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
第35节

作者: 燕山刀客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08 20:36:00
  二、江西为官
  刘基结婚已经近三年了,却还没有孩子,这显然不正常。经过大夫诊断,认为富氏没有生育能力。在当时,无子可是排在《七出》的第一位,丈夫可以此为理由,光明正大地休妻再娶,而妻子没有任何理由反对。
  但刘基不是这薄情之人。他安慰妻子,没有孩子没关系,一家人开心就好。可生不了孩子的女人,很难开心起来。她主动建议刘基娶二房,为刘家继香火,但刘基却一直不原意。富氏感动之余,也不是没有担心:在家,有前姑姑现婆婆主持公道,去了江西,天高皇帝远,刘基如果有了什么想法,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聪明的刘基,当然不是看不出妻子的心事,他唯有极力安慰,保证将来事业有成之后,将一家人都接过去。
  至元二年(1336)十月,刘基告别了母亲妻子。他从家乡南田起程,先后经过了本省的丽水、金华、龙游、衢州,然后进入江西,经过沙溪、铅山、弋阳、安仁和省府龙兴(南昌),最后到达高安。
  正值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相比上次进京赶考的紧张与忐忑,此次的刘基显得充实和平静。一路之上,如画的山水让他印象深刻,“草际生曙色,林端收螟烟。”而沿途看到的场景,又让自己平添了无穷感慨。稻田之中,在那些赤脚插秧的农夫,衣衫褴褛;烈日之下,那些拉着沉重货物的佃户,汗如雨下。间或还有逃难和乞讨的人,他们眼中那种绝望的神情,让这位年轻的新县丞很是无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刘基被深深地触动了,原来在大元朝富甲一方的江浙江省,也依然有这样贫困的民众,那全国十一行省,不知道境况又是何苦惨淡。自己十几年的苦读,并不只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应当像那些贤臣一样,能为一方百姓造福。
  刚到高安,拜会了县尹和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的官职,监视县尹)之后,刘基很快投入了工作之中。
  元朝共有十一行省,而除了岭北行省是蒙古本土外,其他十省都以汉人居多。

  为了鞭策自己和随时提醒自己,刘基写下了《官箴》三篇。箴的本义为针,引申为规劝、劝告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对为官的理解。也写出了对于国家的忠诚,对于国君的对于百姓的体谅,以及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当然,这时候的刘基,对于官场的理解还基本上是纸上谈兵。上篇写道:
  治民奚先,字之以慈。有顽弗迪,警之以威。
  振惰奖勤,极艰息疲。疾病颠连,我扶我持。
  禁暴戢奸,损赢益亏。如农植苗,蚤夜孜孜。
  涝疏旱溉,无容捭秕。如良执舆,顺以导之。
  无俾旋泞,强策以驰。慈匪予爱,帝命溥时。
  威匪予赠,国有恒规。弱不可凌,愚不可欺。
  刚不可畏,媚不可随。无取我便,置人与危。
  无避我谤,见义不为。天鉴孔昭,民各有思。
  惠之斯怀,推之乃离。誉不可骄,器恶满欹。
  谤不可怒,退省吾私。人有恒言,视民如儿。
  无反厥好,以暴予知。是用作箴,敢告执羁。

  《官箴》三篇,不仅是初入官场的刘基对自己的约束,甚至成为了刘基一生的座右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为人处世的具体方式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改,对待问题与冲突的心态变得更加随和,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并没有放松。
  初入官场的刘基,很快就因为自己出众的才华与品质,赢得了县尹的信任与百姓的拥戴,纯朴的当地百姓,甚至把年轻的刘基尊称为“慈父”,让他感到很不好意思。
  很快,高安县就留下了刘基秉公办案、料事如神的诸多故事。
  有一次,刘基接到一纸诉状,是买油条的赵老汉找人写的,他辛辛苦苦积攒的几十贯铜钱被人偷走,这可让他以后的日子没法过了。
  刘基问老人:“什么时候发现丢的钱?”
  ”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睡得迷迷糊糊的,听到房间里有动静,还以为是有老鼠,醒来一看,我存在箱子城的钱就没了……“
  刘基随即带人到现场查看了一下,发现小偷作案手法很老到,应该是个习惯犯了,不使点非常手段,恐怕真不好抓。老头的房间又没有监控。
  第二天一大早,县衙门口就帖子出了告示,通知城关各住户到衙门口集合,商议救助赵老汉之事,不得缺席。随后,刘基安排几个衙役,带上铜锣在大小街道上发布通告。
  到了中午,所有人都被传唤到了县衙大院,大伙一看,刘大人身着官服,带着向个侍卫已经站定。身前放了一口大大缸,里面还剩了满满一缸清水,有人就小声嘀咕:我的天,是不是表现不好,这个姓刘的就要把你扔到缸里喂鱼?

