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一夜烟花残——浅谈南明诸小朝廷的兴亡》
第7节

作者: 菊水入道政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方国安听了马士英的话,觉得反正有银子花,还能当个忠心不二的忠臣,何乐而不为?就是两个朝廷起了争端,也不会对他方国安造成多大的麻烦。于是,可怜的使者陆清源就这么被投入钱塘江淹死了。同时,方国安还请人写了一篇檄文痛骂隆武帝,与鲁王朱以海和众将连招呼都不打就发往福建了。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鲁王和诸将的耳朵里。因为方国安这事做得不伦不类,大家议论纷纷。本来就不承认隆武朝廷的众将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脑子还清楚的大臣,例如:张名振等人就认为这是造成闽越不和的开端,闽越两个朝廷本来就正统性问题未能达成一致,这回擅杀使者,闽中的隆武朝廷肯定认为是鲁王政权故意所为。万一隆武朝廷从背后杀过来,与清军夹击鲁王政权的部队,却又如何收场?方国安这个草包这回惹下了大麻烦。

  由于错在己方,众人商议由鲁王派遣陈谦作为使者入闽谢过。果然不出张名振等人所料,隆武帝一见陈谦就大发雷霆。隆武帝朱聿键与闽中众臣商议之后,将陈谦关入大牢。
  如果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还不算出人意料。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只能让人叹息了。
  陈谦这人原来与隆武朝廷里面的一名御史钱邦芑有私仇。岂料钱邦芑这人也是个鼓弄唇舌之徒,看到陈谦被关进了牢房,正好跳出来落井下石。钱邦芑密奏隆武帝说陈谦乃是鲁王朱以海的心腹,和郑芝龙是至交好友,此次来闽名为谢过,实际上是打算内结郑芝龙图谋不轨。若不赶快杀了此人,恐怕会有内患。由于不满郑芝龙,隆武帝果然听信了钱邦芑的鬼话。
  有人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听说了以后哭笑不得,这隆武帝本来是他郑家从浙江携来入闽之后拥立的皇帝。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卖点就是皇帝俩个字。若是郑家真要图谋不轨,哪里用得着要和鲁王政权联手来干?而且互杀来使,闽越内讧不已,甚至反戈相向,又哪里有他郑家的半点好处?对于这个有野心又好面子的隆武帝朱聿键,郑芝龙只怕暗中已经颇有不爽,但郑芝龙军权在手,对于这种胡闹般的事情也没放在心上,只是对管事的人说:“去刑场必定要经过我家大门口,到时候再救陈谦也不晚。”(因为郑芝龙估计朱聿键如此大事应该跟他商量,未必就敢立刻杀陈谦。隆武帝在他眼里看来如同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不料这钱邦芑恨陈谦心切。撺掇隆武帝偷偷写了一纸密诏,半夜三更的提出陈谦,没经过刑场而是转移到别处杀了。

  第二天,郑芝龙才知道这件事情,然而已经太迟了。老奸巨猾的郑芝龙扒在陈谦的尸首上放声大哭,而且哭得特别伤心,还亲自写祭文凭吊这位倒霉的使者。可是,岂能凭他这一哭就能洗脱陈谦被杀的责任?万一鲁王那边回戈相向,这该如何处理?
  郑芝龙本来只有几分不爽,而现在就已经是对隆武帝心怀怨恨了。如此大事完全不和他商量,连个招呼也不打,秘密处死如此重要的犯人?完全就是害怕自己出言救人!这件事说到底还是出于对郑家的不信任,就凭一个言官几句话,就冒着大兵犯境、同室操戈的危险?就置手握重兵的拥立众臣于不顾?这样的家伙,要不是明王朝目前名义上唯一的皇帝,怕担恶名,也许早就该行伊、霍之事。

