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南宋初年的那些事》
第6节

作者: 赵宋布衣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纲来到南京,意态从容地走到了赵佶面前,跪拜行礼。
  心怀鬼胎的赵佶看到李纲如此从容,那颗悬着的心顿时落了下来,之后,双方你来我往,李纲也是身手了得,见招拆招,终于将赵佶说服,赵佶终于决定回京。
  靖康元年(1126年)四月三日,太上皇赵佶一行人至京师,宋钦宗亲自迎接太上皇。父子相见,是两位厚黑学大师的“高峰会晤”。
  他们的确是身手不凡、演技了得,刚才还在防备对方下毒手,转瞬间就父慈子孝、骨肉情深地抱头痛哭在一起。“演出”十分成功,在旁的人有禁不住跟着流泪的,而知道内情实在哭不出来的,也被现场气氛逼得使劲往外挤眼泪。
  “演出”一结束,赵佶马上就发现儿子的厚黑学水平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赵桓首先把赵佶身边的侍卫全部换成了自己的心腹,把太上皇置于严密监视之下。每天都有专人把赵佶的一举一动汇报给赵桓,赵桓说这是因为他无时不刻地挂念太上皇的健康,一天听不到太上皇的情况就寝食不安。
  接着,为巩固帝位,赵桓急勿勿地立不足十岁的长子赵谌为皇太子。
  然后,利用举国愤怒的呼声,对已经贬官的赵佶心腹继续严厉追究,先后下诏诛杀了自己父亲所宠信的蔡京、童贯、朱勔等心腹,并且把目标很快扩大到了这些人的爪牙。一场大清洗之后,徽宗朝重臣的党羽门生们也一个个被削官夺职,几乎全部从权力走廊上消失。

  赵桓一箭双雕,既顺应民心诛奸臣、杀国贼,又达到了剪除赵佶的党羽的目的,消除了太上皇复辟的威胁。
  从此,太上皇赵佶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年后跟自己的儿子双双沦为囚徒,在金国的土地上狼狈地活着,直到生命的终结。
  在这场厚黑学大师的巅峰对决中,宋钦宗赵桓之所以能战胜太上皇赵佶,除了自己实力强大以外,李纲可谓是居功至伟。只是李纲并不清楚,自己只是厚黑学大师赵桓手中的一把刀,现在敌人倒下了,这把刀也可以丢了。
  赵构算是彻底认识了自己的大哥,没想到大哥看上去懦弱,耍起权谋来却山重水复,父亲当了25年皇帝,竟然不是当了几个月皇帝的大哥对手。更没想到的是,大哥的手段环环相扣,先利用李纲对付父亲,收拾完父亲再对付李纲,一石二鸟,谈笑间敌人尽灭。大哥的帝王心术当真是可怕!
  只是,赵构始终没有想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大哥为什么要对付李纲?
  天下人皆知,李纲乃是社稷之臣,拯救天下的大功臣,这一点就是李纲的敌人也是无法否认的。李纲力劝赵佶退位,是宋钦宗登基的定策元勋;抗击外敌,是东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劝说赵佶回京,是避免国家内战分裂的功臣。
  但是,越是这样,宋钦宗越是容不下李纲。
  李纲越是光芒万丈,越是受百姓推崇,就越显得皇帝陛下无能,尤其是像赵桓这样生性懦弱缺乏自信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才能超过自己的下属。

  李纲居功至伟,导致他有所谓的“震主之威”,赵桓内心深处对李纲还是有几分畏惧的,朝廷大事,只要李纲参与进来,就必须按他的意见办,否则他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或反复上章辩驳,或以辞职来逼迫你让步。这让赵桓觉得李纲恃才傲物,根本没有把皇帝的尊严放在眼里。
  赵桓之所以没有在东京保卫战之后立即对李纲下手,主要是因为太上皇赵佶势力庞大,他还需要借助李纲等主战派对付太上皇。现在,赵佶实际上已经被软禁了,对李纲下手的时候也就到了。
  对李纲这样名动天下的大功臣下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将引发朝廷内外的动荡。
  但是,这一切都难不倒赵桓。
  当时,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仍就在完颜粘罕的包围之中,李纲主张一定要设法先解太原之围,而主和派却认为应该弃三镇求和。这一天,宰执们在朝堂上商议是救援太原还是割地议和,李纲与耿南仲在赵桓面前发生激烈争论。
  宋钦宗赵桓心腹耿南仲突然来了一句:“如决意不弃三镇,则必须解太原之围;欲解太原之围,非李纲不可。”
  赵桓点点头,当即任命李纲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要李纲设法解太原之围。

  李纲回答道:“臣一介书生,实不知兵。此前东京被围,臣不得已为陛下料理军事。现在如果以臣为大帅统兵出战,恐误国事。”
  李纲知道,救援太原主要靠野战,野战与守城不同,须排兵布阵、临敌决策,如非久历疆场、明习征战之将帅,必是败多胜少。而一旦战败,李纲身败名裂尚在其次,太原之围不能解,又损兵折将,挫动锐气,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纲唯有长叹,皇上为将自己逐出朝廷,竟不顾国家之安危、将士之生死!退朝后,李纲称病不出,连续上十多道奏章请求致仕,但赵桓不允。
  有台谏官上书赵桓,极论李纲不可以离开朝廷,遭到赵桓严斥,说这是为大臣游说。

  有幕僚对李纲道:“公知此次皇上的用意否?这哪里是为了解太原之围,分明要借此将你挤出朝廷,好让不知内情的东京士民不至于闹事。现在称病不奉诏,而小人又肆意进谗言,公恐有不测之祸。”
  见李纲还在犹豫,他的好友同知枢密院事许翰忙派人给李纲送去一封信,李纲拆开一看,信笺上只有两个字——杜邮。李纲见到这两个字猛然惊醒,自己若不接受,那白起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李纲不得已领了河东、河北宣抚使之职。
  赵桓见李纲就范,立即催促出师。此时的宣抚司仅有兵一万二千人,兵械战具等一切出战的准备工作均未就绪,李纲上章请求暂延行期,赵桓御批说李纲这是“迁延拒命”。
  李纲知道不走是不行了,出师之日,李纲来向赵桓辞行。赵桓说:“爱卿为朕巡边之后,即可还朝。”
  李纲索性坦荡直言:“臣此次出师,决无生还之理,臣愚昧梗直,不容于朝廷,只希望能战死沙场,则得偿所愿。万一朝廷态度不坚决,又欲割地议和,臣自以为此行不能有所作为,即将奏请辞官。请陛下明察臣一片孤忠,以全君臣之义。”

  赵桓闻言也为之动容,他又岂能不知李纲是忠义之士?正因为是忠义之士,所以才决不容忍赵桓割土地、弃百姓,以保全自己的皇位;又正因为不容忍割土地、弃百姓,所以更会深得民心。
  如果天下人对李纲的拥戴超过了对他这个皇帝的拥戴,那这种人不去,皇帝实在心不能安。同时,如果公开罢免李纲,不但是揭掉了赵桓仁德英明的面纱,还会再次激起士民强烈的抗议。
  此次解太原之围,规模巨大,宋朝集合了二十多万大军,试图集中优势兵力聚歼金军,一战解太原之围。
  李纲请求统一指挥各路大军,却遭到赵桓拒绝,赵桓原本就害怕成功,如果李纲统一指挥宋军,一战灭了金军,解了太原之围,那更加功高盖世,到时候,再想赶走李纲那就困难的。因此,各路将领只是各行其是,听命于远在开封的赵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