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
第34节

作者: 扬光RC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蓉既是理论家,也是行动家。郭嵩焘说他有“兼人之勇”,确为客观之论。其勇,表现在学问上,敢于挑战前辈大儒,不随潮流,走自己的路。表现在经世实践上,敢于批判现实,不惧当政,关心民瘼,并为改革社会而付出实际行动。当时,大多学朱子者,“但守心性理气之辨、太极《西铭》之说,以为的传,所以只做得个闭门独坐、泥塑木雕的好人”。相形之下,刘蓉、罗泽南真可谓卓然高枝,孤独勇士。

  至咸丰三年参与创建湘军,刘蓉穷研理学盖十七年。论其对理学的贡献,陆宝千先生一方面肯定他对重振理学之大功,一方面认为他缺乏创见:“蓉于理学,就其力脱考据之学风而言,可谓豪杰之士;就其阐扬斯道而言,则并无何精义卓见之创获。”这自然是以一个很高的标准来观照的。刘蓉对程朱理学极少发明,理学撰述也不多,仅《<思辨录>疑义》一部而已。与罗泽南相比,理论建树确是单薄。不过,从其正本清源、与师友的切劘中,可以看出其对程朱理学的固守。从其推动会讲、培植后进中,可以看出其对恢复理学荣光的一意笃行。从其对国家、地方事务的关心、参与中,可以看出其对理学精神的殚力躬行。因此,以“醇儒”称之,可谓名实相副。

  乡贤垂范亦政知。晚清时期,湘籍官吏、将领退休、遭免职时,往往回到家乡来。由于他们的影响力大,其实朝廷是十分担心的,因而历届湖南巡抚还无形中承担着一个职责,即对这些官吏、将领进行监控、不定期汇报他们的动态。而刘崐担任湖南巡抚时对这类人的保护与爱惜,天下皆知,受其庇护者如彭玉麟、蒋益澧、杨岳斌、刘蓉、边晓堂、刘典、李元度、曾国荃等都对他甚为感激,也缔结了不浅的交情。其实,这些人回乡成为乡人榜样,不仅带动了湖湘文化的传播,而且他们也多成为了刘崐知晓湖南乡情、掌握地方官吏与百姓真实动态的抓手,甚至不少人还参政议政,成为他实施政事的重要参谋,譬如刘蓉。

  刘蓉与曾国藩、郭嵩焘、罗泽南等皆是至交好友,在咸丰时期与罗泽南、左宗棠被湖南士人合称“三亮”。他的父亲刘振宗,是湘乡较为有名的士绅,经营着不错的家业,当年曾国藩赶考时还曾到其家借盘缠。他少年即自我约束严格,后来在《习惯说》一文中他曾讲到,他的起居室有一个小坑,久而安之,但某日父亲来视,笑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悚然警醒,得出“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的结论。但参加科考,“三亮”皆是极不走运之人,科场不畅自然仕途不举,刘蓉于是潜心于理学,钻研“有用之学”。

  刘蓉主张学为匡世济民,但心气傲岸,难为世人所容,是故太平天国兴起,他虽以天下为念但并未及时出山。直待曾国藩在湘办团练组建湘军时,邀请其与郭嵩焘为幕僚,三番五次拜门后,刘蓉才未推辞,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做事出主意在所不辞,但曾国藩不得保荐自己为官。曾国藩为之感动,吩咐账房:“刘、郭与己身同,惟所支用,不为限制。”
  可能正是在此之际,身为湖南学政的刘崐,已经开始与刘蓉有了往来。但是他们具体如何交往,至今无详实材料佐证。可知的是,刘崐对于刘蓉的才干颇为欣赏,以后一直与其保持着书信往来。