  于是,郑芝龙奏称沿海有倭寇来犯,非要立刻去征伐不可。郑芝龙上了这道奏疏,打算连辞别都省了就拍拍屁股离开这位有野心的隆武帝。而隆武帝朱聿键这时候才着了慌,立刻忙着下手敕挽留郑芝龙。郑芝龙漠然以对,根本不理他,尽数撤去所部防守兵力,带着人马回到了安平。此后,福建诸郡县防守门户大开,如入空扉,简直就像是一块飞地也似。
  隆武帝朱聿键用一个错误的决定,换回了鲁王政权的绝对敌视态度,以及掌握福建大半兵马和全数水师的郑家冷眼旁观,只怕哭都哭不出来。而从这件事开始为标志,鲁王政权底下的江上诸军再无法得到所期盼的海上援军。隆武政权所掌握的武装力量,突然也脆弱得不堪一击,隆武帝朱聿键就如突然断乳的婴儿一样孤立无援。
  郑家本是海盗出身,无利可图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去做。隆武帝既然如此不合作,如此喜欢搞内讧,那么只有自己惹祸自己扛......而目前的局势又没有办法判定哪个势力能够笑到最后。于是,郑家倚仗着一直傲视群雄的强大水师按兵不动,根本无心恢复明室江山,继续保持着微妙的观望态度。至于忠君爱国之类的话,也许在郑芝龙这一家子眼中,无非也只不过是一种筹码而已,利益和国家来说,利益优先。只要获得实际好处和政治上的优势,皇帝和国家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已。(未完待续)

  日期:2014-10-02 21:12:13

  (四)神州陆沉将安穷
  隆武朝廷那边闹归闹,鲁王政权这边却对陆清源的死倒是没有怎么追究。鲁王加封兵部右侍郎孙嘉绩为户部尚书,熊汝霖兵为部尚书并东阁大学士,王之仁为兴国公。而钱肃乐军中粮尽,上疏说:“臣既然没有粮饷,不得不散,但臣举义兵以来,大仇未报不敢返回家乡。”鲁王朱以海对于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的粮饷问题也没什么办法,只有让钱肃乐去舟山安顿。
  丙戌年(1646年)四月末,清军大批援军抵达杭州,由曹存性、李呈芬、李成栋等将统率汉兵五万,韩固山、张存仁、黄熙胤等将统率汉兵三万,屯驻在钱塘江边与明军对峙。清军不敢渡江,两岸互相炮击,枪声昼夜不息。此时,浙东的鲁王政权防守总兵力达到三十余万人。明军连营东自绍兴,西自江上,上自严州,下自海口,兵马络绎,营火烟火不绝,总兵副参,相望于道。
  由于兵马在前线对峙时间过长,鲁王朱以海命令众将商议抽兵西征。最后众将商议分水陆两路兵马去准备西征(还是以熊汝霖的计划为蓝本):水路以黄斌卿、张名振从海上入潢浦、取苏淞,与太湖起兵勤王者会师;另外陆路兵马由张国维率领姚志卓、张名宿等将领,从钱塘江西进发,走安吉、孝丰出湖州、广德,以策应水路。内廷设一人专司西征之事,而另一人专司西征粮饷。
  然而此时的明军粮饷已经颇为支拙。由于官军义军粮饷分配不均,再加上义师兴兵颇久,哪里又有那么多冤大头可以劝募粮饷?甚至还有的军营中还有无粮饿死者。所以这个西征的计划,还没有进行就已经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丙戌年(1646年)五月二十七日,钱塘江两岸的清军和明军继续对峙。方国安军在营中安锅造饭,清军凑巧一炮击中方国安军中的饭锅。方国安迷信,认为这是天意,认为这是天要夺走自己的吃食。而因为久旱不雨,江潮不至,钱塘江上流干涸,造成了钱塘江西侧水流变缓。清军攻击富阳北峰山,明军守将渡钱塘江上游向东败退。清军找本地的居民带路,打算渡江。老百姓依据日常经验,判断上游水浅可以渡过。而清军根本不相信,害怕无端中了明军的埋伏,犹豫不敢过江。及至北峰山明军败兵由此渡江,水深才到马腹那么深,清军才敢跟在明军败兵屁股后面以数百兵马渡江。至此,清军才算找到了通过钱塘江的突破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