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文档--人类起源真相大揭秘》
第26节

作者: 公丘子桓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唐代善导大师推算出人寿约250年减一岁,这个结论可靠乎?大体上是可靠的。但我认为寿减本身应当是变量,并非以恒定的速度在缩短人的寿命。当上古人类寿命基值更高时这种寿减幅度也越大。上寿衰减在几代人之间是察觉不出来的。如果把时间拉到2000年,或更长久,就能明显发现寿差。比如周文王姬昌97岁;周武王93岁(武王克商逾二年崩,可见武王90岁还在统领军事,按现代人的寿限,根本不可能的事);周穆王活了105岁。吕尚(姜子牙)活了139岁,武王伐纣时,子牙年已过110岁,还在驰骋疆场,克阵杀敌。可见古人的寿长,不只在于死亡年限比现代人高。更大的意义在于整套生理衰老的生物钟比现代人更慢。如此大的年纪还在干壮年人的大事。这只能说明当时(西周)的人,到了100岁时绝对不像现代的人那样“老态龙钟,思虑散漫。”而在《创世纪》中记载一件事也令人疑窦丛生。亚伯拉罕携他的妻子撒拉到了埃及。亚伯拉罕非常害怕埃及人因为自己妻子美丽,而杀了自己并霸占他的妻子。开始谎称撒拉是自己的妹妹。但我们从创世纪年代推算来看,当时的撒拉年纪在60-65岁之间。按现代人的观念谁会馋涎60岁的老妇的“美色”?如果按每250年减一岁,推到4000年前的古代就是寿命比现代人高16岁,也可能远不止16岁。因为早期人类寿命基值更高,寿减量也会相应更高。现代女子55岁就基本绝经,而在4000年前的女子在80岁时未必绝经。也就是说时年60岁的撒拉,也就相现代40来岁的女子,风韵犹存。如果考虑到了人类的寿减问题。亚伯拉罕担心埃及人对自己60多岁的妻子起色心,就不难理解了。对于这个惊人的寿差现象,是现代东西方历史学者都没有能正视这个问题,正统的史学界都强行用现代人有眼光去解读上古的历史。甚至不惜用现代的寿命观念去“纠正”古今人的寿差。造成了很多历史断代的曲解。那么人类寿命为何会衰减,要回答这个深刻的问题,就必须从大洪水这个让人类如此记忆深刻的历史灾难入手了。是神族修改了人类寿命的基因代码?还是其它原因?

  日期:2016-02-12 12:25:24
  现代东西方正统的学者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把自己理解不了的,诉之为古人浮夸之词。这样来解读整理古代文献记载,本身从一开始始就抱着曲解古籍内容了。这样的正统学术,可见对于原始的记录已经差之千里。
  古人真的很喜欢夸大先人的寿命吗?其实古人早就已经意识到了人寿命在衰退的现像。只不过这种现象在几代人之间是察觉不出来的。承认人类寿命缩短问题。是研究正确研究上古史的起点。否则只能是按现代人理解的扭曲文献记载。
  日期:2016-02-14 00:33:52
  人寿命缩短的确是个很有趣的现像,唐代善导大师推算出人寿约250年减一岁。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要快。按我的大致推算,3000年前的古人(西周早期),人的极限寿命比现代人高20岁左右。可能在前1000到公元0年这断时间的寿减幅度更大。按此推,4000年前的古人极限寿命比现代可能高30岁以上。意识到这点,我们解读古文献记载古人寿命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之所以现代历史学者通常把古人夸大寿命,故意曲解文献。错不是古人,而是我们现代人的意识。是我们的寿命变短了。而且人类寿命缩短体现最明显的当是青春期缩短,并不意指青春过后“枯萎”的老年余期。如果不出我所料,以后人类女子绝经期会不断地提前。男子精萎,也会不断提前。如果今天我们看,古人在夸大他们的寿命,那么几千年后的人同样也会觉得我们现代人在夸大寿命呢?

  日期:2016-02-14 18:47:49
  现代人类文明,虽然已经有了完备的工业系统,但如果没有底层的劳工,同样也是玩不转的。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就能明白当时的阿奴那奇人为何会制造人类。
  日期:2016-02-15 12:59:54
  第十七章:大洪水前的人类世界(上)
  《创世记22:2》“上帝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于是,亚伯拉罕便准备了一切,他和以撒一同上路了。“于是二人同行”这简简单单的“二人同行”在沉默之中蕴含着深深的悲哀,以撒只知道是随父亲为上帝献祭羔羊,而亚伯拉罕心中明白,那“沉默的羔羊”便是以撒本身。可怜的以撒和自己父亲一起搭建祭坛时,还全然不知,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到了献祭的时刻,亚伯拉罕在无助与悲哀之中做出了最终的决断。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的著作《恐惧与颤栗》中对此有着精彩的描述:“亚伯拉罕面目粗野,神情恐怖,劈胸抓住以撒并将他摔倒在地,说:‘傻孩子,你以为我真是你的父亲吗?我不过是一个上帝的崇拜者。你以为这是上帝的命令吗?不对,这是我自己的意愿。’‘天国的上帝呀,我感谢您,最好让以撒以为我是个恶人也不要失去我对您的信仰。’上帝看到了亚伯拉罕所行的事,在最后一刻制止了他。亚伯拉罕通过了试炼,他的信念战胜了他的恐惧,做到完全信神。上帝明确了要与亚伯拉罕立约。

  那么上帝为何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测验亚伯拉罕的忠心呢?而且亚伯拉罕对上帝这个要求毫无戒备心理。这毕竟是把自己儿子献作燔祭。这只能证明在当时,拿自己的儿子献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故而亚伯拉罕对上帝要求完全遵从。而且在《圣经》定版的前6世纪时,时当的编撰者也并没有把“献燔”当作出格的事。否则这种记录肯定被后来编者所抹去。如《公羊传·闵公元年》明确指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春秋笔调。《圣经》中没有抹掉这个记录,恰恰证明了“人牲”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无须为“尊者讳”。

  “人牲”从史前一直到了前1000年从东方(东亚)到地中海这一地区的许多古代民族中都曾流行。墨西哥的玛雅人、秘鲁的印加人和非洲的阿沙特人也有过这种习俗。在印第安人中到了16,7世纪还在用人牲。太平洋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举行人牲,并将人肉颁赐给本部落的成员吃。墨西哥的阿兹台克人建有许多金字塔形台庙,每年都要举行用活人献祭太阳神的祀典,并吃掉人牲的肉,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流行以初生儿子作为祭品,印度的康达人则使用偷来的儿童。南太平洋诸岛上的一些原始民族,直到近、现代仍保存着猎取其他部落的人头来供奉神灵的习俗。同样中国商代都出现大规模的人牲,人殉祭祀坑,如安阳殷墟的侯家庄商王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人形俑”开始代替了活人祭祀。但孔子仍然骂这种俑祭是不仁。如《礼记·檀弓下》:“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孔子家语》:“子游问于孔子曰:‘葬者涂车刍灵,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偶亦人也,是无益于丧。’孔子曰:‘为刍灵者善矣,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其像人而用之也,那么俑到底像人像到何种程度?郑玄曰:“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曰:“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埤苍》云:“为其像人者,谓为其像人之转动跳踊也。”可见“俑”并非只是外表做得像人,还是套复杂的机械装置,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也难怪孔子当时极力反对俑殉。俑做得太像人了,以至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现代日本流行的仿真机器人,和春秋时代的俑比起来也不过尔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