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3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是中方当事人的记录。如《李鸿章全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同治、光绪朝)》、《清实录》、《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丁汝昌致戴宗骞书》、聂士成《东征日记》、孔广德《普天忠愤集》、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等。
  三是外方人员的记载。如英、法、俄、美、德等国的官方文件和新闻报道,万国报馆《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西方人亲历和讲述的甲午战争》、《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等。
  四是当代人的著作和论文。如戚其章《甲午战争史》、宗泽亚《清日战争》、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清下)》、姜鸣《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王鼎杰《复盘甲午》等,以及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陈悦《北洋海军军舰“主炮晾衣”说考辩》、南昌龙《甲午战争前的朝鲜问题及中日关系》、李玉生《从定远、镇远的战损情况看中央装甲堡军舰的结构和水下防护》,孙洪军《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地救护》等。

  五是关于19世纪中后期政略、战略、战役、战术方面的资料。如东亚方向基本战略格局、军事技术进展和海陆军战术发展演变、清日两军编制、力量建设、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后勤补给、装备支撑、后续动员、财政投入、兵力投送能力和战法研究,以及欧美诸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外交动向、兵力部署等。
  选取和阅读足够多的史料之后,综合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分析法、量化法等方式,通过反复比较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值得信赖的证据链。但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有出于政治目的的歪曲,有哗众取宠的产物,也有“军事盲”想当然的感性描述,不时会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和貌似真实的“孤证”,必须构造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与之对应的人物分析模型,去进一步甄选鉴别。

  日期:2018-02-14 20:18:50
  进入研究的第二步,重构时代大背景,引接19世纪末世界政治、军事格局和甲午战争前东亚地区基本态势,明确展开研究的时间起点和空间框架。
  首先,还原19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格局,以及东亚地区基本态势。
  19世纪中后期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基本态势。英帝国是19世纪的超级大国,在海上霸权和工业生产上居于垄断地位。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全世界比重的31.8%,煤产量1.122亿吨,为法国、普鲁士、美国三国之和的1.34倍;生铁产量597万吨,为三国总和的1.4倍;对外贸易额4.58亿英镑,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22%。“多强”为德、法、俄、奥、美、意等新兴强国,他们凭借工业革命的后发优势,发力追赶英帝国的步伐,并在全球拓展国家利益,列强之间围绕争夺殖民地和市场、人口、资源的战争、武装冲突接连不断。

  这一时期,欧美诸国已基本将非洲、中东、南北美洲、大洋洲、南亚等地瓜分完毕,征服的脚步来到了东亚、东南亚、中亚地区。长期以来,东亚都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宗藩体制为支撑的大中华文化圈。在东亚政治生态中,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日本若即若离,朝鲜、越南、缅甸、泰国、琉球等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定期向中国朝贡,接受册封,使用中国的立法和年号,在名义上确立臣属关系,但各藩属国内政、经济、国防均有独立地位。由于东亚各国认为本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明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除我之外尽皆“蛮夷”,对外交流获利少而受滋扰多,先后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长期处于封闭和倒退状态,社会发展极为缓慢。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东亚传统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随后,英法等列强持续向远东开拓,英国占据了缅甸,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洞开清朝的大门,其势力辐射珠江流域和长江口,但出于遏制俄国扩张目的,开始谋求维持远东地区势力均衡;法国自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加大对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力度,力图完全控制越南,占据中南半岛,同时窥视广西、广东;俄国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掉头蚕食中亚地区,从西北、正北和东北三个方向对清朝步步进逼,并试图在远东地区获取不冻港,对清、日、朝均构成直接威胁;美国从沙俄手中买下阿拉斯加,谋求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和萨摩亚群岛的帕果帕果建立海军基地,以炮舰巡航日本,着力推动朝鲜独立和“利益均沾”。清朝丢掉了西北、东北大片领土,先后失去缅甸、琉球、越南等朝贡国,日本也饱受“黑船开国”之痛,两国不得不推行变法,先后于1861年、1868年开展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由于欧美列强迫在眉睫的武力威胁,两国的改革均以构建军工体系和建设新式军队为重心。30年后的甲午战争,就在这两支以“西法”练成的“新军”中展开。鉴于此,应以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作为研究的时间起点。

  日期:2018-02-14 20:26:18
  其次,对接19世纪军事变革情况,以及清、日和域外大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
  19世纪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新武器装备不断涌现,黑火药、高爆丨炸丨药、击针后膛线装来复枪、圆锥子丨弹丨、后装线膛炮、速射炮、电报和装甲蒸汽舰船、鱼雷等相继走上历史舞台。随着武器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战争规模和作战空间、时间不断延展,由此引发重大军事改革:一是产生了新的指挥机构“总参谋部”;二是改变了军队组织体系和兵种结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近代军队编制初见雏形;三是改进了征兵制度,精干的常备军和庞大的后备军共同构成国家武装力量;四是规范了军事人才培养途径,设立军事院校,成批量培养造就初级和中级指挥军官;五是变革了后勤保障体制,铁路成为兵力投送、物资前运的重要平台,军队机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通过变革军事制度,欧美列强军事实力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在远东地区驻军兵力规模(主要为海军)也随之水涨船高。甲午战争期间,英国远东舰队在远东方向部署各型军舰28艘,排水量86633吨,装备重炮227门、轻炮344门、鱼雷发射管56具。同时期,俄国太平洋舰队在东北亚地区部署各型军舰21艘,排水量71863吨,装备重炮250门、轻炮200门、鱼雷发射管54具;法国远东舰队在东亚、东南亚地区部署各型军舰13艘,排水量30961吨,装备重炮113门、轻炮89门、鱼雷发射管10具。此外,当时远东地区还有德国派遣舰队(总吨位20504吨),美国舰队(总吨位14303吨)、意大利派遣舰队(总吨位9286吨)。作为甲午战争的参战方,日军拥有军舰2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59106吨,其中参战的联合舰队由常备舰队和警备舰队组成,出动军舰28艘(含商船改装舰船)、鱼雷艇19艘,总吨位51356吨;清军拥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共计舰艇82艘、鱼雷艇25艘,总吨位85000吨,其中参战的北洋舰队及广东水师,出动军舰25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4000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