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第41节

作者: 上医治国1984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我们能确定的是刘邦当皇帝肯定是想自己独有天下的,即便这个蛋糕很大,谁也不愿意别人来分一杯羹,但现实不得不让他做出某种妥协。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实际上仍处于贵族政治末期,除了秦统一天下的那十五年外,再往上追溯个千把年情况都是一样,国家和天下是两回事。那时候中国大地上有很多的诸侯国,另外有一个名义上统领天下的天子。但这个天子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哪个诸侯国他都管理不了的,诸侯里面实力最强的国君才是真正可能对这个天下发号施令的人,于是有了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些贵族们是一群非常强大的势力。

  战国末年,秦始皇嬴政以他非凡的魄力改变了当时社会的格局,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把国家和天下等同了起来,把很多原来六国贵族们的既得利益给取消了,他们自然是不满的。碰巧秦统一的时间很短,到了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社会里原有的六国贵族们便趁机起来把秦朝给推翻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人民谋福利,而是为了恢复他们原有的利益。并且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是经过了周朝八百年的漫长时间,不仅是贵族,就是平民百姓们都已经习惯了格局纷争的局面,于是大家都想,或者说都不反对恢复到原来诸侯并立的局面。刘邦也是先承认了韩信、彭越诸侯王的地位之后,才得到他们的帮助消灭项羽的。他们帮助刘邦消灭项羽不是义务劳动,是要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这个利益就是裂土分疆。因为同样道理,现在虽然项羽没了,但如果刘邦想要做秦始皇,就这样把其他一些已经成为诸侯王的功臣的既得利益给夺了,那保不齐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刘邦,他刘邦也可能变成第二个嬴政。

  当然,上面比较拗口,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易懂,同样的话我们看下面的另一个版本:
  原来天下是有很多个地主,还有一个姬姓的地主做名义上的地主头子。这个地主头子对天下的土地都有名义上的所有权,但实际上真正归他自己的地很少,绝大部分土地的实际所有权都是在他下面的地主们手里,这些地主们相互认识,但彼此地位基本平等的没有谁归谁管的问题。地主们占有了这些土地几百年,老百姓们在这些土地上耕作了几百年,大体上还算是是相安无事,于是大家都产生了默契,连老百姓都默认这是田地主的地,这是熊地主的地,那是赵地主的地。后来,地主们里面的出了一个姓赢的地主,他破坏了游戏规则,通过强取豪夺的方式兼并了天下所有的土地自己做了地主头子,把原来姬姓的地主头子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地主们赶回去种地。对于这种局面其他地主们的不满是肯定的,不巧赢地主死得早,赢小地主又比较败家,于是一个曾经的小地主项某带领其他丢了地的地主把赢小地主赶走了,又把地重新分给了大家,天下又回到了最初的局面。

  然而在赶跑赢小地主过程中出力较多,从农民被升格为地主的刘某嫌自己分到的土地太贫瘠种不出粮食,于是联合几个对分田分地心存不满的小地主合谋又赶跑了项地主,刘地主自己做了地主头子。现在,掌握着天下土地的地主头子刘某开始发愁了:把地自己留着,怕成了赢地主第二;把地分出去,又怕步项地主的后尘。
  于是,刘地主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把最大最肥沃的土地留给自己,并且由自己直接管理自己的土地,同时把其他周边的土地则按劳分配出去,尽量满足那些帮他赶走项地主的地主们。
  这就是汉初的政治局面,刘邦肯定是想一个人拥有天下的,但形势迫使他即便心里再不愿意,也分封了七个诸侯王,他们是: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韩信(注意这里不是笔误)、赵王张敖、燕王臧凃、长沙王吴苪,后来又封驺无诸为闽粤王。诸侯王们在自己的诸侯国里居住,对自己诸侯国里的事务全权负责,不仅自己收税,也自己任命国中的官员,完全是一个国中之国的架势。

  这些诸侯国大的占有五六个郡,几十座城池,顶不济的长沙王的长沙郡也有户籍两万五千户,这样一来把全国大半的土地都分封出去了,归中央直属的只剩下十五个郡而已。
  但事情还没完,刘邦手下现在不是有很多开国功臣了吗,这些人还没得到好处呢,于是只能把其他功臣们封为列侯。好在这些功臣们胃口也不那么大,各个列侯在自己的侯国没有行政权,只是可以吃里面的赋税。比如某某封五千户,那意思这五千户收上来的税归你,至于这五千户的人还是他刘邦的人,地也还是他刘邦的地,其他的不归你管,说白了就是一张长期饭票而已。
  就这样他前后一共又封了一百三十七个功臣为列侯,在刘邦功劳簿里排前十八的功臣是: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
  这些被封的列侯大多是跟随刘邦征战多年的武将,刘邦称他们为“功狗”,而刘邦心中的“功人”、汉朝的第一开国功臣则是一直躲在后方打理事务,为刘邦做后勤工作的文臣萧何,刘邦封给他的也是汉初功臣中最多的一万户。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萧何在后方殚精竭虑的给予前线兵员和粮草的补给,刘邦早就不知道在荥阳和成皋间死了多少回了。
  因为诸侯王对他的诸侯国有统治权,而列侯对自己的侯国没有统治权,所以刘邦对诸侯王们很不放心,但对列侯们还是很放心的。放心的标志是刘邦还参照战国时期的铜节发明“丹书铁券”这种东西,每个列侯人手上一份,上面写着刘邦和列侯的契约:“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当然我看到有的资料上说写的是:“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礪,汉有宗朝,尔无绝世!”,我又没见过实物,自然不好分辨两者的真伪,但不管哪个的意思都是说只要我大汉朝能一直延续下去,你们手上的饭票就一直有效。

  列侯有铁劵做护身符,而比列侯高一级的诸侯王却没有得到刘邦的丹书铁券,其实如果诸侯王们警惕性高一点就可以揣摩出刘邦的心思——列侯的权益至少在一定时期里是有保障的,而诸侯王的权益则是完全没有保障的,因为刘邦压根就不愿看到这些人的存在。
  当然,丹书铁券这东西其实也是刘邦哄骗手下功臣、稳定人心的一个玩意而已,等到大汉朝江山稳固之日,也就不需要你们这些人或者是这些人的后代了,那时候这饭票还有效没效还不是老板说的算?事实上才到了刘邦的曾孙武帝刘彻的时期,这些饭票基本上都失效了。
  尽管刘邦对分封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情愿,对独掌一方大权的诸侯王们怀有种种戒心,但天下毕竟是经过了八年的战乱,很多地方都是人口调零,在汉初的时候五千户以上的县都算得上是繁华之地。而大乱之后需要的是安定,需要的是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休养生息,天下再经不起大的折腾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