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49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文物史迹更多。
  大雄宝殿式东晋的。

  洗钵泉式南朝时达摩开凿的。
  瘗发塔、石经幢是唐朝的。
  千佛铁塔是南汉的。
  甚至还有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

  这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如果不是时间有限,苏亦都可以在这里待了一整天。
  他的导师宿白先生可是国内佛教考古第一人,对佛教建筑有着极深的造诣。
  之前,苏亦都是在瞎逛。
  唯有佛教建筑,佛教考古才是他研究的专业方向。

  当然,宿白先生对石窟寺的造诣更深,传统的佛教建筑跟石窟寺相比较,终究差了一些沉淀。
  不过,他现在还没正式进入北大,宿白先生对他也没有过多要求。
  这样一来,苏亦随便浪。
  除光孝寺,六榕、海幢、华林寺苏亦也都跑个遍。
  广州四大丛林,一个都不缺。

  甚至,他还跑去莲花山观看古代采石场。
  他不是研究地质学的。
  过来这边,纯碎是凑热闹。
  再过几年,南越王墓被发掘,夏鼐先生过来广州视察的时候,就会给这里题词“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然而,此时没有夏鼐先生的题词,这个古代的采石场依旧雄浑大气,让人震撼。
  几乎在外面浪了一周,把整个广州城逛了一圈后,苏亦返回省博的时候,已经多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广州城重大的文物现状调查报告。
  甚至,他一个人就把出版编辑的活都给包圆。
  封面字体是他用隶书写的艺术体,图片,除了照片,还有手绘建筑图,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文献引用。

  这一点,苏亦也是参考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里面注释部分比正文还多。
  恰好,苏亦这段时间多多少少也翻看了不少文献,结合二十四史以及地方志,描述这些古建筑、古城墙、古寺庙、古遗址的前世今生,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
  在没有百度百科的时代,这些资料性的工作实在太重要了。
  当他把调查报告上交给杨式挺的时候,杨主任也惊讶不已。
  尤其是高副馆长更是满意苏亦的调查报告,当场就特批了20块钱给当奖励。

  20块啊。
  巨额经费了。
  要知道他考上北大研究生,五邑教委也才给他批了100块的复试经费。
  五分之一的复试经费,真不少。

  要知道现在的肠粉,也才几毛钱。
  够买好多碗肠粉。
  苏亦完成调查报告之后,也要回归省博的日常工作之中。
  杨式挺这个他在省博实习的带教老师,也开始给他布置学习任务了。
  让他开始深入的了解石峡文化的材料,比如修复陶片,给陶片排队,然后选择某一个重要的方向继续研究。
  比如,除了陶器之外,还有史前玉器、琮、璧、钺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单独称为一个研究方向。
  虽然,苏亦还没有到省博之前,就已经多次听苏秉琦先生提起石峡文化。
  然而,石峡文化之所以被命名为石峡文化,主要还是跟石峡遗址的被发现有关。

  石峡遗址位于曲江县城西南2.5公里,马坝人洞穴遗址所在的狮头与狮尾两山之间的峡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并不大。
  所以苏秉琦先生才会说,石峡虽小,干系甚大。
  马坝地处粤北丘陵地带,遗址十里内外,群山环抱,中间是一片低平的农田。
  马坝河两岸及其附近分布着许多洞穴遗址和山岗遗址。
  这样一来,通过石峡梯田和田埂断面上发现的文化层以及不同时代的遗物,就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处文化遗址了。
  甚至不需要像象岗山发掘南越王墓那么麻烦跟曲折。
  石峡遗址是1972年发现的。
  1973年冬和1975年秋,由省文物考古训练班进行发掘。
  当时,广东前后举办了两次举办文物考古人员的培训班。对石峡遗址进行了试掘先期和发掘工作。
  不过,到了76年以后,主要是以省博还有曲江文化局的考古人员为主,继续对石峡遗址进行了长达8年的发掘和整理研究工作。
  所以石峡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当时杨式挺就是省博的文物工作队的负责人之一。

  到1976年底,已发掘1660平方米,发现了柱洞、灰坑、灶坑、陶窑等遗存,清理墓葬一百零八座、土出土遗物约一千名件、为研究广东地区新时代的文化分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苏亦在接触石峡文化的出土文物资料之后,却选择了一个让杨式挺极为意外的研究方向——石峡栽培稻作物遗址。
  苏亦之所以选择稻作遗址作为研究,并不是一时兴起,主要是跟杨式挺有关。
  杨式挺的研究,除了岭南地区新石器考古,还涉及秦汉考古以及地方志,同时,他也是广东农业考古的先行者。

  从农业考古方向入手,对于苏亦这样的后学来说,更能实现弯道超车。
  毕竟,新石器分期,陶器研究,墓葬研究,这些研究都已经被前辈走在前面。
  而中国的农业考古,直到八十年,中国农业考古之父陈文华创办了半年刊《农业考古》,农业考古学才逐渐称为一门新的学科。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办公室内,杨式挺望着苏亦,神情意外,“说说,你是怎么突然选定稻遗迹作研究方向的?这毕竟跟宿白先生的研究范围是不符合的。”

  苏亦说,“我从小在农村老家长大,前几年还经常下地割稻谷,从小对稻谷有着深厚的感情,咱们国家也是农业大国,稻作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觉得从稻遗迹入手了解石峡文化也是不错的角度,而且,我之前翻看论文,国内很少有学者从农业考古方面论述史前文化。”
  听完这话,杨式挺更加吃惊,“农业考古?你认为农业考古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考古方向?还打算作拓荒者?”
  他多少吃惊苏亦的野心。
  眼前的小家伙才多大啊。
  就打算引领一个考古分支的走向了。

  难道现在的北大学弟,魄力都这么大了吗?
  苏亦摇头,“不算吧,国内应该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只是不算太深入,毕竟农业考古这边还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算不上一门学科,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再过几年,农业考古这方面会好很多。”
  杨式挺说,“我记得咱们北大的师长,鲜少有人研究农业考古的,毕竟这个方面更加偏向农业史,主要研究的学者基本上都是农学院的,如果你真想从水稻起源方面入手,你可能需要到农学院去拜访相关的老师了,而且,还需要翻看不少关于生物学、水稻栽培学的资料,甚至农业史料也需要收集,一会,我给你列一个书单一些文献,你可以观看一下,如果有需要的话,咱们去中大或者农学院去拜访相关的前辈,应该会给你不少的启发。”

  杨式挺并不是对稻谷起源问题毫无关注,所以,当苏亦确定了自己的想法,要作石峡稻遗迹研究的时候,他直接就给苏亦列出必读书单以及相关论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