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高僧》
第26节

作者: 驿渡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12-07 09:29:55
  第四章释慧远
  NO.35安住庐山
  释慧远是一个“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典型,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他的师父释道安。比如,道安主张法依国主,他却主张远离国主,沙门不敬王者;道安倡导弥勒菩萨净土,他却推崇阿弥陀佛净土。还有,道安长相一般,而他却英俊挺拔,玉树临风。师徒二人最大的共同点大概就是坚持大小乘佛法并传,特别注重禅法和戒律。

  慧远,本姓贾,雁门郡娄烦县人。少年时代跟随舅父在许昌、洛阳一带学习儒学,对六经①非常熟悉。长大一点后,他的兴趣转向了老庄玄学。由于智识超群,风度翩翩,那些名家大师也深为折服。
  但他很早就有了离尘脱俗的想法。二十岁那年,他想到江东去和儒学大师范宣②一起隐居,和他一起研习儒学。但因为战争的缘故,去南方的道路阻塞不通。隐居的梦想无法实现。
  听说道安法师在恒山弘扬像法,吸引了很多人。慧远也跑去凑热闹。听了几堂课后,对道安深为倾倒,觉得这才是值得自己追随的明师,便和胞弟慧持一起出家,皈依了道安。后来跟着师父在女休山、陆浑山一边耕种,一边修习禅法,慧远对这种农禅并作的山林生活非常欢喜。
  兴宁三年,跟随道安一起南下襄阳。在襄阳期间,听道安讲授《放光般若经》后豁然开悟,感叹道:“儒道九流皆糠秕也!”认为中国的诸子百家之学都是些粗浅的糠秕,只有大乘佛法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他这个观点到晚年时已经改变,认为儒释道三教是殊途而同归。
  在襄阳过了几年城市生活,他又想去过山林隐居生活,计划和师兄慧永一起去道教胜地罗俘山隐居。他们向道安辞别,不知是什么原因,慧永得到了许可,而慧远却没有。慧永只好一个人上路去广东的罗俘山,当他到达浔阳时,受到当地官员和信徒的诚挚挽留,还为他在庐山修建了一座精舍,他便放弃了去罗俘山的计划。而慧远则继续留在襄阳城中跟道安学习佛法。
  太元三年(378),苻丕攻打襄阳,道安分散徒众,慧远也在分派之列。其他人去什么地方,怎么开展工作都有师父明确的交待,只有慧远没有得到任何指示,他感到不安,便跪请师父作出训示。道安说,以你的智慧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将来的情况你自己拿主意就可以了。
  离开襄阳后,慧远的打算仍然是去广东的罗俘山。那里究竟有什么魅力这么吸引他呢?当时的罗俘山是南方的道教中心,山林静谧,远离尘世的纷扰,是众多隐士出没的地方。而与世无争的山林生活是慧远一直向往的。
  当时从襄阳去罗俘山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水路转陆路,从襄阳乘船下江陵,经浔阳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然后下船翻越大庚岭和九连山进入广东韶关,然后又顺流南下到达罗俘山。这条路线的困难在于翻越大庚岭和九连山,当时整个五岭都是原始丛林,毒蛇遍地,瘴气满天,水土不服的人会在山中染病身亡。
  另有一条路线可以避开瘴气和毒蛇,那就是海路,也是从襄阳乘船下江陵,然后沿长江东下到达出海口,换大船走海路到番禹(广州)上岸,然后到达罗俘山。但是,走海路的费用太高,慧远负担不起,他不蓄金钱,是个穷和尚。而且当时海运技术很落后,遇到台风容易葬身大海。所以,慧远只能选择第一条线路。
  他和胞弟慧持带着几十名弟子,先是住在荆州的上明寺。然后顺江而下,到达浔阳。他和慧持先是去拜访了自己的姑母道仪法师。慧远的姑父曾是浔阳县令,姑父去世后,姑母出家做了尼姑,法号道仪。她劝自己的两位侄子留在庐山弘法。
  然后,慧远带着弟子们进庐山,去西林寺拜访师兄慧永。在路上,他被山上优美的风景深深吸引,大为赞叹。慧远一行的到来,让慧永十分高兴。慧远问他,还愿不愿一起去罗俘山?慧永反问他,你觉得庐山不好吗?慧远说这里也挺好的。那又何必一定要去罗俘呢?师兄劝他就留在庐山算了。慧远考虑再三,确实喜爱这里优美的环境,便决意留在庐山。慧永安排他们暂时住在龙泉精舍。
  慧远之所以选择庐山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原因。当时东晋范围内主要有两大势力。一个是长江下游的扬州,首都建康所在地,东晋王朝的核心区,长期以来由王、谢等世家大族掌控。另一个是长江上游的荆州,长期以来由桓氏家族掌控。东晋初年,王氏家族占主导地位。王氏衰落后,桓氏家族的桓温逐渐掌握了荆州的管理权,后来又征服了成汉,永和十二年又一度收复了洛阳。凭着武功,桓温的权势达到了顶点,差一点就篡晋自立。慧远到达庐山时,柦温虽然已经去世六年,但桓氏家族仍然占据着荆州。此时的扬州刺史是谢氏家族的谢安。而庐山所在的浔阳属于江州,是荆州和扬州两大势力的缓冲区,又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如果操作得好,就可居中取势,左右逢缘。慧远不像他的师父那样主张依附国主来弘扬佛法。他的想法恰恰相反,觉得佛教应该远离国主,置身事外,不要过多地参与政治。如果留在荆州就必然要依附桓氏家族。如果去江东就必然要依附王、谢家族。只有在两大势力的中间地带-浔阳,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

  当然,广东的罗俘山更加远离政治纠葛。但是,当时的广东还是个蛮荒之地,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很落后。而且,罗俘山以道教人士居多,他们是一心求隐,没有弘道的愿望。而慧远是要弘扬佛法的,一味求隐并不符合大乘菩萨精神。所以多方考量之下,他最终选择了庐山。
  注:①六经,指儒家的六部基本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范宣,字宣子,东晋陈留人。年少时便隐居江东,好学不倦,博综群书,尤其精通儒家《三礼》。自耕自食,不接受他人的赠赐。朝廷多次任命官职而坚辞不受。虽然生活困难,仍以招收门徒讲诵儒学为主业。当时很多名士对他非常仰慕,纷纷来江东拜他为师。著有《礼易论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