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50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比如中大丁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1961版。
  《稻作物科学论文选集》,农业出版社,1959年。

  比如,郭老主编的《中国史稿》。
  至于论文就多了。
  比如彭如策的《我省栽培稻谷的历史有多久?马坝发现新石器时代稻谷》,南方日报,1961年10月28日。
  莫稚的《五羊城传说新解——从一团炭化稻谷谈起》,羊城晚报,1962年2月25日。
  甚至,还跟苏亦推荐了相关文献,因为广州一些汉墓之中,也有稻谷、栗、黍等粮食作物的发现。

  可以让苏亦去作一些对比。
  这一下子,苏亦就有活干了。
  能够在那么短时间内推荐那么多专著跟论文集给苏亦观看,要说杨式挺对石峡稻遗迹没有一点想法,苏亦打死都不信。
  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稻遗迹作为切入点,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这个做法有点鸡贼跟讨巧,但也是苏亦接触石峡文化的时候,就多出来的想法。
  有了书单跟相关论文推荐。
  剩下就是苏亦的事情了。
  首先要找书,收集资料。
  书本还好,书店没有就去图书馆找,麻烦的是论文,跟后世直接从知网下载不一样,还要一一地去翻找。
  想要收集到所需要的论文,在没有论文目录索引的情况之下,是一件很琐碎的事情。
  写论文,没有引用,跟民科考古有啥区别?
  好在,这些也只是琐碎,并不困难。
  因为,这年头图书馆或者资料室都有意识的保存报纸跟相关书刊杂志。
  其实,大部分的资料省博的图书室都有。
  书架上是书刊杂志都都摆得整整齐齐的,基本上购买订阅的书刊杂志都会保留。
  甚至报纸也是如此。
  都用报纸夹子夹在一起,挂在书架墙壁上,归类清晰。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查找资料的时候,更加的便捷。
  查找资料,苏亦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是观看资料了。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大丁颖教授的《中国水稻栽培学》。
  丁颖教授,或者是是丁颖院士,早在55年就当选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的院士。
  说是中大的丁颖教授,然而,丁颖教授并不仅仅是在中大任教,他还是中国农科院的首任院长,也兼任过华南农学院的院长。
  他不仅是著名的农学家,还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也被称为中国稻作学之父,或者是杂交育种技术之父。
  因为丁颖教授,早在1927年成功进行了水稻的杂交育种,也就是中山一号,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嗯,杂交水稻和杂交育种其实关系不大,是完全两个概念。
  想要了解石峡稻遗迹,水稻栽培学就必须要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丁颖院士在水稻起源方面的学术主张。
  其实,对于苏亦要研究石峡稻遗迹,不止杨式挺意外,就连沈明也意外。
  因为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苏亦都不因该选择这个方向。
  北大的考古传承不是这一脉的。
  然而,苏亦也有自己打算。

  所以当沈明问,“稻遗迹能研究出啥名堂啊?”
  苏亦笑,“名堂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在20世纪初,世界学术界主流观点都认为印度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中国稻作是由印度传入的。然后这个说法被中大的丁颖教授给推翻了,还提出来著名的稻种起源‘华南说’,而,咱们石峡稻遗迹的发现,就是最好考古证据。”
  他这话一出来,成功了引起办公室内众人的兴趣。
  老吴同志,都忍不住问,“小苏,都给我们说说咋回事。”

  王大姐也说,“听你这么一说,咱们石峡发现的稻遗迹,还挺重要的啊。”
  苏亦笑,“这一点,毋庸置疑。”
  沈明问,“我还是比较好奇,你刚才提稻丁颖教授的华南说是咋回事。”
  不关注稻作起源的人,丁颖教授这个名字还是很陌生的。
  毕竟,在这个媒体资讯传播受限的年代,丁颖教授的名字肯定是不如后世的袁隆平老爷子出名。
  看他们感兴趣,苏亦也就顺道跟他们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趣闻。

  “当年,丁颖教授因在广州东郊犀牛岗发现野生稻而开始对稻作起源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系统研究。1926年,丁颖用野生稻犀牛尾与农产品种“竹黏”杂育成“中山一号”。中山一号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在育种与生产上利用了半个多世纪,为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丁颖在1933年发表了论文《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认为中国稻种不仅起源于中国的野生稻,而且中国是世界稻种传播中心之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先后发布了《谷类名实考》、《中国稻作之起源》、《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等论文,从生态、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系统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起源地,而不是由印度传入的,并提出了华南地区是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地的‘华南说’,不过遗憾的是‘华南说’在当时还缺乏有力的考古资料支持。”
  这个时候,沈明插话,“这不,现在就有咱们石峡稻遗迹的发现啊。”
  说着,他望向苏亦,“你小子,抓住一个好方向啊,以后,你就是咱们石峡稻遗迹研究的第一人了。”

  苏亦摇头,“不算,咱们省博的莫稚老师早年间就曾经写过相关论文。”
  莫稚是省博考古队的老人,资格比杨式挺还老,之前就是文物组的负责人。
  所以大家都不陌生。
  沈明笑,“那第二也不错。”
  苏亦,“也不算第二,因为在莫稚老师之前,咱们省博的彭如策老师已经写过相关论文,应该最早报告马坝泥岭山岗因开辟公路发现了一团含碳化稻谷的红烧土(经丁颖教授鉴定为人工栽培稻)的学者。”
  沈明,“……”
  王大姐噗嗤,然后说,“当不了第一第二,作为咱们省博的前三可是可以的嘛,小苏加油,大姐我看好你。”
  歪楼了。
  还是老吴说,“小苏,你继续刚才的话题吧。”
  苏亦才接着说,“石峡碳化古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当时珠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栽培稻发现史上的空白,把中国南方地区(如云南)已知的最早种植栽培稻的历史由3000多年前提早到4500年前,并且为了珠江流域、华南地区栽培稻种起源、演变及传播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听到他这些话,众人望向他的目光不由变了变。
  吴振华说,“这么说,你这个研究还是值得深入的啊。”
  苏亦点头,“之前彭如策跟莫稚两位老师的论文,更多是报告性质,所以我觉得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讨论的。”
  吴振华皱起眉头,“据我所知,这些都不是北大诸位师长的研究方向吧,苏秉琦先生跟宿白先生,基本上不涉及稻作起源研究。”
  在省博中,杨式挺无疑是北大正统嫡传,然而,吴振华也曾经在北大读过书。
  甚至,说起来老吴的求学经历,还蛮坎坷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