检为天子,点检如果不从,则我等又岂肯就此罢手,遭受灭门之祸呢!”赵普见此事已无法中止,遂与赵匡义同声呵斥道:“拥立天子,可是件大事啊,要缜密计划,你等岂能如此狂暴!”遂令大家一一就坐。赵普又说道:“外敌压境,不如先退敌,再说拥立之事。”众将不同意,说道:“如今,政出多门,如果等击退敌人之后,则世事难料。只需立即返回京师,拥立太尉当天子,再北上迎敌,不难击破敌人。太尉要是不接受的话,全军肯定是无法继续北上的。”赵普看了一眼赵匡义,说道:“事情既然无法逆转,就该早早约束好部下。”遂对众将说道:“改朝换代,虽说是天命,其实还在于人心所向。前军已经北渡了黄河,节度使们都还拥兵四方,一旦京城乱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外患更深,而且恐怕各地也会发生叛乱。如果你们大家能够严令将士们,不得肆意劫掠,京城秩序安定,那么全国各地自然稳定,你们大家也可以长久地保住富贵了。”众将听命,各自退下,约束本部。

  安排妥当之后,赵普又连夜派遣牙队军使郭延赟率领亲兵火速返回大梁,禀报留守大梁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二人,命其二人做好一切应对准备。

  将士们环绕着陈桥驿,等待天亮。据说,赵匡胤喝醉了酒,在陈桥驿内熟睡,对外面的事情一概不知。一月四日凌晨,将士们从四面八方呼喊着起身,声震原野。赵普和赵匡义入内禀报赵匡胤,赵匡胤这才起床。众将们已经全副武装,拥进驿站,簇拥在赵匡胤卧室房门之外,纷纷说道:“众将无主,愿拥立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披上衣服,还未及回话,就有人把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众将也走出大厅,下到院内,倒地叩拜,高呼万岁。按:黄袍可不是寻常之物,谁竟然在军中藏了一件黄袍?这个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的人又是谁呢?不是赵普,就是李处耘吧,反正是赵匡胤集团的核心成员。

  赵匡胤坚决不从,众将拒不同意,将其扶上战马,簇拥着南返。就在这时,《太祖实录》(新录)记载,赵匡义站在赵匡胤的马前,请求赵匡胤下令全军进入大梁以后,不得劫掠,而旧录则称,严禁劫掠大梁,实际上是赵匡胤自己做出的决定,无人提出此类建议。赵匡胤这时对众将说道:“你等贪图富贵,拥立我当天子,你们如果能听从我的命令,我就答应,如果不听从我的命令,我是不会当你们主上的。”众将纷纷下马,说道:“谨遵命令。”于是,赵匡胤对大家约法三章,他说道:“少帝和太后,我曾面北侍奉,公卿大臣们都是我的同僚,你等均不得妄加凌辱。近代以来,帝王入京,都会纵兵大掠,擅抢国库,你等不能效仿,等到安定之后,我会重重赏赐你们的。不然的话,我会灭你们的全家。”众将纷纷答应。对于赵匡胤的约法三章,《丁晋公谈录》记载稍有不同,称当时赵匡胤说的是:“你们入城,不得惊动府库,不得杀害人民,不得取夺财物”云云,但大体相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