  日期:2022-05-28 00:11:52
  不一样的曾国藩(81)
  第十章
  刘蓉学术有奇气  乡贤垂范亦政知
  咸丰五年(1855)8月,罗泽南率军西援武昌,但感自己身边没有合适的参谋,便给刘蓉与曾国藩写信,请求刘蓉支持。之前为罗泽南弟子王錱在湘乡办理团练制定过团规、起草文书、招募兵勇的刘蓉,毫不犹豫答应了。但这是一趟伤心之旅,担任副左营、助罗泽南接连攻克通城、崇阳、蒲圻等城池的刘蓉,遭遇了弟弟刘蕃在蒲圻战死的生死别离。向来视刘蕃前程可期、可代为自己仕途实现理想的他悲痛不已,茶饭不思工作也恍惚,于是提出护送弟弟灵枢回乡。罗泽南无奈下只得答应,并送他至江干,握臂流涕,他后来还写有一诗表达怀念之情:

  “去年春满衡山麓,
  与君花前挟书读;

  今年春满洞庭湄,
  故人不见长相思;
  长相思,
  隔江水长夜漫漫,

  古人死,
  大道由来坦如砥;
  男儿莫受虚名累,
  七尺顽躯忍抛弃;
  叱诧风云生远心,
  酒酣拔剑蛟龙避;

  两地相思二月天,
  班超投笔谁少年;
  少年默无语,
  读书之乐乐,
  千古篝灯,
  独听雨潇潇。”
  罗泽南事后又写信刘蓉,“乞助一臂”,但刘蓉辞谢不出。
  不久,罗泽南阵亡武昌,这再次打击了他。他悲戚中作文道:“惟君崛起南服,独味道腴,希踪孔孟,绍迹程朱,斥姚江之伪学,证道妙于横渠,衍人极之精义,豁英览于皇舆……倡义旗于吾党,遂奋袂以前驱,由是南搜郴桂,西赴洪都,扬鞭岳鄂之渚,跃马蕲黄之墟,勒奇功于半壁,标伟绩于鹅湖,喋血赣岭,鏖战崇蒲……”
  素知其才的胡林翼再次书信相邀并请咸丰帝谕令他赴罗泽南旧部襄助军务,刘蓉都托病未前往,但出于感恩,他支持罗泽南弟子杨昌浚在湘乡办团练。
  直待咸丰九年底至十年初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不得不重新出山。左宗棠因得罪樊燮等人,被人参劾为“劣幕”,几经周旋才免死罪,但不得不辞去骆秉章幕府职,他推荐刘蓉替代并亲自两次给其写信相邀,骆秉章也亲自上门聘请他,刘蓉都给予拒绝。

  胸襟开阔的骆秉章便再与左宗棠转托胡林翼相邀,胡于是向朝廷上《敬举贤才力图补救疏》,讲刘蓉“学有本原,志期远大”,朝廷也颁谕:“据胡林翼陈奏,其所保刘蓉一员,谕知骆秉章饬令募勇六千,前赴江浙探皖南等省。”刘蓉对此深为感动,但尚犹疑,左宗棠又写信相催,并请曾国藩来书相劝,刘蓉于是在咸丰十年11月应骆秉章聘,并于次年随骆入川,参赞军务,选将练兵,举萧启江、刘岳昭、黄醇熙三军入川,并提携有道员朱孙诒、同知彭洋中、知县祥麟等与之同行。

  他们在四川风生水起,很快平了内乱,刘蓉也得升布政使,期后整饬吏治,倡办厘捐,政绩卓著。尤其同治元年(1862)奉命追剿石达开,在大渡河与其激战,大获全胜,震惊中外。
  之后,刘蓉得升陕西巡抚,督办全陕军务,但后受言官妨议夺官,再与捻军交战中失利被革职,心灰意冷的刘蓉于同治五年回到了老家。
  刘崐担任湖南巡抚后,首先与刘蓉取得了书信联系。他对刘蓉极为信赖,凡有事,皆致信于刘蓉,并向他请教,诸如援黔剿苗、征税收粮甚至官员任罢,悉去信咨讯,而刘蓉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据传,刘崐多次邀请刘蓉来长沙居住,但刘蓉考虑自己的待罪之身怕给刘崐带来麻烦,婉言谢绝了。刘蓉在家乡修路修桥,捐助书院建设,堪为乡贤典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