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眸成都三千年》
第11节

作者: 盗帅点蚊香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元前280年秋,司马错在蜀地补充军力及物资后,“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顺岷江而下,首先夺回了“ 黔中”中的巴地、江州(今重庆),取枳城(今涪陵)。楚国被迫割让上庸、汉北地给秦,由此看出,司马错这次似乎未出三峡。司马错然后继续逆巴涪水(乌江下游)而上,夺取了楚黔中的临沅(今常德)等地。不久,楚大规模反攻,秦军大败,楚国收复大片失地,“复江旁十五邑距秦”。司马错也可能因为这次战事失利,再加上年事已高,自此从未带兵出征,逐渐退出秦国历史舞台。

  公前前279年,“完璧归赵”发生后,秦国稳住了赵国这个强敌,拟全力对付楚国。白起的北路军势如破竹,击败楚军数十万,占领鄢、邓、西陵等地。次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楚,攻陷楚国国都郢,楚为自保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所谓“楚得枳而国亡”,就指这次战事(“国亡”指失去国都郢)。
  公元前278年,62岁的楚人屈原在极度悲愤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自尽,留给了世人那首千古传送的《离骚》。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主将、蜀郡郡守张若为副将,夺取楚国的巫郡、黔中郡。经过充分准备的张若对楚国发动了重要一击,他的目标是夺回被侵占的盐泉。当时,四川盐源、盐边和云南华坪、永胜、宁蒗这片地方属于“笮”,金沙江对岸的丽江、大姚和姚安一带称为“江南地”,张若浮江而下,夺取了这两个地方,并攻入早先得而复失的黔中郡。此后,秦国留张若任黔中郡守,蜀郡守交由李冰接替。

  回望这段秦治蜀的历史,即公元前316年~公元前277年,总共历时约40年,这段时期,蜀地似乎可以定义为“张若时期”。目前不少人对张若是否“执政”蜀地40年、蜀候身份是否为蜀王后裔或秦公子存在分歧,各种说法似乎皆有道理,对此,并无准确可考的依据和结论。排除此处分歧,我们结合这段历史,对这段时期蜀地的权利格局做一个总结,以便更好的理解当时秦对蜀地的统治情况。我们可以把张若作为代表蜀地忠于秦国的一派官员,而这与秦治蜀的大体格局并不矛盾:

  (1)初期的蜀候制度主要为一种类似分封的制度,原因是秦国入蜀后,当地原住民仍有相当的“蜀人”情结,为防蜀人强力反弹,秦国很难直接强推郡县制的模式。此时封蜀候主要是一种初期的“柔化”、“探索”、“过渡”政策,后期通过移民,以及时间作用,逐渐让蜀人融入秦国,从而获得秦人的身份认同感及“主人翁精神”,历史上所有民族的融合皆是如此;
  (2)蜀候与“相”的结合,更像是一种象征性,其权力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可能也会参与一些不太重要的行政事务。而“国守”一职更像是“监国”,类似过去的“监军”,负责直接向秦国朝廷汇报工作,因此掌握了真正的大部分实权,当然包括最重要的军权。因此这也导致了第一任蜀候公子通与“相”陈壮的不满,而反叛秦国。张若也正因为掌握军权,使其在蜀候反叛初期与叛军能形成对峙直到秦国派军入蜀镇压;

  (3)随着第一任蜀候公子通反叛被镇压,秦国统治者一定有所总结和教训,进一步削减了蜀候的权利,另一方面则进一步提高“国守”的重要性,张若的前期良好表现也获得了秦国的进一步认可,其实权也相应增长。因此第二任蜀候恽更像是一个摆设,基本只保留物质待遇,而不参与政事。
  (4)所谓“事不过三”,为防叛乱第三次出现,第三任蜀候绾地位甚至比第二任蜀候更低。“疑蜀候绾反,(秦)王复诛之”,从“疑”可以看出,蜀候绾的被诛,可能与其毫无关系,只是蜀地一些地方势力的反叛而已。此时秦昭襄王已经充分认识到蜀候制度的弊端,已成其心头之梗,决定彻底终结这种制度,将蜀地改为直辖模式的郡县制度,故而找了一个措辞“疑反”之罪而杀掉蜀候绾,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5)张若很可能在秦未入蜀时便跟随张仪、司马错在中原南征北战,其品性、才能深得司马错等人的信任,此时,张若大概20岁出头。因此司马错初定蜀后的离任之际,便向秦朝廷举荐张若为“国守”,以军权稳定蜀地大局。当时群雄逐鹿,英雄辈出,20几岁身负重职并不为奇。
  蜀候制度的结束,以及蜀郡的设立,使秦国彻底将郡县制推行至蜀地,标志着蜀地彻底告别过去古蜀国的“影子”,进而真正成为秦国地方的行政区域,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蜀地的统治。
  秦昭襄王29年(公元前277年),年过六旬的张若自成都攻入楚黔中郡,后被秦任命为黔中郡守。至此,张若完成了其在成都约40年的执政生涯。张若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犹如一颗繁星,寂寂无名,甚至连历史资料记载也含糊不清,但这40年中,自跟随司马错入蜀,后历经筑成都、移秦民、镇三候、诛陈壮、置郡守、攻楚国、入黔中,使其从一位最初年轻的将官走向成熟的地方军政首领。期间诱惑无数,也危机四伏,而其独善其身、立场坚定、稳定大局,始终坚持了一位国家官员应尽的本职与信仰,于国、于民、于心,无愧,既是智者,也是能臣。张若在成都的40年,完成了秦国顺利统治蜀地的过渡,让蜀地终成为秦统一中国的坚强后盾,无愧为中兴之臣,也应为中华民族为官为臣的楷模!

  今天,当我们走在成都少城大街时,也不应该忘记这位曾经的蜀地郡守在2000多年前带领成都人民修筑成都时的艰辛与气魄!
  日期:2020-07-02 10:08:08
  第二节 李冰置蜀郡,千古治水功
  公元前277年,张若顺利从楚国手中收回黔中及江南之地。此时,整体形势对楚国似乎非常不利,看起来即将被秦国所灭。然而之后一系列的秦楚交战中,秦国并未能按照前期“得蜀望楚”的战略进一步顺利推进,两国局势开始处于拉锯状态,秦国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秦昭襄王34年(公元前273年),韩国受赵魏两国夹击,秦为求“战略平衡”转而救韩,白起率兵击退赵魏联军,至魏将芒卯大败而被俘。韩魏两国开始向秦国臣服,秦昭襄王便想利用韩魏兵力,在白起的率领下共同伐楚。后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奉命来到秦宫极力向秦昭襄王调解,春申君利用其能言善辩的能力,分析了秦此时灭楚的“厉害关系”,秦昭襄王被春申君说服,与楚国化敌为友,结为同盟。公元前272年,随着楚国太子熊完作为人质来到秦国,秦楚之间开始进入约30年的和平时期。自此,司马错提出的“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的战略在秦国开始按下了暂停键。

  日期:2020-07-02 10:08:32

  秦国外部政治格局的改变也影响了蜀地的战略作用,蜀地也从开始从灭楚的军事中转之地,转为秦国的大后方,进入相对和平的稳定时期,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新修水利也成为了蜀地的重要工作。因此,在秦昭襄王心中,蜀地需要一次人士变动,过去以司马错、张若等对楚的“主战派”已不太适合治理蜀地,蜀地急需一位德才兼备的搞经济建设的人才来担任新的郡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