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28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后主刘禅给后人留下昏聩愚蠢、不可救药的形象,除了演义小说的歪曲丑化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后人对蜀汉政权架构的误解。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皇帝出场往往会唱道:“为王驾坐在金殿,文臣武将列两班……”给人的印象是皇帝每天都要上朝,亲自主持朝政,处理各种军政事务。
  实际上,皇帝每天坚持上朝,亲自处理国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事情。在秦汉时期尤其是在西汉中期之前,国家的基本权力设置是皇权与相权是相对分开。中国古代的皇帝,从法理上被誉为是天下万物之主宰,其权力无所不包、囊括一切,从中央到地方、从整体到局部、从本部到外藩,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宗教的、文化的,皇帝对于一应事务都有至高无上的裁决权。但是在具体的运作层面,因为天下事务实在太多,包罗万象、繁若烟海,皇帝一个人根本没法管、也管不过来。因此最初的权力设置是,皇帝在一般情况下只负责重大事务决策,而把大量具体而实际的权力交给以丞相为首的政务班子。皇帝的实际责任是每隔一定时间召开天子朝会,听取由丞相领衔的工作汇报,并对重大事务作出决断。天子朝会,有记载是“五日一朝”。而日常性的政务工作一般则在相府举行,由丞相主持并负责处理具体政务,所谓的百官朝会。按照大史家钱穆的说法:“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根据《三国志》及其注引信息推断,蜀汉的权力架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了沿袭了西汉前期的丞相(后期为大将军)负责制,即使在先主刘备时代,刘备本人也只负责重大决策、掌握军权并统军进行军事拓展,其他政务工作则完全由丞相、录尚书事诸葛亮全面负责打理。《三国志》没有直接交代诸葛亮的实际权限范围,但是按照《三国志》里的有关记载,位于丞相之下的蜀汉尚书令,其实际权力就非常之大,甚至大到连皇帝都要让他几分。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立刘禅为太子。尚书令刘巴便提出让来敏担任太子家令。太子家令大致相当于太子府的主管,由于太子的特殊身份,太子家令是个敏感而关键的职位。而刘巴提名的这个来敏则是先主很反感的人物,在政治上很不可靠。按理说皇帝决无可能把政治上不可靠的人放在太子身边。但是尚书令刘巴既然作出这一提议,先主心里不痛快也只好勉强接受。此事见于《诸葛亮文集》:“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先帝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无所礼用。后刘子初选以为太子家令,先帝不悦而不忍拒也。”

  刘巴的尚书令一职,大致相当于皇帝的政务秘书长,属皇帝方面的“内朝”官员。诸葛亮当时作为丞相(“外朝”的行政首长)同时具有录尚书事的权力,“录尚书事”就是对尚书令的决策、政令进行批示。这样一来,尚书令事实上具有常务副丞相的责权。刘巴担任尚书令后,还作出另外一个决定,把尚书杨仪赶出尚书台。杨仪是先主刘备非常器重的人物。杨仪担任尚书是先主自封汉中王后亲自提拔任命的。但是于尚书令刘巴不喜欢杨仪,先主也爱莫能助,只好另外任命杨仪遥领弘农太守。“弘农”是一个地名,当时处于曹魏控制范围,弘农太守只是“遥领”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

  刘备时代的蜀汉尚书令尚且具有如此大的权力,诸葛亮身为丞相、录尚书事,后来又“领司隶校尉”,其所拥有的权力自然不言而喻。这样看来,在后主即位之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政治局面符合蜀汉的政权法统和政治逻辑,而无关乎后主本人的智商才情和施政能力,更不像后人理解的那样,诸葛亮的权力受命于先主,后主既改变不了也无力驾驶当时的政治局面。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诸葛亮身后的几位执政者像蒋琬、费祎等皆是由后主一手提拔、独立任命,按理说在诸葛亮去世后局面应该有所改观。但实际情况是在蒋琬、费祎执政期间,后主在处理“庆赏刑威”等诸多事务时仍然不远千里地首先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推行实施,《三国志》对此记载是:“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情形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几乎没有大的差异。

  日期:2017-12-12 08:54:57
  接替诸葛亮执掌政权的蜀汉首任大将军蒋琬大气老成,胸怀豁达,很快成为稳定益州局面的支柱型人物。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前景未知,巴蜀上下惊慌失措。蒋琬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破格提拔、临危受命而没有任何惊喜,更没有因为肩负重任而表露出惶恐之色,而是像平时一样若无其事、镇定自然,给所有人以自信、坚毅的力量。朝廷上下因此很快恢复正常状态,蒋琬本人也逐步赢得大家的信任与赞服(《三国志》:“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蒋琬取得最高执政权力之后,在后方成都驻扎了三年,主要是稳定局面、恢复生产,同时密切关注着北方的局势。到了公元238年,他们获知曹魏方面的司马懿受命出兵讨伐辽东,感觉迎来出兵时机。于是后主诏令蒋琬率军进驻汉中,并与东吴方面进一步加强联络,伺机联合北伐。

  后主在诏令蒋琬出征的同时,又再次给予晋升,加封蒋琬为大司马并给予开府权力。“大司马”在西汉大致相当于“兵马大元帅”,但是到了东汉以后实际权力大幅缩水,只是一个高级别的虚职。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实际实行的是“内朝官员”大将军负责制(录尚书事),蒋琬当时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其品秩、职权已经位极人臣。后主再次加封他为大司马,只是在名分上有所提升而已。但后主准许蒋琬开府,却是蜀汉吏制中极端特殊的权力。开府就是官员开设自己的府衙,成立相应的幕僚班子,形成相对独立的权力运行体系,拥有更大、更加独立的自主权。诸葛亮是在先主刘备去世之后才拥有开府权力,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曾谋求过开府,但是始终未获后主和诸葛亮同意。蒋琬之后的费祎也获得过开府权力,他是在接任大将军九年之后才获准开府,开府不久便遇刺身亡。这样,蜀汉政权历时43年,拥有开府权力的官员只有这三位。姜维作为蜀汉政权的最后一位执政者则始终没有获得开府权力。

  蒋琬进驻汉中之后尚未出兵,司马懿已经在辽东战场取得全面胜利。蒋琬此后便一直驻守在汉中前线,像前丞相诸葛亮一样。蜀汉政权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政治生态,建国后一直实行“双中心制”,其政治中心在成都——蜀汉号称接续两汉而拥有整个天下,则其都城应该是在西安或者洛阳,但当时西安、洛阳均为曹魏所占,皇帝及其幕僚班子只好把成都作为临时治所,并因此多次发动大举北伐,谋求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出于这一政治需要,其军事统帅和蜀军主力并不驻扎于都城而是位于汉中——蒋琬执政后期一度将蜀军主力迁至涪城,费祎接任后又迁回汉中,但不久又迁驻汉寿,姜维执政的最后一年,蜀军主力则位于偏远的沓中。蜀汉的军事重心前突,既是出于军事防务的实际需要,也是蜀汉政权忠实履行“武嗣二祖、龚行天罚”立国纲领的政治姿态。从诸葛亮到琬琬、费祎、姜维,四任首席执政官长年驻扎军事前线,昭示着蜀汉政权时刻保持出兵北伐、随时应对强敌入侵的军事军事战备状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