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第48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7-17 06:51:55
  NO.86
  火拔归仁率众跪在他的马前,对他说:一战就损失了二十万大军,大帅您还有何面目去见天子?难道您没有看见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吗?请您跟我们一起东行!
  哥舒翰严词拒绝:我宁可像高仙芝一样死,也绝不会降贼!

  但掉毛的凤凰不如鸡,光杆的司令不如兵。
  他现在说的话就是再硬气,在火拔归仁的眼里也不过是空气。
  火拔归仁带着几个兵士一拥而上。
  哥舒翰连忙大喊:啊!不要!不要!…
  然而火拔归仁却把他说的“不要”当成了“雅蠛蝶”,非但不听,反而霸王硬上弓,像捆猪一样把哥舒翰的双脚捆在了马肚子上,随后带着他直奔潼关,投降了叛军。
  很快,哥舒翰被押送到了洛阳,带到了安禄山面前。

  安禄山洋洋得意地问他:你以前一直看不起我?现在感觉怎么样啊?
  哥舒翰怒目圆睁,不屑一顾地说:虽然你现在很得意。但别忘了,老天要玩残一个人,一般都会把他捧得高高的,因为这样摔下来死得更惨!
  安禄山恼羞成怒,下令将哥舒翰处死。
  随后哥舒翰高呼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不太疼。杀了哥舒翰,还有后来人!”的口号,壮烈牺牲。
  …
  是不是很悲壮?
  确实很悲壮—唯一的缺点是:它不是真的,而是我虚构的。

  事实上,史书上记载的与之完全相反:
  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哥舒翰在被俘后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竟然一下子秒变大怂包。
  他扑通一声跪在了安禄山面前,叩头如捣蒜:臣肉眼凡胎,不识圣人,罪该万死。不过如今天下尚未太平,常山的李光弼、东平(今山东东平)的李祗、南阳(今河南南阳)的鲁炅都曾是我的部下,陛下如能留臣一命,让臣写信招降他们,不日就可平定天下。
  安禄山大喜,当即封哥舒翰为司空、同平章事。

  同时他又把火拔归仁抓起来斩首:你不忠不义,我岂能容你!
  但没过多久,安禄山就变了脸。
  因为事实证明,哥舒翰对他毫无用处—哥舒翰给李光弼等人写的招降信,都无一例外地被退了回来!
  不仅如此,李光弼等人还在回信中责骂哥舒翰贪生怕死,不能以死报国,辜负了朝廷的信任!
  安禄山大失所望。
  他并不是宽宏大量的人,发现哥舒翰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还会再厚待这个当年的死对头吗?

  会就不是安禄山了。
  很快,哥舒翰就被囚禁了起来。
  他失去的不止是自由,还有他的一世英名!
  这当然不是哥舒翰一人的悲剧。

  潼关失守后,河东(今山西永济)、华阴(今陕西渭南华州区)、冯翊(今陕西大荔)、上洛(今陕西商洛)等地的唐朝守将都纷纷弃城而逃,士兵们也都作鸟兽散。
  大唐国都长安就此门户洞开!
  显然,长安的陷落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皇帝李隆基对此也心知肚明。
  哥舒翰兵败灵宝后,曾第一时间派人回京报告。

  李隆基没有召见。
  因为他似乎已经猜到发生了什么。
  不过,此时的他对保住潼关还抱有一丝希望,还特意派杨国忠的亲信、剑南将领李福德率三千人前往潼关驰援。
  直到六月九日也就是潼关陷落那天的傍晚,他登上高台,没有看见从潼关方向传来的平安火(唐朝制度规定,每隔三十里设立一个烽火台,每天天一黑,各台相继点燃,以示平安,故称平安火),李隆基这才慌了神。
  一夜无眠。
  次日天刚亮,他就派人召杨国忠、韦见素两位宰相前来商议:潼关已失,长安危急,如何是好?
  杨国忠倒是胸有成竹,马上就提出了他的应对策略。
  日期:2020-07-20 06:59:04

  NO.87
  杨国忠的提议只有两个字:幸蜀—巡幸蜀地。
  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当时属剑南道,那里号称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粮食、矿产、美女等各种资源都十分丰富,地形也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多年来杨国忠一直遥领剑南节度使,他把蜀地当成自己的自留地,在那里安插了很多心腹,叛乱爆发后,他又让剑南节度副使崔圆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储备了大量物资,做好了往剑南跑路的充分准备。
  杨国忠觉得,养蜀千日,用蜀一时,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而到了这个时候,李隆基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沉吟一会后,他表态道:就这样吧。
  不过,真要放弃长安,李隆基还是有些难舍的。

  毕竟,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君临天下,又在这里步入辉煌,长安是他的都城,也是帝国的灵魂,他对这里,有着无可替代的感情!
  见李隆基还在犹豫,杨国忠很焦急。
  他一边让韩国夫人、虢国夫人进宫劝说皇帝早点动身,一边又趁这个时间将文武百官全部召到了朝堂上。
  他摆出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流着眼泪问大臣们:各位,有何御敌之策?
  没人回答。
  大家全都眼观鼻,鼻观心,心中不停地问候杨国忠的祖宗:都是你搞出来的事情!现在弄成这样,谁还帮得了你?
  当然,这些话他们是不会说出口的。
  现场一片沉默—静得连直径0.01纳米的灰尘掉在地上的声音都那么刺耳。

  这正是杨国忠需要的效果。
  见大家都不作声,他这才抹干眼泪,说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一番话:安禄山会造反,早在十年前就有人说过了,可圣上偏偏不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
  原来杨国忠召开今天这个会议,目的竟然为的是推卸责任!
  大臣们都惊呆了。
  对杨国忠的脸皮厚度,他们无比佩服。
  对大唐帝国的未来前景,他们难免看衰。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一艘船在遇险时,船长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抢险,而是声明险情和自己没有关系,你还会安心坐在这艘船上吗?

  就在官员们人人自危的同时,李隆基也下定了离开长安的决心。
  当然,皇帝要跑路这样的事,知道的人肯定是越少越好,否则人心一乱,想跑也不一定跑得了。
  为此,李隆基特意策划了一出戏。
  六月十二日,他照常召开朝会。
  可能是前一天杨国忠的发言大大打击了大臣们的信心和忠诚度,这次上朝的官员很少。

  不过,虽然来的大臣至多只有平时的五分之一,但李隆基的豪情却比平时至少要高五十倍。
  他先是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与叛军血战到底的战前演说,接着又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朕要御驾亲征!
  自从安禄山起兵以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宣称要亲征了,也许前两次多少还有人相信,但这次还信的估计比现在信上海的房价会下跌到每平米五千元的人还要稀少了。
  因为谁都知道,就算皇帝真有雄起的心,也没有打仗的兵!
  他们全都用一种看笑话的眼神看着皇帝,仿佛看到一个浑身酒气的醉鬼在说“我没有喝酒”或者一个从业十年的**在说“我还是处子之身”…

  不过,李隆基对此似乎也无所谓。
  他其实并不在乎别人信不信,他要做的只是个姿态而已—表明自己要与叛军战斗到底,是绝不会放弃长安的。
  完成了出征的表态,接下来李隆基要做的当然是出逃的准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