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
第59节

作者: 秦时月2013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24 21:17:47
  正文
  第二十回:乱政与国耻(改定稿)
  公元前443年,秦厉共公薨,太子即位,是为秦躁公。厉共公时代只不过是秦国国势的一次短暂伸张而已,其后便陷入顿挫。
  秦躁公在位共十四年,文献中只记载了期间两件事:
  第一、秦躁公二年即公元前441年,南郑发生叛乱,可见秦国在当地的统治并不稳固。

  第二、秦躁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30年,北方的义渠侵入秦国,一直深入到渭水北岸,虽然野蛮的戎狄烧杀辱掠一番之后便即返国,但却对秦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和破坏。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薨,根据谥法:“好变动民曰躁”。
  当时的谥号是臣下根据已逝国君生前的功业和品行所作的盖棺定论,而“厉共”与“躁”都为明显的恶谥。秦国的朝臣对刚刚逝去的国君竟然做出如此恶劣的品评,尤其是厉共公,其在位时秦国国势还是有所伸张的,虽然文献中并未透露此时秦国内部的朝政如何,也许是秦人撰秦史,故意有所隐匿,但我们仍可从此恶谥之中嗅觉到秦庭内部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
  秦躁公以后,秦国便陷入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乱政时期。

  秦国与中原列国的国情不同:中原列国因为奉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所以威胁君权的是宗法贵族势力,即卿大夫。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中原列国陷入了卿大夫的夺权内斗,典型的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秦国在秦躁公以后也陷入内斗,但却是另外一种形式——庶长乱政。
  我们在前面已经交待过,秦人东越陇山占据广袤的关中后,并没有像周人那样建立广泛的贵族采邑,而主要是由国君直领,同时在边缘军事重地设立县,由中央派遣官吏治理,实际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官僚制度。秦国最早的官吏便是庶长,庶长意为“众庶之长”,最初相当于将军。但秦国在“爰田制”下,形成了“野人”既当兵又务农的兵民一体的组织制度,再加上此时秦国的官僚制度非常粗糙,所以庶长的权力便不仅限于军事方面,而且还兼理与平民有关的其他民政事务,实际上成为手握军政实权的“权臣”。一旦国君柔弱,以庶长为代表的权臣便会兴风作浪,他们往往勾结秦国宗室贵戚与国君作对,或弑君、或废立,以实现其擅权横行的目的。庶长乱政将秦人的精力内耗于无休止的争斗之中,秦国对外的国势便不免衰微顿挫。

  秦躁公死后,继任者不是躁公之子,而是其弟——从晋国归来的怀公。兄终弟及不合宗法世袭规矩,可见秦庭不稳;怀公从晋国(估计应该是三晋中的魏国)归国为君,也可看出晋国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秦国的君位之争——与当年秦穆公左右晋国君位之争相仿,没想到几百年之后双方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但秦怀公在位仅仅四年(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便死于庶长乱政。公元前425年,庶长晁带领一伙朝臣包围怀公,怀公被迫自杀。根据谥法:“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怀”并非恶谥,而且还对秦怀公的仁慈短命抱有同情怜悯之意,估计庶长晁一伙为专权而弑君,但终于没有得逞,最后还是被秦庭铲除了。
  怀公太子昭子早死,因此大臣们迎立昭子之子为君,是为秦灵公。秦灵公在位共十年(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15年),期间可记述的事件有三件:
  第一、灵公即位之初便居于泾阳,以泾阳为暂时的陪都,但雍城仍是秦国正式的都城。泾阳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境内,其地属于关中平原中部,与雍城相比,应该是向东迈进了一大步,也许是因为此时东边的魏国已经给秦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秦国不得不重视东边的国防。
  第二、公元前422年(即秦灵公三年),作吴阳上畤和下畤。秦人是一个极其重视宗教的民族,每一次统治中心的迁移,秦人都要作畤以祭祀祖先和神灵。秦襄公始封诸侯时,便在祖地犬丘作“西畤”祭祀白帝(即秦人先祖少昊)。后来秦文公迁居汧渭之会后又作“鄜畤”祭祀白帝。秦宣公时秦人已经定都雍城,故作“密畤”祭祀青帝(即太昊伏羲氏)。伴随着以泾阳为陪都,秦灵公又作上畤和下畤分别祭祀黄帝(即轩辕黄帝)和赤帝(即炎帝)。

  第三、公元前419年,秦魏河西之战正式爆发。关于河西之战,本人将在后面详解,在此暂时略过。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薨,根据谥法:“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从谥号来看,秦灵公是以迷信神灵而著称,即使在重视宗教的秦人眼里,其也确实有些过了头。“灵”为恶谥,估计灵公时君臣矛盾也比较紧张,所以灵公死后,其太子(即后来的秦献公,名师隰、或名连,又名元)不得立,大臣们再一次从晋国(估计又是魏国)迎立秦怀公之子、灵公季父悼子为君,是为秦简公。

  从秦简公元年即公元前414年到公元前387年,秦史世系出现了错乱:
  根据《史记》,秦简公在位共十五年,即从公元前414年至公元前400年,然后是太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在位共13年,即从公元前399年至公元前387年。
  但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秦简公在位共九年,即从公元前414年至公元前406年,简公死后,即位者不是惠公,而是敬公,敬公在位共十二年,即从公元前405年至公元前394年,而后继位者是惠公,惠公在位时间则缩短为七年。
  以上两种不同的记载在于简公与惠公之间是否又夹了一个敬公。《史记/秦本纪》为司马迁依据秦国国史所撰,其中只有两代国君——简公、惠公;而《纪年》是魏人所撰,在简公与惠公之间又多了一个敬公。魏人于其本国国史中记载秦国历史,虽支离片段,但估计不会有所隐匿;而太史公撰秦纪所依据的蓝本是秦人所记的本国国史,秦人记载本国国史,因为顾虑较多,于不光彩处也许会故意回避。敬公到底是正常的即位?还是弑君篡位?或许魏人占据河西后(根据《纪年》:敬公元年为公元前406年,其时魏人已经尽占河西之地),于河西再立秦君为傀儡以与泾阳的秦君对立?期中详情,因为古史的简略,我们无法探明,但从中也可见当时秦国朝局的混乱和国命的危机。

  为简单起见,我们暂且按《史记》的记载,此一时期秦国为两君——即简公和惠公。
  根据《史记》,秦简公在位共十五年,期间秦国对魏战争遭到了惨败,河西之地尽失。公元前411年(即简公四年),秦国的关中出现了日全食。
  公元前400年,失地辱国的秦简公抱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太子即位,是为秦惠公。根据谥法:“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
  秦惠公时代,秦国为收复河西之地继续与三晋鏖战,但奈何国力有限,河西失地仍然牢牢地控制在魏国人手中。但此时秦国对西方的戎狄和南方的蜀国却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公元前395年(即秦惠公五年),秦国又一次讨伐西方的绵诸戎,这一次绵诸戎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无法在陇西立足,其部落残余只能向西迁徙到遥远的地方以躲避凶悍的秦人,而后其部族日益繁衍并发展壮大,秦汉时代中原人称之为月氏(注:月氏与绵诸为同音异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