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第4节

作者: cdnwpu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距今7500年的奉节县鱼腹浦遗址、距今六七千年的广元中子铺营盘梁遗址;
  川西北岷江上游距今5500~6000年的茂县营盘山遗址;
  峡江流域的距今5300~6000年的巫山大溪文化、峡江两岸的甘井沟遗址群;
  盆地东北部的通江擂鼓寨遗址、盆地北部距今4300~5000年的边堆山遗址;
  大渡河上游距今至少3500年的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

  大渡河下游距今3500~4000年的汉源狮子山遗址;
  川西南安宁河流域距今3000~4000年的横栏山遗址和礼州遗址;青衣江流域 雅安遗址群等;
  成都平原上的距今3700~4500年的宝墩文化和同期的三星堆一期文化,同时期的还有都江堰芒城遗址、温江鱼凫村古城遗址、郫县古城村古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和紫竹村古城遗址、大邑盐店古城遗址和高山古城遗址等数座古城遗址,该时期是蚕丛和柏灌时期;
  距今3200~3800年的三星堆第二、三期才是三星堆文化,该时期是鱼凫时期;
  距今2700年~3200年的三星堆第四期文化即十二桥文化带,该时期是蜀帝时期;
  距今2300年~2600年的战国船棺文化,该时期是开明时期;
  距今2500~3000年的成都羊子山遗址,该遗址初建于公元前922年的蜀候古蜀阿吉时代,约公元前370年的开明九世杜尚慢慢开始废弃;

  举不胜举的盆地古遗址向我们昭示了盆地内的曾经过往,虽艰辛却也创造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辉煌,这些遗址静静的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事实:也许后来人不知道,但他们曾经来过,真真切切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
  四川盆地度过了艰辛漫长的旧石器蛮荒时代,跨过了日新月异的新石器远古时代,来到了充满神话传说的太古时代。时间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公元前3500~4000年,四川盆地的土著居民迎来了岷江上游的客人,正是这些客人给四川盆地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究竟来了什么样客人?他们又是怎样影响盆地内部的生态呢?下一章我们接着探讨古蜀即将进入的太古时期!
  日期:2019-11-13 12:53:26
  卷二•太古卷
  古蜀吟•太古索隐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俯首低吟帝王改,怎言是非成败。
  古之亭台楼榭,今时灰飞烟灭。蓦然回首化尘埃,唯有青山不改。
  一 太古中原
  在写古蜀太古卷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中原的五帝时代,以便对岷江上游的早期客人有一个前期认知。
  三皇时期实在太过久远,五帝时代也多是神话传说,皆难以考据,史学界对三皇的主流认知和承认的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我们且以这个为主体线路来做考究。荆越一带的早期九黎部落和古彝(夷)可能是和三皇同时期的部落,他们或许拥有着属于他们的地域文明。
  三皇时期、早期的九黎部落和古彝(夷)我们不做具体时间划分,信史上几无记载,划分具体时间对历史进程的意义也不大。大致来说,三皇时期处在旧石器末期到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三万到一万年前,三皇时期主要就三件事:学会取火和保存火;扩大食物来源;对大自然和自身关系的初步认知,这个认知顺序基本符合人类生存的进化规律。在燧人氏及其以前的远古人类仅认识和利用火就花了无数年时间,但自会运用和储存火以后,对火的运用效率必会远远高于识火的阶段,钻木取火也好,火石取火也罢,取火技能的获得给人类不论是取食还是长途迁徙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从而加速了人类大脑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间接使得阑尾逐渐退化,人体阑尾的退化过程或许和人类用火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约公元前5500年,此时游居在长江流域一带的九黎部落,因为气候湿润因素,对火的需求比对生活在气候相对干燥的黄河中上游的燧人氏伏羲氏更为强烈,最最重要的是在鄂西北房县、襄樊一带有极易获得的天然火石,也叫燧石。不论是自然环境的促使还是客观条件的支撑,九黎部落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用火条件,对火的长时间运用和日积月累的用火经验,能取食取暖能猎兽炼器,这为后来九黎部落四处征伐打下了坚实基础。远古冶铜技艺真正始祖极有可能是九黎部落,因为远古冶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易发现易采集的露天铜矿,二是火的运用必须相当熟练。九黎部落对火的运用已经十分熟练,另外就是原材料铜矿,九黎部落所在的荆越一带有露天铜矿吗?现在探明的铜矿资源在我国境内每个省份都有,但对远古人类而言,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就算知道了也挖不出来,他们只能就近就地就易取材,也就是说必须是浅表性易辨识的铜矿资源才能被发现和利用。中国五大铜都有四个在长江流域,第一个是自商朝就开采的安徽铜陵,第二个是最大的露天铜矿江西德兴、第三个是有三千多年青铜冶炼史的湖北大冶和湖北黄石,第四个是三星堆铜矿主要来源地云南东川天南铜都(三星堆和金沙另一个后期来源则是洪雅县瓦屋山,此处也是邓通铸币用铜所在地)。浅表性铜矿正是在荆越的安徽和江西居多,这给九黎部落获取这些比石头更易塑形的材料提供了更好的选择,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尝试和探索,粗糙的热熔铸铜技艺和粗制铜器在他们手中诞生了。刚开始这些铜制品主要用于祭祀,后来慢慢的制作成防御和攻击性武器,取代了骨棒、木棍和笨重的粗制武器。有了这些铜制装备,九黎部落的狩猎能力大大提高,部落实力越来越强盛,在与周边部落争斗时占尽上风。随着长时间的征伐和狩猎,几无败绩的九黎部落族人形成了一种战天斗地无所不能血性的战斗风格,九黎部落逐渐形成了想要制服猛兽就要像猛兽一样凶猛强悍和无所畏惧!史料表明荆越一带的后人似乎就有着九黎部落的血性特点,从“东方斯巴达”古庸国、到从没臣服过中原周天子的历代楚王、再到亡秦必楚的代表人物项羽,都特色鲜明的展示了这个特质。

  约公元前5000年,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九黎部族人口逐渐增多,活动区域不断扩大,慢慢的自长江中下游逐渐向黄河中下游迁徙,因为制式装备的先进和常年争斗的战斗意识给九黎族强硬通过和征服一个个游离部落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九黎部落的繁衍壮大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神话故事,山海经诸多素材就取于此,帝俊的原型非一人,乃九黎部落是也。九黎部落由南向北扩张期间,在荆州和武汉一带出现了分流,喜征伐和开疆拓土的一部沿着汉江继续向北,向北这一支中后来出现了被史书记载且统一了大半华夏的战神蚩尤,另外喜和平不好战的一部沿着长流顺流而下,到了九州之一的扬州地界,后驻居宁波一带,与当地的土著一起繁衍生息,诞生了令人惊叹不已的河姆渡文化。此支千百年后又有分支迁徙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和此地先民一起创造了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良渚文明(这地界此后分别属成鸠国—吴国—楚国—东吴—东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