  刘基则微笑着向众人拱手:
  各位父老,赵老汉家中被盗,生活困难,希望各位帮他一下,不多不多,一人捐一文钱就好。
  大家一听,都觉得没什么,不就一文钱吗?给得起!于是在侍卫的组织下,众人排成长队,一个个地向水缸投钱,很多人一定会想,刘大人这演的是哪出, 嫌我们的钱脏,还要洗钱啊!
  刘基依然不慌不忙,和每一个扔钱的人用眼神交流。这时,一个三下来岁的壮实汉子扔下钱后,头也不抬就想转身离去,刘基却猛地站了起来:
  “拿下!他就是窃贼!”

  这人当场就呆住了,周围的百姓也不敢相信,这都能看出来?原来刘大人是以捐款为名,想找出犯罪才是真的!
  这人姓李,城关的人都叫其李四。刘基派上去他家搜查,果然其床底下搜出了一个罐子,这个罐子正是赵老汉丢失的。
  在铁证面前,李四只能招认了,但他还是充满好奇地问:“刘大人,你怎么知道是我干的啊?”
  刘基微微一笑:“我一直看着那个水缸,你的钱投下去时,水上漂起了一层油渍,你不敢抬头,态度反常,不是你,又能是谁呢?”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充分证明了高安人民对刘县丞的敬佩与尊重。按理说,这么受拥护的官员,是不是会顺利升迁,当上知县,甚至更重要的职位?
  可惜,现实永远不会按常规的剧本演出。刘基过于年轻,书生气太多,江湖气太少,多做实事的欲望太强,平衡人际关系的意识太弱。作为一个外来户,一个空降干部,他的锋芒过盛,不懂藏拙,不会低调,过于重视表现自己,过去无视同僚感受,过去忽视领导想法,让蒙汉两位上司都相当为难,他们虽然表面上不好明说,但却经常平静地向行省领导汇报,希望把这位刘县丞送走——高安的平台太小,不利于这位栋梁之材成长进步!

  特别是刘基还喜欢多管闲事,除了本县的一亩三分地之外,他还喜欢捞过界,对于瑞州路的另外两个地区——新昌州和上高县事务指手画脚,出自己的风头,砸人家的饭碗。这是嫌自己在本县树敌还不够多嘛。正因为这样,投诉这位年轻县丞的公文,总是不断出现在行省监察御史的办公桌上。刘基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也是颇有感慨:
  我昔筮仕筠阳初,官事窘束情事疏。
  风尘奔走仅五稔,满怀荆棘无人锄。
  当然刘基的进士身分还是管用的,行省官员,刘基却离开了高安,改任行省职官掾史。虽然还是八品官,但能够在省城任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在龙兴的经历,同样让人不愉快。
  行省职官掾史是个既没有多少油水,又没有多少压力的闲差。当县丞的时候,他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挥衙役做这做那,当了掾史,一屋子人都不比他级别低,都要比他资格老。. 
  三十岁的刘基,已经少了很多年轻时的锋芒,而有了更多行为处事的考虑。作为一个浙江人,作为少有的南人状元,他没有流露出任何高人一等的情绪,尽量保持谦虚低调,上班时,他与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分享各种愉悦身心、增进交流的八卦;下班后,他不急着回家,反正家里也是要啥没啥,而是和同事们一起吃饭聊天,偶而也去喝喝花酒,逢场作戏一下。但刘基有自己的原则,绝不放弃最后一道防线,引得同事们经常笑话。

  不过,有两个人和刘基倒是性格相投,在这个媚俗的世界里,他们因为保留的一点点清高,成为了难得的知己。这两人就是郑希道和钱士能。不过很快郑希道调到了泉州,而钱士能辞职回家,刘基在南昌更显得落寞。
  在大元,行省级官员基本上都是贵族生出来的,路州干部基本上都是银票买出来的,县乡首领基本上都是酒肉喂出来的,村级头目基本上都是拳脚打出来。承认也好,否认也罢,这就是事实。
  别说刘基在龙兴没有什么根基,又不太擅长溜须拍马的官场必备素质,骨子有依然有文人的清高,就算是他能够转变思路,就算能够做到八面玲珑,就算削尖了脑袋往上挤,他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他的前途也是相当不光明的。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走不远。
  生活在一个拼爹的时代,你无爹可拼,你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那个年代,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给家人写封信,都要耽误好长时间,离家七年,他没回过几次,每次在家也是行程匆忙。都说养儿防老,自己在父母面前尽的孝心太少,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自己对妻子亏欠太多。看着家书,刘基的眼泪不知不觉滴了下来,把信纸也打温了。
  到了至正二年(1342)七月,刘基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