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17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年,刘鹗进京拜访好友王懿荣,恰好王懿荣生病,购买的药材有恰好有一片“龙骨”,好巧不巧的是“龙骨”上竟然有刻画。
  瞬间,两人对视一眼,内心一句“握草,牛逼大发了!”
  因为这两人都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
  金石学源远流长,中国考古学就是脱胎于宋代的金石学,这两位金石学家一看到“龙骨”上的刻画,其中的惊喜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也是又因为有了这两位的存在,甲骨文才得以发现。

  当然,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故事更加曲折。
  不过现场是研究生复试,不是说书现场。
  所以苏亦也没有办法就这些展开,甚至,啥都不能说,只能够听着高铭教授侃侃而谈。
  最恨话说到一半就不说话的人。

  复试教室当中,除了北大考古专业的老师之外,其实还有其他人。
  比如负责登记大一考古系新生,以及助教,甚至还有外语系负责外语口语面试的两个女老师。
  嗯,秦尔雅就是其中一位。
  甚至,在场的考古专业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王国维先生关于商王表考证的故事,所以当高铭停止不说的时候,都有些眼巴巴地望着他。
  至于他为什么突然Q到邹恒老师,也跟他刚才跟秦尔雅的对话有关系。
  你俩不是刚才黑我,说我是坏人吗?
  哪有容易放过你。
  高铭不打算给秦尔雅这个外行计较,这锅只能邹恒来背了。
  邹恒一脸无奈,“老高,你这人还挺记仇的。”
  “既然高老师不愿意多讲,那我就来补充一下吧,最初发现殷墟的人,并不是王国维先生,而是,罗振玉,1908年,清末学者罗振玉经多方探求始,得知市面上被当作龙骨贩卖的甲骨出于“滨洹之小屯”,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至此,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
  “所以王国维先生才会在罗振玉的研究基础上,整理出了商王世系表。1928年,在傅斯年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挖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
  “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证实了《竹书纪年》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记载,使得殷墟遗址曾经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
  “当然,我讲这些有些跑题了。”
  “我对王国维先生的研究肯定没有高铭老师深入,如果大家想了解这个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跟高铭老师交流的。”
  “当然,如果高铭老师太忙的话,也可以跟咱们的苏亦同学交流,看得出来,苏亦同学对王国维先生也挺有研究的。”
  邹恒把问题抛了出来。

  高铭必须接棒,谁让他刚才Q了对方呢。
  “看得出来,大家对甲骨文对王国维先生都挺好奇,那么我就先抛砖引玉吧。”
  “说到甲骨文,必须要说到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和郭末若。然而,甲骨文的发现确是刘鹗跟王懿荣。”
  “王懿荣是个奇人,凭借着一己之力让龙骨论斤卖变成论字卖,而且一个字就相当于当时一头猪的价格,王懿荣应该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价值并且大量收藏龙骨的金石学家,不过他后来投井自尽才有了后来的第一部甲骨文专注的诞生。”

  高铭也没说是啥,而且问,“苏亦同学知道哪一本书吗?”
  看似闲聊实则考题。
  苏亦作答,“应该是刘鹗编撰的《铁云藏龟》。”
  高铭又问,“看过吗?”
  苏亦点头,“读过,但读不精。”
  这一出来,众人又笑。
  高铭也笑,“哪简单跟大家说说《铁云藏龟吧。”
  实际上,苏亦没读过,但前世备考,了解过《铁云藏龟》,这玩意就相当于一到名词解释的10分题。
  苏亦答的也简单,“《铁云藏龟》是清代甲骨学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材料的专书……《铁云藏龟》的出现直接将甲骨文从古董,变成研究历史的资料。”
  标准的名词解释的写法。
  一两百字,苏亦脱口而出。
  高铭也不意外他的答案,而是说,“甲骨文的两个发现者,王懿荣跟刘鹗下场都不算太好,王懿荣是投井自杀,刘鹗则是悲愤而死,同样,王国维先生也是投湖自尽,我们的前辈为了甲骨文这个中华文明的瑰宝,鞠躬尽碎死而后已,我们这些后辈自当继承。”
  实际上,高铭也只是感慨而已。
  王懿荣的死跟甲骨文没啥关系,他是八国联军入京,皇帝逃跑,作为京师团练大臣,也就是民兵扛把子的他,以死殉国。
  刘鹗也不是因为研究甲骨文而死。
  他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曾为救赈饥民向俄军买粮,遭人诬陷,被清政府以“私售仓粟”的罪名流放XJ。流放途中,刘鹗郁郁寡欢,悲愤而死。
  至于王国维之死,也跟甲骨文没啥关系。
  王国维为何投湖自尽说法很多种。
  主要跟当时的时局有关,对于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未能善待。
  顾颉刚就说,主要是当时的中国没有专门供学者研究学问的机构。

  卫聚贤曾说过,他想邀请王国维去山西教书,然而,王国维则说,“山西无书”,便沉湖。
  王国维遗言就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义无再辱,道尽一切。
  所以,才会有人一种说法,“甲骨是一种不祥之物,接触者都不得善终。”
  苏亦对于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甲骨四堂之中,除了王国维之外,其他人都活的好好的。
  然而,由于时间的关系,高铭并没有对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故事做过多的讲述。

  只是点出了罗振玉跟王国维在曰本研究的甲骨文的经历。
  还提到两个曰本学者、林泰辅、内藤湖南。
  尤其是后者,内藤湖南不是湖南人,他是曰本有名的汉学家。
  高铭之所以提到内藤湖南,主要是王国维的《先公先王考》是在对方撰写的《王亥》基础上写的。
  说到曰本,苏亦忍不住就想到生*崇拜。
  实际上,不仅曰本有,中国古人也有。
  比如刚才高铭教授给出的甲骨文拓片最后的两字“祖乙”,其中“祖”字就很有讲究。
  甲骨文就是以“且”为“祖”,而“且”字造字本义,说法就玄妙了。
  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男性生*器之象形。

  这个说法是有考究的。
  不是人云亦云,比如清代的大学者阮元,就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考释说,“且,字属象形。”
  然而,他就是不说象什么形。
  阮元啥人?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死后谥号“文达”,跟大名鼎鼎的纪晓岚一个谥号,这样的聪明人,会不知道“且”字像啥吗?
  肯定知道啊。
  但人家就是故意不说。

  让你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