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26节

作者: 龙的航程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郝懿行只是官场上的一个特例,总体看,大清帝国的公务员队伍还是非常有“钱途”的。
  日期:2018-03-09 08:12:27
  有史界大拿、科班博士指点:林清起义的背景,是嘉庆元年(乾隆还没挂)开始的川楚九省白莲教大起义。打紫禁城那年,天理教不止在一个地方起事,领袖也不只林清(事先约定称天王的是另一人),河北河南山东教徒约定好了同时造反,有点黄巾军“三十六方同日而起”的意思。攻打紫禁城时其他义军都快被剿灭了,林清只好出此险招想要最后一搏。
  感谢指教和其它六点意见,在此对林清起义作个解释性说明:

  1.林清和李文成的分工,是林主持教务、李主持军务,叫一声林教主没毛病;
  2.李文成于9月5日事泄被捕,9月7日河南滑县发动起义,林清于9月14日派人潜入北京城,15日发起袭击。从时间看,两者相隔约7—10日;从地点看,北京大兴(林清据点)和河南滑县相距约600公里,如果河南天理教派人十万火急通知林清,完全可能将消息送到;
  3.近现代两支不相统属的军队开展军事行动前,都要进行互派联络员和对表时间(类似香港电影飞虎队进攻前看表中)的动作,不知道邪教动手有没有定下此等规矩;
  4.李文成原计划发动起义后派千余人上北京支援林清,之前因派联络人赴北京联系食宿等保障事宜,提前发动后也应当派人北上告知,因河南——北京一线正遭受旱灾,有的地区已经易子而食,不能排除绕路或出意外、以致没及时到达北京的可能性;

  5.镇压林清一伙的火器营是原计划赴河南滑县打李文成的,以林清的消息灵通程度和清军的保密水平,很可能知悉了河南方面提前起事;
  6.李文成起义没有被很快消灭,在直隶总督那彦成的攻击下还支撑了三个月。
  综上,个人认为进攻紫禁城前,林教主有较大概率了解河南方面的消息,宫变属于殊死一搏,但因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他掌握此信息,所以采用现在的主流说法——他不掌握河南提前起事的情况。
  日期:2018-03-09 21:35:14
  其二,是吏治官风全面腐败,官员们既贪又懒、得过且过。
  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因循守旧、昏庸无能…这一个个贬义词,用在嘉庆时期大清官僚的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早在乾隆末年和珅主政时期,清廷官僚体系就山头林立,“谁是谁的人”、“谁不跟谁走”分得清清楚楚,上下级之间把送不送钱、送多少钱作为效忠的门槛,把保官升官作为入伙入“圈”的标志。一个个的小山头、小圈子造就了人身依附关系和利益输送链条,整个官场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都以受贿行私为荣、以清廉自律为耻,以讨好上司为荣、以服务庶民为耻,以至于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基本形成无官不贪之态势。为了当官敛财,官员们唯上是从,使出浑身解数逢迎巴结领导。低俗一点的,直接给上级送钱、送美女、送珍宝;高雅一点的,搜罗字画、古董和奇巧物品献上;有气节一点的,拜领导和领导夫人做老师、师母、干爹、干妈,有事没事跑前跑后、殷勤伺候;无耻一点的,奉上自己的妻妾、女儿,心甘情愿戴绿帽子…所有的投入,都是为了牟取公权力,并用权力置换更大的“黄金屋”、更美的“颜如玉”、更多的“千钟粟”。

  自然而然地,主管官吏选拔考核的吏部官员买官卖官,负责治理黄河水患的河道官员截留钱款,地方州县官员层层吃拿卡要,衙门小吏索取红包陋规。在四川贫困山区顺庆府,一个事业编公务员徐奎(职务为差役)靠巧取豪夺,竟然积蓄了3000多两白银,还在家中养起了戏班子……这些贪腐乱象的背后,是地方上冤狱重重、民不聊生,道光初年审查天下罪案时,“意外”地发现了无罪而被监禁逾30年者。

  中下级京官没什么权力,俸禄也很少,素称清苦,可一旦被外放地方,犹如饿虎出林,表现得尤为贪婪无耻。河南永城知县沈玉墀到任一年,挪用白银3万余两,加上前任留下的亏空已超过6万两,重达2.238吨。
  区区七品知县“小官大贪”,上级领导的手笔更加不同凡响。道光帝即位之初,组织清查直隶省库银,发现本应存有515700余两白银的省库,实有39400余两,其余476000余两白银被嘉庆年间的历任藩司(省长)“因公借支”,自此肉打狗一去不回。

  对于侵吞国家资产这种“潜规则”,各级官员、见惯不怪,把能捞当本事、不捞当傻瓜。非但如此,官员的正常提拔任用,也得自掏腰包四处请客送礼,否则就是“坏了规矩”,会被整个官场排斥打击。晚清官员张集馨由陕西督粮道升任四川按察使时,除了给直接提拔他的首长奉上大礼包外,还要借钱给其他不相干的领导和同僚送礼,标准是军机大臣每位400两、军机章京每位16两(如有业务往来则提高到80到100两),六部尚书每位100两、侍郎每位50两,其他驻京同乡、同年、世交人人有份,共花费15000余两。自己的积蓄不够,只有去钱庄借款,到任后再想方设法敛财归还。

  腐败的吏治官风,已然渗透到清王朝国家机器的每一个齿轮、每一颗螺丝钉,上上下下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清官”的稀缺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期:2018-03-09 21:38:20
  官员们对巧取豪夺和鱼肉百姓十分在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浑浑噩噩、尸位素餐。
  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最为紧要的就是政令军令畅通,官僚队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然而嘉庆年间,从中央国家部委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秩序混乱、办事拖拉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地方政府对于中央下发的文件指示,能拖则拖、能挡则挡,中央令不能行、禁不能止,甚至皇帝“上谕”专批严催都没有回应;对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各部委无人愿意出面担责,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着别人出头收拾;一旦出了问题,各单位要么敷衍推诿,要么互相包庇,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时人洪亮吉一针见血地说,“今日之州县…无事则蚀粮冒饷,有事则避罪就功。州县以蒙其道府,道府以蒙其督抚,甚至督抚即以蒙皇上”。

  对于大清官僚们而言,不担责任是成熟稳重,会踢皮球是聪明智慧,得过且过是办事得体,说真话、办实事反而容易丢官去职。
  这种吏治日坏的现实,嘉庆帝也有所了解,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名词“因循疲玩”,类似于现在的“玩忽职守”,但广大官员们还是我行我素,以至于多次被皇帝抓了“现行”。例如,嘉庆帝一再重申裁汰衰庸官员,但他接见新任内阁侍读学士汪睿时,发现此人老态龙钟、两耳重听,皇帝问话都听不见,只懂得磕头流泪;接见浙江黄岩镇总兵官谢恩诏时,发现此人年力衰迈、步履蹒跚,走路都要人搀着,完全不具备带兵打仗能力。1805年,嘉庆帝赴盛京(今沈阳)举行谒陵大典,途中遇雨,道路泥泞难行,盛京将军富俊说找不到民工来整治道路,地方行政长官——宁远州知州克星额更是找了个借口躲起来,连人影都不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